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路径探索论文_邓双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路径探索论文_邓双华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月望乡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云南省曲靖市 655105

摘要:在我国,人口数量日益增加,广泛应用现代生产方式,并且土地资源比较有限,在此条件下,不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拓展其规模。在本文中,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及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路径

引言: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大量剩余劳动力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要素。自改革开放至今,已经从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规模巨大,不过他们的就业压力依然非常大。在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路径选择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一大难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1、传统思想

其一,传统乡土观念对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重视自己的土地,将其作为失业保障,始终想要保留责任田,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意愿较小,对于离土离乡非常担忧。其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惧怕风险的心理,他们的文化层次较低,并且尚未掌握相关技能,这也导致他们产生恐惧情绪。

2、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

部分乡镇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并且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较为之后,在全新的竞争形势之下,这些企业的积极性得到更大调动,充分应用高技术手段,并不是扩大就业的方式,进而参与到竞争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这部分乡镇企业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非常有限。

3、制度障碍

其一,户籍制度障碍。过去,在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种因素中,该制度的制约性最强。其二,土地流转制度问题。土地流转制度有所欠缺与不足,对于转让及放弃土地承包使用权人员,相关经济补偿成熟规定仍不完善,直接影响离土离乡剩余劳动力,导致他们放弃所从事的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而进行农业小规模经营。

4、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有限

一方面是我国从事公共事业、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信息咨询、中介组织、审计、会计等社会服务行业的人员偏少;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又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其自身素质有限难以胜任。

5、自然环境的差异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自然环境条件好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实力就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多、速度快;自然环境条件差的地区经济发展慢,经济实力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相对较少,速度也慢。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有效组织缺乏

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农民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就业概率作出的反映。如果城市收入为农民收入的一倍,只要城市失业率不超过50%,农村劳动力就会不断向城市流动。因此,在预期收入差异的驱动下,农民自发地由农村转向城镇以获取较高收益。即,农村劳动力转移符合经济人的理性行为,是在本性驱使下的自发流动。从相关计量结果可以看出,自发性外出在多种外出方式中非常突出,其外出促进性最强,亲属介绍这一方式仅次于自发性外出。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而言,政府所产生的影响最小。所以,政府的有效组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2、针对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剩余劳动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

当前,农村高质量的人才是转移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其人口特征比较鲜明,他们的年龄通常在20岁到35岁之间,相对于其它农村人口,他们的文化水平较高,同时具有较为良好的家庭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的城镇,与当地居民相比,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还是比较低,同时他们并不具备良好专业技能。

3、无法有效保护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剩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已经废除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证卡制度,由此可见,在大体上,政府已经确立规范管理农民工的范围以及合法权益保护政策框架。不过,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有所限制,仅仅是导向作用,无法给予农民工合法权益根本性维护,他们仍旧处于弱势地位。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到城镇之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通常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该产业类型具有较多劣势,比如高安全风险以及低技术含量等。与此同时,部分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最大,但是他们仍旧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福利。城镇学校的学费比较高,同时对于非城镇人口有所限制,在此条件下,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极其突出。除此之外,对于农民工进入,大多行业都做出相应限制,虽然部分农民工已经进入到相关行业中,但是拖欠工资等问题仍旧时常出现。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

1、整合不同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资源,构建与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教育以及培训体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较少,因此,政府应该对这一人群的就业教育及培训做到足够关注与重视,将更多资金投入其中,由此培养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脱贫奠定坚实基础。对于目前我国剩余劳动力问题而言,在技能培训方面加大力度极其必要,成为其重要保障与基础。有机结合转移与转化,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加大力度,促使农民向工人转型,从传统小农意识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与竞争观念,进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性转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得到真正提升。

1、深化农民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农村改革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间,在此发展过程中,对于土地规模经营与农民投资发展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要求,现行集体所有与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已无法充分满足。要对该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与处理,必须将土地承包权永久固定提供给农民,使这一权利成为兼具转让权、使用权、抵押权以及继承权的土地财产权,同时促使土地承包权具备三项特征,分别为独立性、长期性以及商品性。

3、完善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有较大程度的强化

4、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增加,低学历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里找工作将越来越难。因此,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围绕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创业贷款,利用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有一定的积蓄立足家乡创业致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后续劳动力不足和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管抚等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工作,但是多种因素对其转移产生制约作用,包括传统思想、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以及制度障碍等。针对此提出相关路径,比如完善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与深化农民土地制度改革等。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提高效率的原则,以就地转移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并通过市场竞争、激励等手段,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用工单位、各行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镇合理有序地转移流动。

参考文献:

[1]丁卉雨,董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推进路径——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4(05):45-51.

[2]姚正.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D].安徽大学,2012.

[3]蒋志辉,何平平.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转移的制约性因素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维吾尔族为例[J].特区经济,2011(05):219-221.

论文作者:邓双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  ;  ;  ;  ;  ;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路径探索论文_邓双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