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城市研究生职业价值观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论文,价值观论文,研究生论文,职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全面、准确地测试我国研究生价值取向变化趋势,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我们在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于95年3月—12月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杭州、南京、武汉、长沙、合肥、芜湖、济南、开封、长春、西安、兰州、昆明、贵阳、成都、重庆、南京等20个城市里,对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大、兰州大学、四川联大、重庆大学等5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发放了3800份涉及政治、文化、道德、自我、职业、生活、婚恋与性等方面价值取向的问卷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3195份,有效回收率为84%。为弥补问卷调查之不足,我们又随机抽选了少量研究生面谈,以收集个案材料;并与部份院校研究生导师、管理干部进行了小范围的座谈,以从另一侧面获取研究生价值取向的信息,充实和验证调查材料。现将20个大中城市的3195名研究生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的统计结果归纳分析如下。
一、职业评价
在回答“您认为最应受到全社会尊重的人士有哪些(可选五项)”时,科技人员、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的选择率最高,分别为84.1%、80.9%、75.9%,军人、农民、企业家、外交官、艺术家、工人、党政干部、运动员、作家、律师、机关职员、个体劳动者的选择率依次为48.3%、39.1%、25.8%、19.2%、18.7%、17.6%、13.9%、11.5%、10.2%、6.6%、6%、2.5%。以上这组数据反映出我国当代在读研究生在职业评价方面的几个特征:
1.尊重教育工作者。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对学校教育工作者(包括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普遍显示出特有的尊重。这一方面与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并切实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研究生自身的成长经历有紧密的联系。因为研究生受过从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完整教育,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进步与提高,是与曾教育过自己的众多老师的辛勤劳作分不开的。
2.重视科学技术力量。作为专业上有一定基础、科研上有一定优势,毕业后大多数将从事科研或科研教学工作的我国当代在读研究生,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科学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重大意义、科研人员的重要作用都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它表明我国广大在读研究生对邓小平同志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倡导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念和实施的“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普遍持赞同的态度。
3.崇尚诚实劳动。上面这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当代在读研究生在总体上对知识分子(大中小学教师、科技人员)、军人、农民、企业家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尽管这些人主要是靠诚实劳动获取报酬并由于受社会转型时期不合理利益格局的影响而收入偏低。这反映了我国广大在读研究生崇尚诚实劳动的趋向。
4.信奉体面赚钱。从本次调查的有关数据看,我国当代在读研究生在15种社会职业中对个体劳动者的评价最低,其选择率仅为2.5%。这种情形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在我国当前社会现实中,尽管个体劳动者的经济收入从总体上讲都比较高,有相当一部分人由此跨入富豪的行列。其中不乏靠诚实劳动致富者,但也有不少人却是靠投机经营起家;加之一些修养不高的人在突然暴富以后利用各种方式斗富比阔,由此而导致许多庸俗消费行为的产生,污染了社会风气。作为接受了最高层次教育的青年群落,我国当代在读研究生对此十分反感,研究生在职业价值评估中鄙视不择手段谋利、信奉体面赚钱;希望通过正当渠道,依靠合法手段致富。
二、择业意向
在回答“研究生毕业后,您将作出何种选择”的问题时,被调查者按要求只能在五个备选项目中选择一项作为答案,结果在3195名研究生中有43.0%的人选择“立志献身于科研、教育事业”;选择“设法经商赚钱”的人数比例为18.6%,选择“力争出国”者占13.6%;希望能“进党政机关”的有12.8%;选择“随遇而安”作为答案的人数占11.2%。这一状况表明了我国当代在读研究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几个特点:
1.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择业时往往着眼于发挥本专业优势,扬长避短。也就是说,在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以后,我国当代在读研究生大多数将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职业,以便能依靠自身的优势——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回报社会,实现自我。
2.受社会历史大潮影响,我国当代在读研究生在择业时逐渐趋于实惠,较为注重自我经济利益。当今时代是一个崇尚物质力量、讲求经济效益的时代,面对社会上一部分人文化程度不高却通过各种方式先于大多数人富起来的现实,面对自己当下较为艰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我国在读研究生希望毕业以后能凭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各方面的条件较之现在能有较大改善,而这需要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由此使他们在择业时日益重视自我经济利益。
3.为数不少的在读研究生没有明确的择业目标。这种情形在一些长线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中较为常见,其原因在于这些专业历史发展比较久远,各方面的研究已走向深入而日益成熟,许多东西似乎已成定论;科研上特别讲究厚积薄发;出新成果不易;加之长线专业研究生在毕业分配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曲折,这种状况使其中一部分人在择业问题上抱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
表1 研究生毕业后,您将作出何种选择(选一项)
总数:3195人(其中:男2383人,女812人)
除此之外,我们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我国在读研究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地区和性别差异。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为:国家名牌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的在读研究生打算毕业后“力争出国”的人比较多,而一般院校的在读研究生有这方面打算的人则比较少;沿海地区在读研究生打算毕业后“设法经商赚钱”的比例较之内地研究生要高。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在择业问题上抱“随遇而安”态度的女性研究生的比例比男性研究生高出约10个百分点;而在毕业后选择走“设法经商赚钱”之路的男性研究生比例则明显高于女性研究生。
三、制约职业选择的诸因素
我国当代在读研究生在职业选择上的上述特点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制约和影响在读研究生职业选择的多种多样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决定职业选择的诸多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变革的影响。我们当前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和国内的社会变革导致一系列新价值观念的出现,影响着在读研究生的职业选择。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现代市场经济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而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体制的变革、结构的调整、利益的重组使我国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使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相应出现了多元化、功利化、世俗化等一系列新变化,这是影响在读研究生择业的国际国内大气候。
2.对个人切身利益的思考。在回答“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可选三项)”时,“收入高”、“符合自己特长且专业对口”、“对社会贡献大”的选择率最高,分别为68.0%、65.0%、44.0%;“单位发展前途大”、“工作轻松自由”、“福利保障好”、“领导开明”、“晋升机会多”、“出国机会多”、“人际关系简单”、“便于流动”的选择率依次为35.0%、20.0%、19.4%、10.3%、10.2%、9.6%、8.1%、5.1%。这些数据说明,为了保证个人利益得到较好实现,广大在读研究生在择业时将要对有关接收单位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最为重视的因素则是经济收入高低、专业是否对口,对社会贡献大小等。
3.校园文化的熏陶。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摇篮,学术气氛异常浓厚,形成独特的文化环境。研究生导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献身科教事业的爱国热情、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对广大在读研究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家庭因素的制约。研究生的职业选择还受家庭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已经成家的博士和硕士生,为了学业而被迫与爱人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饱尝了由于思念亲人而带来的苦闷和寂寞,这就使许多研究生把能解决配偶的工作调动以及子女的户口问题作为择业的一个必须仔细考虑的重要因素。
四、调查结论
根据本次调查,我们认为,我国当代在读研究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的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是好的。作为我国跨世纪的高级人才,他们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对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敏锐性,由此而使他们在职业评价和职业选择上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群体特色。从表层上看:他们在职业选择时既注重自我个人利益,又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既看重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又重视社会的需要和承认;既在观念上认识到了科技、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愿意在行动上献身于祖国的科研、教育事业。这表明我国当代在读研究生在总体上能够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比较好地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从而在一个最适合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上,承担起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担。
但是,当我们转换视角,则可以发现,当其职业选择发生在必须对国家和个人利益之间的轻重缓急问题作出决断时,往往偏重后者,强调照顾个人利益;他们在思想上肯定职业选择中的各种高尚的爱国品质和报国行为,但当自己真正面临选择时,却较少践履。
应该看到,研究生的职业价值观中也还存在着不少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其表现如下:
1.由于沿海与内地、内陆与边疆各方面的差距比较大,而国家在研究生毕业分配问题上执行的又是自主择业政策,导致研究生在毕业分配时,考虑东部沿海发达省区的人比较多,而甘愿扎根大西南、大西北尤其是几个特别贫困省区的人则相对较少,从而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级人才过于密集、中西部省区高级人才十分缺乏的现状得不到缓解。这种情形从大的方面讲,不利于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缩小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而对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顺利完成产生不利影响;从小的方面讲,对毕业研究生自身成长不利。
2.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少数研究生毕业后有可能完全舍弃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选择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用人单位去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这对国家利益和资源投入不啻是一种损失和浪费。
3.在少数研究生中,“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贪图安逸的享乐主义、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意识和行为模式正在滋长、蔓延。当他们掌握了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本领以后,在择业时对以后如何尽可能多地为自己挣钱,如何尽可能快地到国外定居拿绿卡考虑的比较多,而对怎样回报社会、报效祖国考虑得很少。在这种人身上,国家的投入仍然是有产出的,只不过这种产出是不合格“产品”而已,这对国家资源投入是一种更大的浪费。
五、几点建议
上述情形表明,研究生的职业选择不仅仅是研究生本人和研究生管理部门的事,而且也是一种政府行为,应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逐步提高在读研究生的生活待遇,切实提高在读研究生的工资水平,使其能有一个较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免除他们择业的后顾之忧。
2.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国家一方面对一些重点基础学科及研究生培养工作要给予积极的扶持,另一方面要适时调整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改革有关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帮助研究生在毕业时能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3.国家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研究生毕业后到中西部省区去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志愿到落困边远省区的国家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去工作的研究生要予以必要的物质奖励,中西部各省区尤其是环境艰苦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则应尽快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吸收毕业研究生到本省或本区的有关部门工作。
4.教育管理部门要努力克服由于专业不同而使研究生学习生活相对不易集中管理和教育的困难,纠正研究生培养中重业务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轻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倾向,主动和研究生导师们及有关任课教师一道,加大对在读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帮助研究生树立献身事业、服务人民的思想。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减少他们在职业问题上的盲目性,为其顺利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