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后勤国有资产管理的评价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资产管理论文,评价论文,对策研究论文,高校后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本质上是高校后勤领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集中体现。从宏观上讲,高校后勤社会化包括教学后勤社会化、科研后勤社会化和生活后勤社会化三方面内容;从微观上讲,主要指服务社会化。众所周知,正像任何一种既定制度的改革一样,对高校后勤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化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一方面它必须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服务的方向,另一方面还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勿庸置疑,改革的成功取决于诸多因素,但笔者认为搞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
一、高校后勤国有资产的构成类型及来源
高校资产是指由高校占有、使用,在法律上确认为高校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总称,按其存在形式可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和其他资产;按其占用形式,又可分为后勤部门所占用的资产以及学校母体所利用的资产。所以按其占用形式,高校后勤中的国有资产的来源渠道主要来自六大方面:
(1)由国家财政拨款而形成的资产;
(2)高校通过银行贷款所形成的资产;
(3)高校接受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所获得的资产;
(4)高校对外投资收益(含校办企业上缴利润)所形成的资产;
(5)高校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利用其自身资源创造收入所形成的资产;
(6)高校在科研、科技合作中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商誉、非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
目前,高校中后勤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仍然是国家财政拨款,属于国有资产;另外高校在收入创造过程中利用的学校资源基本是国家资产,因此所创造的资产亦为国有资产。为了提高高校后勤中的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确保其保值、增值,监督部门就要确实从学校母体和后勤集团两实体所掌握的国有资产管理入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严肃认真地以主人翁姿态完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跨世纪的伟大工程。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需“循序渐进”地找准改革突破口,从评价现状入手,促进资产管理建设,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全面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后勤国有资产管理现状评价
国有资产管理确实已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中的一大难题。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4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会议要求不失时机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要求,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可见,党中央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已为国有资产管理设计了整体框架,即:“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权监督”。这一管理体制集中解决四个问题:
(1)所有者的权利必须到位;
(2)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
(3)建立公司法人财产制度和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制度;
(4)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本经营职能必须分离。
考查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现状,我们发现高校国有资产的出资主体缺位和错位现象相当严重。一方面主体缺位,即由非主体来决定资产的流向和重组,使得资产重组后盈亏责任不落实,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动与重组缺乏动力和压力;另一方面主体错位,即有些高校由单位职能部门充当出资主体,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行为变成了行政行为,还混淆了高校后勤中企业法人的财产权和所有权,使两者发生错位。笔者在调查分析数所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后,发现存在某些共性问题。因此只有正确评价和厘清资产管理问题的症结,才能使高校后勤国有资产管理跃入健康的双赢机制,真正为高校的两个“提高”服务。
(一)产权观念淡薄,在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转变的过程中,高校往往将国有资产长期无偿地划拨给诸如后勤实体的各种创收单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减值。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高校为了安排冗余员工,开展了多种创收活动,如创办校(院)办工厂、后勤专业服务公司、举办各种培训辅导班等。初始创办后勤专业服务公司时,学校无偿地投入房屋、办公用品、仪器设备以及开办公司所需的注册资金等,并且工商注册为集体所有制性质,但却无正式、严格的财产划转手续。部分后勤服务公司依靠学校的优惠政策而发展壮大,但是由于创收活动中有些政策不明确,新旧体制并存时期政策、制度和法律不完善等原因,在举办单位和创收单位产权关系不清的情况下,通过现金投入实现价值分配。甚至在条件成熟时仍然不计提折旧,不缴纳资产占用租赁费,使学校的国有资产被创收单位无偿地占用、消耗、减值。
(二)高校后勤实体中的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当初学校无偿地将国有资产划拨给后勤实体,目的是想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但事实上部分后勤实体由于存在“理所当然”的心理,没有高度重视这些“免费的午餐”,进而未能从观念上树立高效利用国有资产的意识,更无法在日常的管理行为中体现高效利用国有资产的行为。尤其是没有建立相关的专门机构履行资产监管的职能,使得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杂乱无章,使用效率严重低下。
(三)高校后勤实体的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后勤社会化是高校改革的一个大趋势。在改革的过程中,许多原本由学校拨款的福利性服务项目改为收费有偿服务,由后勤部门对其定价收费。在目前缺乏竞争的学校后勤大环境中,为确保定价收费的合理性,学校必须设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作为保障:(1)后勤部门应清产核资,明确财产所有权;(2)设立由学校、后勤、学生三方共同组成服务监督委员会,确保其质量;(3)建立价格听证制度。由于目前高校后勤服务的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致使后勤实体定价不合理,学校公共支出增幅过快。因此对服务价格的确立采用听证制度,可以保证消费者(主要包括学生、部分教师)的合法、合理利益。
三、高校后勤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国务院批准转发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要求高校后勤服务在2002年底前后,实现与高校的规范分离,组建跨高校的后勤集团,以承担本地区范围内高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但时至今日,进展缓慢,真正意义上注册成立后勤集团公司的很少,更谈不上实现与高校的规范分离。综观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渐进过程,笔者认为一定要倍加关注高校后勤所占有的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避免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为做好和完成这艰巨任务,特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建立专门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为后勤社会化铺平道路。
高校的国有资产是高校发展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高校的国有资产基本由国家投资积累而成,但许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缺乏产权意识和成本核算观念,对国有资产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而是由学校的多个部门实行多头管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然要涉及清产核资、资产评估、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等工作,而高校国有资产的多头管理模式根本无法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并可能造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无所适从、管而无序的局面。高校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学校建立一个统筹协调、责权分明、集中管理全校国有资产的专门机构,就像国务院的国资委一样,在改革中发挥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保值增值。
(二)评估确认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确保后勤社会化顺利进行。
1.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界定。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从事产品生产、商品流通和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依法使用经营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资产。过去乃至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往往只包括校办产业的国有资产,而后勤服务部门所占有的国有资产中实际上在进行经营活动的资产并未纳入其内。因此,将这部分资产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范畴,是顺利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前提,同时可以缓解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问题。
2.分类审查、分级管理、严格界定、做好清理登记工作。一般来说,校办企业所占有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都进行了清理登记。因此,目前工作的重点应是全面、有效地清理后勤部门所占有的国有资产。其方法是:首先进行分类审查,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资产等类别;然后严格界定,避免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最后认真做好清理登记工作、备案,以便日后进行资产剥离时查询。
(三)界定产权,明晰后勤集团与学校之间的资产关系。
在高校后勤转制过程中,双方可以按资产评估或实物登记的方式界定产权关系及确定资产价值。后勤转制之后,可以按照国有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规范分离的原则,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学校可以出资者的身份,把后勤资产注入后勤企业,成为企业资本,或以有偿租赁、无偿借用的方式为后勤企业使用,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继续有效地提升学校后勤存量资产的效益。
现阶段,高校与后勤服务企业应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彼此的产权关系,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学校对划归后勤服务公司的资产拥有所有权,公司对划归的资产拥有使用权”,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建立:
1.划转经营。学校作为投资参股一方,把学校的后勤资产注入企业,转变为企业资产。学校通过参加股东大会的形式,依照公司规定对企业进行一定的管理,而一改过去将资产划拨内部各单位的管理方式。
2.租赁经营。学校将一部分资产(主要是不动产)不投入企业,学校与企业签定民事法律合同,向企业提供后勤资产的使用权,以租赁的方式为后勤实体使用。
3.委托管理。学校与后勤集团签订协议,将一部分不具备经营能力的后勤服务性资产如教室、供电、供水等委托给后勤集团实施管理、维护职能,通过全成本负担核算方式,由学校按资产正常运行所需实际费用和人员费用等核定管理费用支付给后勤集团,以契约方式由乙方承担服务,并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招投标制。
(四)加强后勤集团内部管理。
1.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学校随着投入的逐步减少,应尽快完成战略的三大步跨越:
后勤集团改革的战略实施步骤图
同时,这也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关键和目标。剥离后的后勤集团由若干经济实体组成,业务涵盖多个行业,分别实行分行业会计制度,但作为整个后勤集团,如何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是剥离之初的首要任务。改革前大多采用松散型管理模式:各实体分散经营,分别核算。从长远看,为便于集约化经营,应采取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别核算的紧密型管理模式。
2.统一内部的会计制度。改革前后勤财务是事业单位财务和企业财务的混合体;后勤向学校领取的经费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管理和核算,而后勤各服务实体又实行企业化管理,参照相近行业会计制度进行管理和核算。因此,改革后要做好事业会计核算制度向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转换过渡工作,选择适当、统一的会计制度,并做好与学校母体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3.加强成本管理和核算,提高经济效益。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的成本核算存在极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无偿占用学校的大量资产,经营成果严重不实等。会计制度转换以后,后勤集团要明确成本的开支范围,引入责任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办法。管理重心下移、适当放权,对若干经营实体的利润中心,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找出差距,使经营成果真实可靠。
4.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可以借鉴企业管理中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并存、相互制约的先进制度。因为会计控制制度不管多么健全,也会存在固有的缺陷,可因执行人员的串通舞弊行为而使其失效的控制风险。因此学校必须对后勤集团实施审计监督,比如:通过学校的审计部门直接对后勤集团财务部门的审计或对监事会的职责履行情况的检查或者聘请校外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二次审计,体现工作的完备性和严肃性。一方面这是对财务监督的再监督,对代表国家利益的高校资产起到双重保险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保障机制,有了它会计控制机制才能健康运转,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确保国有资产的不流失,从而达到保值、增值。
标签: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经营资产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论文; 实体经营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国资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