国际交换及国家图书馆国际交换工作浅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图书馆论文,国际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书刊资料交换是国际学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际间图书馆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而特殊的业务工作。通过这项工作,不但换回了大量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国外科学技术资料,特别是利用交换的有利条件,获取通过贸易途径难以得到的资料,补充了馆藏,而且加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我们国家的认识与了解,赢得了友谊。
国际交换一直是图书馆间进行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与重要手段之一。书刊资料的国际交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7、18世纪,国际交换就已经产生,19世纪开创了国际书刊交换的里程碑,20世纪国际交换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普遍重视,开展得更加广泛。到了21世纪,国际交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国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等普遍开展了国际交换,进行图书馆的国际合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国际交换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交换是采访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图书馆补充外文藏书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措施之一。在目前图书馆经费紧张、书刊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国际交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对图书馆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1 国际交换丰富了馆藏,节约了经费
这是国际交换最直接的作用。随着国际交换的发展,其交换来的书刊已成为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交换在五、六十年代曾是北京图书馆引进外国出版物的重要手段。通过交换入藏的书刊一度曾占全部入藏量的40%。据90年代以来统计,我馆交换组平均每年换回国外图书2700多种,期刊2000多种,交换所得外刊占我馆藏现刊的20%。还有一些外文报纸,大量的平片、光盘形式的政府出版物和一部分港台出版物等等。世界数学方面的核心期刊有99种,我馆现收藏有94种,占94.90%,其中一部分就是通过交换得到的。如我馆通过交换一直从美国数学评论社得到国际数学界的权威杂志《数学评论》,目前只有我馆收藏有这种杂志。该刊除为我国数学界科研人员提供了世界上数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动态外,每年还为我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交换组每年用交换经费130万(其中一半以上为邮费),换回约300多万元的外文书刊资料。国际交换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图书资料采访来源,图书馆应大力进行开发,使交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2 国际交换是获得政府出版物、学术研究机构出版的非卖品、绝版书及过刊补缺的重要途径
国际交换的交换书目中提供了一些国内征订目录所没有的机构内部出版的各类非商业性出版物,特别是政府出版物。国际交换是获取政府出版物的传统方式。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和研究咨询机构在解决法律、经济、技术和科学规划问题时经常需要参考政府出版物(包括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多种文献)。国图根据中美文化协定,从1980年起,正式收藏美国政府出版物。据2001年统计,我馆收到美国政府出版物包括:图书34种,41册;平片3886种;光盘705盘;软盘:21盘。此外还收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政府出版物,联合国下属机构图书馆出版的文献资料。目前我们还定期收到德国和日本寄来的有关原子能与宇宙航空方面的科技资料。在我馆交换的历史上,曾收到苏联列宁图书馆和列宁格勒大学归还的63册《永乐大典》等珍贵图书。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把原收藏在莱比锡的《永乐大典》三册送还我国,由我国收藏。世界文明的敦煌写经等文献资料,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失散于世界各地,其中存于英国的有近7000卷。1954年,我馆通过交换,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换回了藏在英国的敦煌资料(胶卷),不但补充了馆藏,更为我国敦煌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我馆收藏的世界孤本回鹘文《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仅有240面,另外的278面藏于法国的淇美博物馆,同样是通过交换,我们补齐了所需的部分。国内曾经有单位需要参考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等单位联合召开的“环境系统会议”的会议录及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主办的几次有关电子学方面的会议论文集,图书进出口部门因国外书商以“绝版”为由,不能提供。最后由我馆从国外某单位交换到了所需文献。此外,交换还有计划地为丰富我馆马列主义收藏和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的研究工作收集和补充了不少马列著作缺卷和毛泽东著作译本。
1.3 促进图书馆剔旧工作的进行,提高藏书质量
剔旧工作是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之一,需要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剔除的旧书仍有利用价值,可成为国际交换用书的来源之一。目前国外用于交换的图书多为复本图书,如果我们能从我馆的剔旧图书中精选一批复本书用于交换,既可以扩大交换书源,节约交换费用,同时还能保证让更多更好的新书及时如藏,从而提高藏书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1.4 促进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
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交换资料的形式不仅仅限于纸质载体,还扩大到缩微胶片、软盘、光盘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联的其他载体形式。这些必然会有利于文献资源建设的进行,同时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2 国家图书馆国际交换历史的简要回顾
我馆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书刊资料国际交换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开展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曾先后责成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对外开展书刊文献的交换业务。这几个单位的分工是:北京图书馆可以用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物进行交换,其余几个单位原则上只交换他们自己出版的书刊。因此我馆的交换工作在人员、经费、联系的国家和交换的出版物数量上均居全国第一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当时全国交换的中心。我馆的国际交换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5):开创、发展阶段。1949年建国后不久,我馆便与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苏联科学院图书馆、社会科学基本图书馆建立了交换关系,当年就收到他们寄来的俄文图书1209册。1951年底,我馆正式成立国际交换组,逐步有计划地开展交换工作。1951-1954年,我馆先后与东欧一些国家的图书馆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柏林国家图书馆、波兰国家图书馆、捷克国家图书馆、罗马尼亚国家图书馆、匈牙利国家图书馆等建立了交换关系。到1954年底,与我馆建立交换关系的国家已达27个,收到这些国家寄来的外文图书28278册。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后,国际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除社会主义国家的图书馆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图书馆也先后来信要求与我馆建立交换关系,如美国哈佛法律学院图书馆、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以及意大利、瑞典、丹麦等国家的一些图书馆出都是在这一阶段和我馆建立起联系的。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文化部也于同年7月召开了全国公共图书馆会议,进一步确定了图书馆应承担起为科学研究服务的任务。此时交换组也随之把工作重点由与国外扩大文化交流、大面积补充馆藏,转向积极主动地代国内科研单位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书刊上来。有意识地发展同科技发达国家学术单位的联系,开辟交换书源是我们的一项新任务。在这一时期,我馆同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纽约州立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东洋文库、中国研究所等先后建立了交换关系。通过广交朋友,扩大交换关系,“我们先后为高教部、粮食部、铁道部、文化部、北大、清华以及一些著名学者如郭沫若、戈宝权等同志征来了许多有关资料,促进了科研和生产的发展。”这时交换组在采选方面尽量选择那些在国内订购不到的外文书刊。凡是在国际书店买到的,就不再交换。而买不到的,就想方设法尽量换到。如从前苏联换回的“莫洛托夫动力学院学报”、“机器研究所学报”,从英国牛津大学换回的“技术史”、“原子能”,从法国换回的“实验航空工程”、“无线电辞典”等。1958-1965年,我馆和资本主义国家书刊交换关系发展很快,达成协议的单位约占当时全部交换单位的70-85%。1964年,交换获得国外期刊5643种,创来刊最高记录。截止到1965年底,我馆已与127个国家和地区的3289个单位建立了交换关系。1949-1965通过交换共收到国外寄来的交换书刊504492册。
第二阶段(1966-1976):遭受挫折,维持时期。“文革”期间,国内书刊出版工作基本停顿,书刊出版锐减,许多科技刊物都停止了出版。这一时期,我馆不但在藏书方面受到极大影响,在与各国的书刊交换上也只能是勉强维持。由于书刊出版量骤减,能提供交换的书刊则更少。1968年能提供外寄的图书只有68种,平均每月不到6种,期刊只有几十种。由于大部分期刊停刊,因而国外单位也陆续减少或停止寄书刊给我们。1969-1976年,我们的交换户减少了1/3。“文革”期间我馆的交换工作是处于一种半瘫痪、半停顿状态。
第三阶段(1977-至今):调整整顿、稳步发展。“文革”以后,特别是随着拨乱反正及对外交往与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出版行业开始复苏,国内出版物品种日趋繁荣,这给我馆国际交换工作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我们进行了几次较大的调整。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我们就给800多个交换单位发出了信函,询问对方是否愿意继续与我方开展交换业务。经过调整,1977-1978年,我们收到国外图书12539册,资料9220册,期刊近3000种。1992和1994年又进行了两次调整,先后终止了300多家只往不来或长期接受我方赠送的单位。保留下来的则是交换经费充足、往来书刊守时、信誉良好的各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现在看来,交换单位的数量较以前有所减少,但换来的书刊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1991-2001年,我馆共收到各国寄来的交换图书29897种32154册,期刊平均每年2000多种,资料141776张。2001年国内一些小语种外刊停止了出版,对我们的交换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至2001年,我馆与世界上117个国家的542个交换单位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往来,还有大约150个赠送户。除收到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外,还收到大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政府出版物,联合国下属图书馆寄赠的文献资料,国外大学指南及一些研究机构出版的非卖品。面对新的形势,在整顿、核实的基础上,我们也积极开展工作,主动发函,建立了一批新的交换单位。2001年当年新建交换单位15个。如2001年我馆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中央图书馆建立了交换关系,填补了我馆在俄远东地区无交换户的历史。我们还同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世新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交换关系,密切了海峡两岸图书馆界的友好关系。此外还有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东亚图书馆、菲律宾医学杂志社、朝鲜科学院图书馆国际交换部、国立新西伯利亚大学科学图书馆、比利时鲁汶汉蒙研究中心等一批新的交换单位。
3 对搞好国际交换工作的一些建议与设想
3.1 作好重点国家交换户的工作
在我馆交换的历史上,同重点国家的交换一直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目前,我们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交换收益较大。据2001年统计,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6个国家的交换户占我馆交换户总数的60%。而这些国家寄来的书刊占交换书刊总量的80%。这一现象说明搞好与重点国家交换户的交换工作,是我馆交换工作的基础,是获取国外交换书刊资料的重要保证。
3.2 抓住机遇,努力发展新的交换户
目前我馆的交换户数目较以往有所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开展交换的单位不断涌现,我馆历史上书刊交换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另外经过每年的整顿,我们停掉了一批一直只往不来的赠送户。国外也有个别的图书馆由于交换方针、政策的调整和经费紧张,终止了与我方的交换关系。还有目前在发达国家有一些图书馆相比较而言更愿意通过贸易渠道获得我国的出版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在保持原有交换关系的基础上,努力更新和发展新的交换关系,使交换工作能够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3 努力作好剔除复本的交换,搞好交换平衡
国外的图书交换主要以复本书为主。这样我们在选书的过程中,重复率高,可供挑选的余地不大。而目前我们没有复本书源,所提供给国外的交换书目都是新书目录,国外挑选的图书量大,很容易造成双方交换数量上的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但应该寻找复本书源,还可以尝试以书换刊的办法。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了WTO,在欢呼这一令人振奋的喜讯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它对我们所产生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具体到我馆来说,为了遵守保护知识产权这一世界通用的规则,从2002年起,我馆将得不到以往大量免费得到的外文影印刊。而订购这些原版刊物的支出相当巨大。尽管不太可能通过交换得到所有这些原版刊物,但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以交换的方式获得,发挥以换代订的作用,节省开支,以利于交换的平衡。
3.4 调整好换与购的关系
随着世界范围内书刊价格的不断上涨,图书馆不得不面对经费日益紧张这一现实。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国际交换这一入藏外国文献有效途径的作用。如1991-1998年,由于前苏联解体,经济不景气,出版业下滑,致使我馆所藏这一时期的俄文图书较少。为解决这一问题,交换可有目的地针对这一时期的重点图书进行补藏。另外,通过交换,可以更多地采集贸易不发达地区(如非洲、南亚、东欧等地)的图书。
3.5 换与购的利益比较
近年来虽说国内的书刊价格在不断上涨,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便宜的。大力开展书刊的国际交换,我们肯定是获利者,且量越大对我们越有利。
3.6 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换工作的自动化程度
尽管我馆目前的国际交换工作已经部分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还有许多工作仍然采用手工操作。比如所收外刊的记到及与期刊组的交接,依然采用手工和传卡片方式。不但效率低,而且一旦记录某种刊物的卡片丢失,则有关该刊的信息将无从查起,目前特别需要建立一套检索系统,以便能够完成对各个交换户交换书刊的检索和统计工作。此外还要利用馆内的局域网,开通与相关业务科组的连接,实现全馆业务工作的微机化、网络化管理。
3.7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国际交换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综合性业务工作。这项工作不但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作为工具的一至二门外语,同时还要对交换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宗教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交换国著名的作家、文学家、科学家、风土人情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换回我们最需要的书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