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CT检查诊断分析论文_李明媛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CT检查诊断分析论文_李明媛

李明媛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200)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CT检查与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的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造成脑组织水肿和坏死,CT上呈低密度影。病初6h内,CT扫描通常无异常发现。24h内低密度影的检出率可达50%,第2天可达90%~95%。病后2~3周CT图像上病灶可呈现等密度影,是由于水肿的消退及吞噬细胞的浸润所致。结论:CT扫描是常规、最重要的诊断性检查手段。为避免造影剂与血液混淆,行 CT时不施行增强扫描。CT可立即发现脑出血或出血性梗死,鉴别脑出血及脑梗死。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CT检查;诊断表现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44-0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循环系统脱落栓子的栓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脑疾病。由于CT的无创性、简便、迅速,敏感性较常规X线检查提高100倍以上,可较确切地显示病变,已被广泛地用于各种神经疾病的诊断[1]。对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的CT检查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9±3岁;发病至治疗时间,最短为1小时,最晚为7天;初次发作者27例,复发3例。

1.2 检查方法

自外耳道至外眼角划一直线为基线,每9~10mm为一个层面,依次向颅顶部扫描,为观察后颅窝病变,必要时可用脑干减薄扫描;也可应用造影剂来增强组织密度。

2.结果

经头CT扫描,脑梗死造成脑组织水肿和坏死,CT上呈低密度影。病初6h内,CT扫描通常无异常发现。24h内低密度影的检出率可达50%,第2天可达90%~95%。病后2~3周CT图像上病灶可呈现等密度影为模糊效应,是由于水肿的消退及吞噬细胞的浸润所致。急性脑梗死2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

3.讨论

一般脑梗死在发病12h内CT难以发现缺血性低密度灶,通常要在发病24h后方能清楚显示。发病后24h内进行CT扫描未显示病变,至少可排除脑出血[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脑梗死发病后2~3周进行首次CT扫描者,可因缺血性低密度灶周围侧支循环的恢复,使低密度区密度增高,甚至演变为等密度区,CT呈现“模糊效应”,此时进行增强扫描发现脑回状强化,才能确诊。梗死灶小于5mm直径者,亦可因部分容积效应而使CT显示不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CT表现为一次TIA发作因无真正的脑组织坏死,从理论上讲CT检查应当正常。但实际上病人多系长期高血压致脑动脉硬化患者,在发生TIA之前脑组织通常即有一定的病理改变,故CT检查仍可发现下列异常:脑萎缩通常表现为普遍性脑萎缩,即脑沟与脑裂增宽、加深,而脑室特别是侧脑室弥漫性扩大[3]。曾有过脑血栓形成病史者在脑梗死一侧可呈现局限性脑萎缩的表现,即邻近脑室局限性扩大,并可发现陈旧性梗死灶。腔隙性脑梗死灶大约20%的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为TIA发作,急性期过后7~10d,可在内囊、丘脑、桥脑、放射冠发现低密度的梗死灶,直径0.2~1.5cm之间。如果病人症状较轻,或症状提示病灶可能位于幕下者,而头颅CT阴性,则应行MRI检查以防漏诊。

可逆性脑缺血发作的CT表现为RIND与SFR在发病24h后可见到小面积脑梗死,部位与供血动脉的分布范围一致;或在内囊、丘脑、桥脑、放射冠、小脑发现腔隙性梗死灶。少数病例CT可无阳性发现。脑萎缩的CT表现同动脉粥样硬化,即CT显示脑室、脑沟对称性或局限性加宽,此乃慢性反复性脑缺血的表现。

脑血栓形成的CT表现为脑血栓形成的CT表现因阻塞血管的部位、发病时间与梗死类型而异。大脑前动脉分皮质支、胼胝体支与中央支3组:①皮质支梗死呈紧贴中线的长楔形低密度区;②胼胝体支梗死低密度区在正中线,位于双侧侧脑室前角与体部中间;③中央支梗死后低密度区位于尾状核头部、内囊前肢与壳核前部。大脑中动脉分皮质支与中央支两组:①皮质支梗死后低密度区位于一侧半球的中2/3,呈扇形,阔边向外;②中央支梗死后低密度区位于内囊、基底节与侧脑室的外侧。大脑后动脉分丘脑支、胼胝支与皮质支3组:①丘脑支梗死后低密度区位于第三脑室周围与侧脑室外侧的丘脑区;②胼胝支梗死后低密度区位于双侧脑室体之间偏后部;③皮质支梗死后低密度区位于枕叶内侧面,呈长楔形。颈内动脉血栓形成一旦引起脑梗死其范围最大,占据一侧半球的前中4/5,呈扇形,包括大脑前与大脑中动脉的供血范围。

分水岭梗死的CT表现为分水岭梗死是两支主要动脉分布区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可为双侧或单侧性,低血压、微栓子及颈内动脉硬化可导致分水岭梗死。分水岭梗死以幕上居多,主要分为3型:一是前分水岭梗死,梗死发生在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的边缘带;二是后分水岭梗死,梗死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层支的边缘带;三是皮质下分水岭梗死,梗死位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的边缘带。幕下分水岭梗死少见,梗死位于主要动脉末端的边缘区。分水岭梗死的CT表现主要为上述血管供血的交界区低密度,形态不规则,范围较小。

CT血管造影(CTA)是指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后,利用螺旋CT或电子束CT,在造影剂充盈受检血管的高峰期进行连续薄层体积扫描,然后经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后,重建血管的立体影像。CTA可清楚显示Willis动脉环,以及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对闭塞性血管病变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CT灌注成像(CTP)表现为造影剂在缺血区增强的密度低于正常灌注区。早期CTP图像上,未阻塞的脑动脉主干和其近段分支显影,如受侵犯动脉较大,则后者不会显影,在较晚期图像上受侵犯动脉和其分支可通过侧支循环显影,而此时其他未受阻动脉内已无造影剂显影。

【参考文献】

[1]程姚儿,贺文.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综合影像诊断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 20(4):523-530

[2]裘敏剑,周晓峻,章士正.CTA和DSA应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比较[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2):95-97.

[3]卢洁,李坤成,杜祥颖.CT脑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04):330-333.

论文作者:李明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  ;  ;  ;  ;  ;  ;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CT检查诊断分析论文_李明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