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美学变化与原因探讨
冯修文(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 唐宋时期的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非常显耀的地位,有着上呈魏晋下启明清的重要作用。可谓是民族审美产生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对后世乃至现代的民族审美与民族性格都产生着深远影响。唐宋美学各自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但两者的美学审美却又有鲜明的差别,唐宋美学的审美差别在哪?导致在短短百年间出现变化的原因何在?本文就此展开了浅论。
关键词: 唐宋;美学;成因
一、唐代与宋代艺术的区别
从宏观来看,宋代美学没有唐代美学那样的恣意张扬。简单来说是一个是外向型审美,一个是内向型审美。两者的美学形成根源截然不同,但二者的内在却有传承的审美因素和内在联系。在当代,宋人从继承、变化并自立门户,并最终达到与隋唐审美不相上下的新高度,从而对后世影响深远乃至改变了民族性格。
唐宋审美变化并不像政权更迭那样迅速,也没有像政权更迭那样明显的划分界限,两代审美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有政权迭代、社会人文等各种因素在内。纵向的时间轴上这个量变从晚唐时期就开始显现,五代十国开始加速至宋初产生了质变。横向的地域上看唐代美学深受中亚波斯或北亚游牧民族审美意识影响。这与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裂变的历史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关。北方地区经过魏晋时期几百年的少数民族统治与丝路不断地将异域文化传入中原,导致“胡”气浓郁,所以在心态上更加开放。在各种民族文化的交融中于盛唐时形成了色彩万千开放包容的唐代美学。唐代美学更带有绚烂的异域文化色彩。这一点在工艺美术品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例如:日本正仓院的唐代金银平器、装置艺术中就带有浓郁的中亚韵味;在器物的审美上更加偏爱于中亚的萨珊波斯风格;在军事上源自中亚的甲骑具装这种超重骑兵于战场上的流行与刀剑形制深受波斯影响;在乐舞上典型的胡旋舞的流行等等,都能看出两个地域充分的物质文化交流。对于这些外来文化唐人仿佛充满了新奇感并在吸收中消化融合,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也是隋唐时代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审美品味的追求上,唐朱景玄提出“神、妙、能、逸”四种画品,到了宋代则彻底改变,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就把“逸品”摆在首位。唐人业余热衷于马球、蹴鞠等带有军事性色彩的活动;宋人业余热衷于吟诗、填词、斗茶、弹琴,这些事物构成宋人的生活内容。诗、词、书、琴、禅则构成宋人的在本体意义上是感性型、幽微型的宋人心态。他们对于文化艺术对象所怀抱的是玩味性、清赏性的态度。整体来看宋人缺少唐人审美中龙城虎将的进取精神,宋人缺少唐人的广阔博大。“唐人尚武宋人崇文,唐人裘马轻狂、少年英杰。宋人则红烛夜酒、闲云野鹤。这些不同之处在基本的审美精神风貌上显现出来,从而具有了时代的差异性内涵。”
艺术创作活动分为3个环节。一是艺术体验,通过各种心理要素对审美对象进行观赏、品味、理解的过程;二是艺术构思,经过长时间的体验使有雏形的作品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三是艺术表现,将自己的构思与想法通过技法表现出来。其中艺术体验与艺术构思非常重要,因为没有生活的体验,艺术家就不会有创作的灵感来源;没有在灵感的基础上进行构思,艺术作品就会没有生命。因此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非常重要,经过这两个环节才会产生完美的艺术作品。
二、唐代与宋代美学的区别成因
任何美学审美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隋唐一统帝国是建立在几百年大分裂的历史基础之上的。整个北方地区先后被几个强大的外族征服并统治。这一时期被统称为“五胡乱华”,在长达几百年的动乱与异族的统治下,北方的文化基因也从单一成为多源。甚至在一段历史时期部分北方汉人被异族同化,如北齐就是鲜卑化汉人高洋所建立。这段时期印度的佛教与波斯萨珊的文化也随着丝绸之路的到来大放异彩,如敦煌石窟的建立,云冈石窟的修造等等都为北方地区的审美选择增添了绚烂的异域色彩。异族落后开放的文化与异域中亚的文化审美注入了北方汉民族的主体审美意识之中。而同时期的南朝因“永嘉南渡”“衣冠南渡”的民族大迁徙,更加完好完整的保存了汉民族的文化与审美意识。加之政权更迭或战争没有北方频繁,所以南朝一系是延续的自魏晋时期的所谓“正统”的文化意识与审美美学。
宋人审美源自于中晚唐时期的文化复古运动,如韩愈等文人士大夫的“古文运动”白居易所提出的“中隐论”,如它的《中隐》写到:“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其表达思想对宋人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都追求并提倡从先秦儒家等经典中寻找新的文化基因,追求闲适、平和的生活心态,这与中晚唐时期较多的政治动乱和国内频繁藩镇战争的社会背景有关。在动乱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追求“仕隐”的平衡心态,这正是后来宋人主流的心态结构。这也是为何汉民族主体审美为何从隋唐的张力性、外向型的美学审美逐渐走向宋人内向型审美的原因。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城镇经济地位的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唐代的坊市制度被打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有别于唐代的仕族、贵族文化,宋代市井文化与世俗文化兴起,大众的审美情趣取向极大影响了审美的观念、形态和趋向。
隋、唐帝国是由鲜卑北周中所建立的政权,本就带有些许的“胡气”。随着唐王朝立国战争的结束,新的大一统王朝诞生了,王朝兼续了北方多源文化与南方“魏晋风骨”两种不同的文化意识与美学意识并随着帝国的强盛二者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了博广灿烂的唐代美学意识。
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形态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文人地位大幅提高达到了与“官家与士人共天下”的局面。其“佑文”的政策提升了宋人的文化品位与审美取向,文人成为了国家机器最重要的一环。“宋代加速了官吏的文士化、学者化进程。最终致使文化、美学相互交融,到了宋代美学、史学、理学等等真正的开始相互渗透,所以宋人的文化审美心态具有多重组合性。”
三、各有不同但无法割裂的美学关系
唐宋两代有代表性的文学、书画等方面不同的美学风格,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工艺品。“唐三彩有着很强的包容性,有明显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质。不少唐三彩作品中以胡人为主要创作元素,三彩胡人骑驼俑就是经典案例。而到了宋代,窑烧瓷器是工艺品水平的高峰,含蓄、精致而内敛的风格是主要特征。其中,哥窑葵花洗、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等瓷器就将这些特质表现得非常明显。”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不同的变化,与两个时代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关。货币交换方式的改变会对人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到了宋代,商业的兴起对此也有影响,多重要素之下,唐宋两代出现的美学差异也就很容易被理解了。
在很多人看来唐宋文化十分类似,无论是从地缘来说,还是从取材而言,两者都有共同之处。但实际上,这两种文化在美学演绎方面却并不相同,甚至说,这两者在文化性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贵族精英化到市民世俗化、从自我写意、从阔达到精致,这些细节之处的表现,构成了唐宋美学不同的呈现方式。
(2)加强流域水功能区监测统筹和监督监测,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纳污能力核定、入河污染物总量统计等工作,按行政区提出更明确的限排总量意见。
阿里听到这声音,怔了怔,立即停止吵闹。他走近罗四强,把耳朵贴在手机上,站在那里,静静地听,一直听到哀乐完毕。阿里自言自语说:“嗯,姆妈睡着了。”然后就低头沮丧地走进自己的房间,一屁股坐在床上。
总结
自然主义、理想美、逸气,这三者互为表里,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唐宋美学的审美意识发源的不同所导致的最终各放光彩,宋人美学继承于唐而最终变异发扬。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其涉及的学科之多,内容之庞杂,本文无法全面详细的探讨,只能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大体探论一下表达一下个人的观点。唐宋美学的变化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在讨论时不能将其割裂开来,而应该综合辩证地去对待,有差异、有共性也有过渡,这才是正确的态度,也是读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吴功正.论宋代美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
[2]吴功正.论宋代美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
[3]程应峰.不一样的唐宋风流[J].躬耕,2018(8).
作者简介 :冯修文(1994—),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工艺美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