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人民医院产科 江苏盐城 224300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我科护士长牵头,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分析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出现的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2014年1月-2015年6月成立品管圈后PICC操作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前对应时间段(2012年1月-2013年6月)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立品管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管理,可提高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全体护理人员团队协作精神,发挥护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关键词:品管圈;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QCC application result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children PICC Management.Methods:from our department nurse-led,set up QCC team analysis appears in the very low birth weight children in the care of PICC issue and take appropriate care measures.Results:January 2014 - June 2015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ICC catheter operation success rate,befor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QCC group corresponding to the time period(January 2012 --2013 June 2005)Comp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0.05),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Founded QCC very low birth weight children PICC catheter in the management,improve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catheter,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quality of care,improve teamwork of all nurses,nurses play an active sex,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Key words】 QCC;very low birth weight children;PICC catheter;Evaluation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技术【1】。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简称品管圈,是由日本石川馨所创,是由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解决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结合成一个小团体(圈圈),然后分工协作,在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的原则下,应用各种传统手法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中的障碍问题以达到改善工作品质、提高工作效率及降低成本的目的【2,3】。该方法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能够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并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4】。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静脉比较细,不显露,操作难度大,在置管过程中因穿刺技术不熟练、不规范而导致穿刺失败、置管中出血多,置管后并发症增加。为提高护理质量,我科在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实践,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l.1 病例选择 选择品管圈活动前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置入PICC管道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对照组,共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胎龄在26+6周-36+3周。品管圈活动成立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置入PICC管道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共计35例,男17例,女18例。胎龄在26+6周至36周+3。两组极低体重儿在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成立品管圈小组 品管圈组织由1名圈长(由科室护士长担任)和7名圈员组成。她们的年龄为28-44岁,平均年龄为34岁。其中本科学历有5人(62.5%),专科学历有3人(37•5%),高级职称的有1人(12.5%),中级职称的有3人(37.5%),初级职称的有4人(50%)。各成员在品管圈成立之前就已经在科内开展了较多的PICC穿刺与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圈长全面负责圈内活动,并有一名圈员作为秘书专职记录每次活动的内容,其他人员进行分工,全员参与,各施其职。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每月1次,活动形式按照集中-分散-集中的形式进行。
(2)选定主题 由品管圈成员共同参与,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采取品管圈的头脑风暴法【5】提出多个实行的主题,结合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特殊性,最后集中意见,以投票的方式选定圈名:“爱的导管”,主题:“提高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选题理由是规范PICC置管与维护流程,如置管中细节管理、导管维护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PICC人才培养,既推广了新技术,提升了护理人员专业素养,又增加了PICC品管圈的后备力量;加速品管圈成员自身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也促进了品管圈成员自身的发展。
(3)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圈员共同调查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的30例。穿刺成功率为76.67%(23/30),并发症的发生为16例。然后全体共同参与,头脑风暴,采用鱼骨图从人(护士)、法(置管方法、部位、封管液、PICC维护方法)、机(机制)、环(环境)4个方面对患者留置PICC导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原因:①人:护士置管前没有能充分评估置管部位;置管中穿刺者动作粗暴;置管过程中消毒不严格;置管后封管不规范;置管后换药不规范;每天对置管部位的评估不到位,护士使用留置PICC导管的普及意识未加强;护士对留置PICC导管操作的相关知识久缺;怕麻烦;拔除补液时要进行冲封管;②法:导管固定的位置不合适;冲封管的方法不正确;透明敷贴固定的位置不正确;③机: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PICC管理制度,包括质量管理和控制。对留置PICC导管的维护流程实行环节监控;④环:环境,营造一个严谨、务实的学习环境,让护士能真正学习并学会留置PICC导管维护的操作流程。2013年每月开一次护理质量例会,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检查、督促,到2013年12月进行调查对比。
(4)设定目标 根据我科品管圈的结构和能力,对存在问题改进后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5)制订对策 取得专职PICC证书置管人员进行操作;品管圈人员专职管理;小组成员培训常态化;加强责任心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制订标准化操作和维护流程:培训和考核,品管圈组长负责制订标准操作和维护流程,定期考核并记录;督促检查,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教育,品管圈负责人和病区护士长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6)每月评选一位PICC操作能手,给予奖励,并在品管圈会议上分享经验,使大家共同提高。
(7)观察指标:一次送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
(8)评价方法:①一次性送管率是穿刺成功导管一次性送至上(下)腔静脉位置。②按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判断静脉炎的标准,可以分为4级【6】。I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或者不伴有疼痛:II:输液部位疼痛,伴有红肿或者水肿;III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到硬结;Ⅳ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物,长度大于Icm,有脓液流出。③液体外渗:穿刺侧肢体肿胀。④导管脱出:导管意外脱掉或者移位,致使PICC导管尖端不在上下腔静脉位置,不能继续使用导管【7】。⑤导管断裂:导管体外断裂,分离。⑥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者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者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显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从导管血和外周静脉血,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即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l.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品管圈活动前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一次送管成功率为76.67%,活动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一次性送管成功率为94.26%。品管圈活动前后穿刺成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3.1实施品管圈的意义 品管圈活动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管理中应用,可以降低PICC 置管并发症。品管圈是全面提升护理管理品质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品管圈全体人员的共同协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法和统计学分析,现场解决存在和发生的各种问题,使品管圈的圈员有真实的参与感【7】,尤其是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圈员的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圈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科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做好环节管理和质量控制,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3.2促进PICC操作和维护流程标准化 护理流程的不断改进是提高护理效率的关键环节 【8】。(1)品管圈活动前管理及流程上存在的问题:置管前没有能充分评估置管部位及认真查看化验单结果;置管中操作者动作粗暴,反复送管;置管过程中消毒不严格,消毒液未待干燥;置管后封管不规范,未完全用脉冲式冲管而且冲管溶液不足:置管后换药不规范,未遵循无菌最大化原则;每天对置管部位的评估不到位,记录不全面;管理混乱,无专职人员负责管理。(2)针对在PICC置管中及置管后存在的问题,品管圈小组采取了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取得专职PICC证书置管人员进行操作,小组成员培训常态化,品管圈人员专职管理;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制订标准化操作和维护流程;置管前充分评估静脉条件,以保证穿刺一次性成功率;置管前仔细查看化验单,了解凝血功能,以防置管中、置管后出血;操作中动作轻柔,禁止暴力送管,同时规范消毒范围,等消毒液待干后穿刺置管,以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置管后必须脉冲式冲封管,封管液的量是置入的导管容量的2倍,以防导管堵塞:规范PICC护理记录,详细记录置管的长度、臂围、皮肤等情况。品管圈活动的开展的前后,在PICC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方面进行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品管圈活动在改善了PICC置管流程后,显著的提高置管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3.3 实施品管圈活动中注意点(1)护理人员充分理解品管圈的意义,使护理人员在_T作 中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护理和管理。(2)在品管圈活动中培训常态化,使每个护理人员认识到只有掌握了PICC标准的置管流程和维护管理,才能更好的应用到具体的临床护理过程中,使工作得心应手。(3)利用质量控制交流会,大家充分发挥意见和建议,对存在问题、提出的整改措施,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品管圈的实施对PICC置管进行了专职人员管理,规范了操作流程和导管维护管理。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的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极低出生体重儿使用PICC置管更加安全有效。品管圈运用群体智慧,活动中注意质量状况及质量基础,善于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原因,群策群力实施整改,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王玉琼,郭秀静,雷岸江,等。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945-1946。
[2]石琪,谢少清。新生儿PICC置入技术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10,2010,17(5A):31-33。
[3]张谷雨,薛婷君,陈英。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04):77-78。
[4]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23(11):16-18。
[5]王玲,姜晓苓。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风险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05):126-128+132。
[6]张翠凤,吴晓燕,梁必会。品管圈活动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8):106-107。
[7]陶金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病房新生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2(29):154-155。
[8]张素君。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5,39(02):220-221。
论文作者:陆海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1
标签:品管论文; 导管论文; 并发症论文; 静脉论文; 极低论文; 体重论文; 成功率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