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增收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市场的有效启动,内需不足的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解决……这是现阶段和将来一段时期切实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实现农民小康和农村稳定的现实意义、政治意义和长远意义所在。增加农民收入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既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合,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有效支持,还需要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充分流入。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调查和思考后,笔者这里重点谈谈金融对支持农民增加收入有关问题的思考。
一、小额信贷支农效果显著要继续完善和推广
这几年,大家都说农民存在着“三缺”,即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毫无疑问,这“三缺”最重要的恐怕是缺资金。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业务收缩后,这个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了。在这个背景下,这几年支持“三农”发展的重担主要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身上。尽管农村信用社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不良资产较高、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但从甘肃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对广大农村信用社实施的一系列股权结构改革,规范业务发展,壮大资金实力,以及后来信用村镇的建设和小额信贷的推广,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发展上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肃农业人口占比大、收入低、分布广、生产规模小,发展小额信贷有着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由农村信用社组织办理农户小额信贷,在技术操作、资金筹措、信贷管理等方面有优势。特别是对地域辽阔、经济发展相滞后、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的甘肃来说,发展小额信贷非常适宜。为了切实推广小额信贷工作,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先后制定出台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贷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等规章制度,加大对信用社支农工作的指导和规范。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推行,甘肃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逐渐步入了健康和良性发展的轨道,信用社支农能力显著增强,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支农必先“知农”,我们要求各地农村信用社、县联社都要结合建立农户信用档案,深入农户,搞好调查研究,切实摸清辖内哪些农户符合贷款条件,有多少农户有贷款需求,有多少农户符合信用贷款条件。通过摸底算账,合理确定重点扶持对象,切实把握支农工作的主动权,以提高支农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信贷扶贫要侧重农民和农村的“造血”功能
目前,金融支持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条渠道就是信贷扶贫,信贷扶贫是我们国家支持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传统老路,曾经并且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从甘肃的实际情况来看,信贷扶贫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思路,拓展视野,改变过去信贷扶贫工作“撒胡椒面”式的老办法,要集中资金办大事,加大扶贫资金在农业产业化、“公司型”农业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放力度,使信贷扶贫资金实现投放一点带动多点的好效果,发挥信贷扶贫投入的辐射作用,实现信贷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历史性演变。
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甘肃定西的经验是比较突出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80年代初期,农行定西分支机构扶贫信贷几乎覆盖所有30万贫困户,10年时间基本解决了130万人的温饱问题。1999年,定西整体实现基本解决温饱,全区绝对贫困人口由1995年的102.57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15.27万人,贫困面由40.25%下降到5.75%。扶贫贷款到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扶贫贷款到户虽然在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扶贫到户贷款多而零散,管理难度大、成本高;同时在后期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一些农户没有把扶贫专项贷款用于生产自救,拿扶贫贷款盖房、娶亲等等,转移了扶贫贷款用途;另一方面,到户扶持的一家一户种养项目因为规模小、管理差、信息少,出现卖难,反而使贷款转化为债务负担。扶贫贷款虽然带有—定的政策性,但作为银行贷款,其安全性和效益性不得不考虑。同时扶贫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000年定西绝对贫困人口不足全区人口的6%,而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低收入人口却占全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这样,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从解决赤贫人口的吃饭问题,转向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在稳定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上来。从2001年起,定西地区逐步收缩到户贷款的比例,重点支持了具有地方特点的马铃薯、中药材、畜牧、蔬菜四大支柱产业和花卉、食用菌两大新型产业,先后向这些产业化项目投入信贷扶贫资金4.5亿元,占全部扶贫贷款累放数的52.32%。农行定西分支机构有选择地将扶贫资金贷给相应的项目法人,或有商品生产经营能力的“能人”,靠支持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扶持经济实体及“公司加农户”的辐射带动,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增加他们的收入,实现真正脱贫。定西金泉菌业公司利用信贷扶贫资金扶持贫困户生产菌袋并保证收购,已经在周围10个贫困乡建立了10个种植基地,每个基地带动30多个贫困户,户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定西马铃薯产业之所以能够做大,成为仅次于内蒙的第二大种植基地,却不出现卖难,而且多是现收现付款,就因为龙头企业发展起来了。全区14家马铃薯淀粉厂都是由农行扶贫信贷扶持起来的,这些企业利用农行贷款在农户建立马铃薯种植基地,改造和提升品质,并在收购季节得到农行流动资金的支持,而且有数家企业建起了国际水平的全粉生产线,提升了产业档次。定西地区旱农中心成立三家从事马铃薯种植培育、扩繁的公司。在扶贫信贷的支持下,将从实验室和温棚中培育的原种,提供给农户繁育,并负责回收。使2万多农户得到高回报。据统计,定西几大产业2002年共带动贫困户34万户,总产值达到39.2亿元,农民人均从中得到收入1021元,占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72%。
定西地区信贷扶贫的思路和取得的效果对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一是扶贫思路要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不断创新,“扶贫到户”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贷款到户”。扶贫到户是以解决贫困户的温饱为中心,着重改善贫困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发展家庭种养业为重点。信贷资金不是政府救济款,扶贫到户不等于贷款到户,要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贫困户的情况,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贫困地区的一些水利、电力、交通、通讯、教育等基础设施贷款以及产业化农业、公司型农业就不能到户。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扶贫贷款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关系。扶贫资金投放的重点是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不断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既然是银行贷款也要坚持商业化经营的方向,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效益性,确保扶贫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三是要发挥资金规模优势,显现“以点带面”的作用。从定西的情况来看,“能人”模式、“公司”型模式都在以点带面上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要有选择地将扶贫资金贷给相应的项目法人,或有商品生产经营能力的“能人”,促进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业、订单农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等产业健康发展,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四是信贷扶贫要有“集中资金办大事”的胆略和手笔。有集中才有规模,有规模才有效益。尤其在贫困地区,由于思想观念、信息等方面的原因,在基本温饱解决之后,如果不因势利导,巩固扶贫效果,很可能会出现返贫现象。从定西经验看,在基本温饱解决之后集中资金办大事,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是有效解决返贫问题的良策。
三、目前金融支持农民增收需要解决的几个现实问题
尽管小额信贷和扶贫信贷为支持农民增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特定的作用,成为启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直接推动力,但是,要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使农民收入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增长过程,仅靠小额信贷和扶贫信贷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农村金融市场依然存在着资金外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有限、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作用不突出等问题,使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弱化,后劲不足。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使金融支持农民增收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的、充分的、全面的发挥。
1、理顺农村资金循环机制,活跃农村资金市场,壮大支农资金实力。由于各种原因,这几年农村资金存在着外流的问题,这使得本来紧张的农村资金市场雪上加霜。农村资金外流除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的渠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邮政储蓄。农业由于比较效益低、风险相对又高,不仅外部资金很难流入,而且自身积累的资金相当一部分却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向城市,出现“抽水机效应”,使农村资金市场发生“贫血”问题。对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改变这种现状,稳住并壮大农村资金市场。一是要重视并解决邮政储蓄资金外流的问题,想法让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到农村资金市场;二是要扩大农发行业务范围,提高政策性金融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三是继续加大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力度;四是建立农村金融担保基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五是加强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有效配合,以政策性金融的先期介入为导向,引导其他商业银行以及社会投资者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如果这几方面的工作协调好了,关系理顺了,相信会在农村形成一个资金良性循环的合理机制,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资金外流的问题,做得好了还能有效壮大农村资金市场。
2、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实力和水平。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在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之前,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实力和水平,是搞活农村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家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明确: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这表明农信社改革在政策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服务手段落后,管理基础薄弱,要进一步发挥其支农的作用,显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必要对农村信用社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对农村信用社应在财政补偿、税收优惠、利率浮动、不良资产剥离、再贷款支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切实帮助其减轻历史包袱,改善经营管理,壮大支农的能力和水平,使其真正成为“三农”发展的主力军。
3、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层次性和完整性。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还很不完善,支农的方法和手段不多也不灵活,农村金融体系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灵活的、较完整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势在必行。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目前不少国家的农业金融体系采取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机构为主、商业银行为辅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来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各种层次的需求。例如,美国的农业金融机构是由多层次多形式组成的,有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间信贷银行、生产信贷协会、合作社银行、农家管理署、农产品信贷公司、商业银行等等,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使其更好地适应“三农”发展的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把信用社发展培育成真正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二是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使其真正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要改变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只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的格局,适当扩大其业务范围。应把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划给农业发展银行,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三是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建设,农业是风险相对较高的行业,应对农业产业化、种养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险,让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能更放心大胆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四是改变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渠道不宽的现状,可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等方式面向农民面向社会筹资;五是要适当调整农村信贷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学技推广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六是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国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支农作用。拿出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优秀项目去吸引商业银行的投入,同时人民银行可要求商业银行将存款增长的一定比例用于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七是扩大农村直接融资的比例,可支持一部分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上市融资。
标签:农民论文; 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扶贫贷款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农村信用社贷款政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小额信贷论文; 农业论文; 金融扶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