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研究:基于CiteSpace的视觉分析_citespace论文

留守儿童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论文,CiteSpace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4)08—0181—0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逐渐形成。农民工作为拉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城市的繁荣和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奇迹。然而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住房、教育、就业、医疗等诸多不便利,再加上其他主客观原因,农民工被迫将子女留在农村原籍居住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社会群体由此诞生[1]。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学者们比较公认的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一年中在外务工时间累积达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辈、上代、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数据进行推算后发现,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并且存在增加的趋势[3]。有学者指出,在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的比例达到了20%左右,而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和海南等6个省的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一半以上[4]。儿童承载着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对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而衍生的规模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进行研究意义重大。自从2004年以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政府、家长、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同媒体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与此同时,诸多学科,如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也逐渐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5]。

       有关留守儿童研究的学科结构是怎样的?研究热点有哪些?它们随着时间是怎样演变与进化的?哪些机构和学者为该领域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什么样的?哪些文献有巨大影响力而被普遍认可?研究前沿是什么?有哪些空白和不足?本文将借助国际先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定量可视化分析与信息挖掘,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其发展轨迹与特征,尝试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这不仅有利于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学科结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洞察其发展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高的起点,而且有助于明确影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相关因素,为干预措施提供指导,从而塑造留守儿童的良好人格、培养其积极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进而促进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6]。

       一、研究方法

       (一)CiteSpace简介

       CiteSpace是用来可视化和分析科学文献新趋势和变化的java应用程序,可在网站http://cluster.cis.drexel.edu/~cchen/citespace/上免费获得。它由著名美籍华人、信息可视化专家、美国费城大学终身教授陈超美于2004年开发,随后在理论和可视化属性上不断改进与创新,现已相当成熟和稳定[7]。可将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期刊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关系展现在直观形象的知识图谱中[8]。它采用时间分段策略将整个时间区间划分为均匀的时间片段,在每一时间切片内根据共现关系形成共现网络,然后将这些小的网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递进的可视化网络[8],该网络展现了该领域的知识地图和发展全貌,同时用户可对网络进行局部放大并深入探索,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刘则渊曾用“一图展春秋,一览无余;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对它进行高度评价[9]。

       (二)研究过程

       2013年9月1日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点击包库用户入口,选择“来源文献”,以“留守儿童”为关键词,其他检索条件均不限制,共检索到2004—2013年的235条相关文献,将这235条文献记录分5次导出到txt文档里,前四次每次导出50条,最后一次导出35条,将这5个txt文档用文本合并器合并为一个文本文档后重新另存为UTF-8格式,并以“download”开头、以“txt”结尾对其命名。将其放入一个空文件夹后用大连理工大学刘盛博开发的格式转换器CSSCIREC(2013.1.16)转换为CiteSpace可以识别的格式[10]。转换后的每一条文献记录包括标题、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信息。将转换后的235条文献记录导人陈超美教授于2013年8月27日更新的CiteSpace3.7.R5(64-bit)分析机构、作者共现、作者、名词短语共现、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11]、文献共被引,得到了他们各自的知识图谱,这些知识图谱从不同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现了该领域的各种信息。CiteSpace先对整个时间区间进行划分,然后在每个时间切片中形成一个小的网络,最后将这些小网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网络。

       二、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量随时间分布情况

       CiteSpace的统计结果表明,这235篇文献由198个不同机构的328位作者撰写,共参考了628篇不同的文献,这些参考文献来自438个不同的期刊,由569个独立的作者撰写。借助CiteSpace绘制出了发文量随时间的分布图(图1)。

      

       图1 发文量随时间分布图

       从图1可以看出,2004—2008年发文量急剧上升,从2004年的1篇增加到2008年的43篇,表明2004年留守儿童现象开始被学者关注,之后相关研究迅速增加。2004年召开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上,教育部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可能是2004年之后相关文献迅速增多的原因。2007—2012年每年发文量均在26篇以上,说明这些年留守儿童问题已得到各学科学者的普遍关注。

       (二)高产机构及相应的作者群

       参数设置中时间跨度设为“2004—2013”,time slice设为1,node type同时选择“institution”和“author”,topN=50过滤掉每个时间切片中发文量排在50之后的机构与作者,仅使发文量排在前50的机构和作者显示在生成的图谱中,以对网络进行简化。最终得到了节点数为316,连线数为293,密度为0.0059的机构、作者的混合网络(由于不便印刷,机构与作者共现混合网络全景视图省略),该网络是由2004—2013年每一年为一个小网络共10个小网络经合并后形成的。CiteSpace的统计结果表明,发文量排在前三的机构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文量依次为19、15、10。图2为全景视图的局部放大,表明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作者群体的相互合作关系及其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情况。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这两个机构作者群体的合作关系图谱与图2相似,故省略。

      

       图2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作者群体及其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关系①

       图2中节点中心代表对应的机构或作者,节点中心旁的数字代表机构或作者发文量。节点年轮表示发文量随时间的分布情况,年轮的颜色代表相应的发文时间,如深色代表较早的时间,浅色代表最近的时间,年轮厚度与相应时间的发文量成正比。因此节点直径越大,则表明发文量越多。作者之间的连线代表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颜色代表首次合作时间,连线粗细与合作次数成正比,由公式co-citation(a,b)/Math.sqrt[citation(a)*citation(b)]决定,其中a,b代表有合作关系的两位作者,citation(a)代表作者a的发文量,citation(b)代表作者b的发文量,co-citation(a,b)代表作者a和b合著的文章数。申继亮和范兴华之间的连线较粗,表明他们合作次数较多。机构与作者之间的连线表明该作者属于对应机构或该作者与机构的某个专家学者进行了合作。从图2中可以看到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发文量为19,其作者群体按发文量排序依次为申继亮、范兴华、方晓义、屈智勇、赵景欣、刘霞等,他们的发文量依次为9、6、4、4、4、3。从图中也可以看到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合作的机构有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科系等。2004年,申继亮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发展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2008年申继亮组织“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研究专题,该课题组基于微观的心理学视角,采用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访谈获得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内容涉及社会支持网络[12]、家庭保护因素[13]、生活压力事件[14]、日常烦恼、友谊质量[15]、公正世界信念[16]、应对方式、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公正感、歧视知觉[17]、情绪特征、生活满意度、孤独感[18]、抑郁、主观幸福感[19]、问题行为、反社会行为[20]等各种变量。并使用SPSS等各种技术对问卷进行量化分析,使用Nvivo对质性访谈资料进行编码[21],深入探讨了变量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了丰富的研究结论,促进了该领域的繁荣,并为实践中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摒弃了以往从消极的视角去看待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理论研究带来了重大转折,这将对社会认知产生巨大引导。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作者群体及其与其他机构合作关系的图谱(省略)表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发文量为15,学术群体包括叶敬忠、陆继霞、王伊欢、张克云等人,他们的发文量依次为7、4、4、4。连线较粗表明他们之间互相合作十分频繁。叶敬忠等人很早就开展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并撰写了《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一书。此后,他们又围绕这一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论文[22]。《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是该学术团队的代表性成果。该书基于父母、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非留守儿童等多个研究视角,综合运用问卷与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理想和社会支持等诸多领域,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生存图景[23]。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群体及其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图谱(省略)表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文量为10篇,学术群体包括段成荣、杨舸、周福林,发文量依次为9、4、3。与此同时,连线较粗,表明该机构与河南财经学院人口发展研究所进行了较多合作。鉴于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与深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课题组,并于2005年1月(农历春节前夕)选择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江西省修水县大桥镇墨田村进行了“留守儿童问题”专项调查,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24]。

       (三)作者和术语混合网络分析

       node type同时选择“author”和“keyword”,选择Top100% per slice使得所有的作者和关键词都显示在生成的图谱中,从而全面展现关键词共现情况及作者的研究方向,最终得到了作者和关键词共现的混合网络知识图谱(省略)。在CiteSpace中将“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统一合并为“留守儿童”后,“留守儿童”这个关键词在225篇文献中共出现221次,与它共现的关键词有心理健康、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中介效应、流动儿童、孤独感、人际交往、亲子教育缺失、教育、媒介素养、大众媒介、外出务工、家庭教育、义务教育、人口流动、社会化等。这些关键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社会背景(亲子教育缺失[25]、人口流动、外出务工);留守的后果(心理健康[26]、人格特征[27]、主观幸福感[28]、孤独感、人际交往[29]、社会化[30])及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干预(教育、家庭教育[31]、义务教育[32]、媒介素养[33]、大众媒介)。因此这种可视化的共现知识图谱有利于直观、迅速地把握留守儿童的研究轮廓。

      

       图3 申继亮的研究方向及其合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在该领域与以往研究相比无论在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向上均比较新颖,代表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且该机构的申继亮发文量与段成荣并列第一,均为9篇。因此以申继亮为核心,将表明其研究方向和与其他专家合作情况的知识图谱进行了局部放大呈现。从图6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与申继亮合作的作者有张莉、范兴华、刘霞、赵景欣。代表其研究方向的关键词有农村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环境、主观幸福感[28]、日常积极事件[34]、公正感[28]、公正世界信念[15]、情绪行为、情绪特征[35]、抑郁[2]、问题行为[36]、个体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作者共被引分析

       node type选择“cited author”,在阈值设置中使用(2,2,20)、(4,3,20)、(4,3,20)确定前、中、后3个时间分区中的被引次数C(Citation)、共被引次数CC(Co-Citation)、共被引系数CCV(Co-Citation Variance),其余时间分区的阈值由软件利用线性插值算法自动生成。其中cc(a,b)=c(a)*c(b)/sqrt[c(a)*c(b)],ccv(a,b)=cc(a,b)/max(cc),max(cc)是对应的时间切片中最大共被引次数。只有节点和连线的属性达到了以上阈值,才会显示在生成的图谱中[37]。由于节点是用来表示被引次数的,连线是用来表明共被引关系的,因此c是对网络节点进行过滤,cc和ccv是对网络连线进行过滤,它们共同起作用对网络进行精简。

      

       图4 作者共被引聚类视图

       图4中节点年轮代表作者在不同时间被引用情况,年轮越厚,代表相应时间被引用次数越多,因此节点直径与作者被引次数成正比。从图4可以看出被引频次最高的作者依次为叶敬忠、段成荣、李庆丰、林宏、周宗奎、周福林、吴霓、范方、王东宇、朱科蓉,他们的被引频次依次为45、41、29、24、24、21、19、19、17、17。被引次数最高的作者叶敬忠2004—2005年承担了“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课题,2006—2007年他又承担了中央综治委预防办的“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项目,2008年6月在前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一书,对留守儿童现象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因此他在该领域的权威性和高被引是理所当然的。他与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潘璐进行了较多的合作,发文量为7,排名第2。CiteSpace的统计结果表明其2005年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上的《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被引频次为13,2006年发表在《人口学刊》上的《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被引频次为11。被引频次排名第2的段成荣发文量排名第1,为9篇,他2002年主持了《联合国儿童基金、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调查”之教育专题》并在《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等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献。他与周福林、杨菊华、王莹、杨舸、吕利丹、王宗萍进行了较多的合作,其2005年发表在《人口研究》的《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被引频次为31,排名第1。

       此外CiteSpace还检测到了3个Burst值比较大的作者,他们分别是范兴华、续梅、申继亮,其Burst值依次为2.9605、2.4372、2.405。Burst值表明作者被引频次在某个时间段激增情况,背后可能蕴含了该作者的研究内容引起了其他学者的兴趣。其中申继亮和范兴华被引次数激增的年份均为2010和2011年,表明他们的研究被近几年发表的文章频繁引用,因此他们的研究是可能是近期的前沿和热点。由于申继亮涉足该领域的时间并不算很早,其被引次数为9显然不是太高,但CiteSpace采用Burst值这一指标,将该作者检测出来,肯定了该作者在该领域的贡献。

       将作者共被引聚类视图切换为时区视图后(由于篇幅所限,图片省略),可以很直观地看出随着时间的演变涌现出了哪些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结果表明最早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的作者为Mcloyd VC、吕绍清、费孝通、汪向东,他们涉足该领域的时间分别为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李庆丰、林宏、吴霓、叶敬忠、周福林涉足该领域的时间分别为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2007—2009年涌现出的专家学者有申继亮、刘霞、范兴华、郝振、刘正奎、胡心怡、高文斌等。

       (五)期刊共被引分析

       node type类型选择“cited journal”,阈值设置为(2,2,20)、(4,3,20)、(4,3,20),得到期刊共被引聚类视图(省略),被引次数排在前15的期刊如表1。

      

       从高被引期刊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关注留守儿童的领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人口学以及综合性期刊(大学学报),他们站在各自的理论视角,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促进了该领域的繁荣。《人口研究》被引频次为47,排名第一,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口学专业杂志,是国家一级人口学核心期刊。段成荣2005年发表在《人口研究》的《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被引频次为31,排名第一。《心理科学》被引频次排名第二,为41,它是综合性的心理学学术期刊,以繁荣中国心理科学为宗旨。全面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个分支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既注重理论与实验的基础研究,也重视各领域的应用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被引频次为33,排名第三。由《心理科学》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高被引可以看出心理学在留守儿童研究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文章在2010—2013年被引频次激增,其Burst值分别为2.8856、3.8683。表明这两个学报发表了有关留守儿童的高质量文献。近4年内被领域内的专家学者频繁借鉴。其中申继亮组织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研究专题的成果集中发表在了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和2009年第6期,该专题以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为主题,从社会支持、生活适应和心理弹性等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创新,这可能成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几年被引频次激增的原因。虽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较低的被引频次,分别为12、7,但CiteSpace检测出它们有较高的Burst值,肯定了它们作为近期研究前沿和热点阵地的价值。

       (六)文献共被引分析

       参数设置中time slice为2,节点类型选择“Reference”,阈值设置为(2,2,20)、(4,3,15)、(4,3,15),得到文献共被引聚类视图(省略)。被引次数排在前15的文献见表2。

      

       从表3可以看出CiteSpace除采用被引频次(Frequency)来衡量一篇文献的价值外,还使用了中心度(Centrality)这一指标,它反映的是文献对应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它与被引频次不同,是与时间无关的一个指标。中心度较大的文献在知识领域中有重要贡献,可能代表知识领域的转折点。这种全方位的评价减少了以往仅靠被引频次和同行评价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使得对文献的价值评价更为客观和全面。此外CiteSpace使这些属性值在可视化图形上具有不同的视觉特征,如被引频次越高,则对应节点直径越大;中心度大于0.1的节点有紫色外圈,且紫色外圈厚度与中心度大小成正比。

      

       三、反思与展望

       (一)积极的研究视角

       从各种媒体的报道来看,媒体关注较多的是留守儿童犯罪、越轨等极端的负面案例,这往往给人一个印象,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就是一个由问题儿童构成的社会群体。与之相对应,部分学术研究未能很好地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等原则,对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2],如许多研究基于留守儿童存在诸多的心理社会问题、外部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和内部情绪问题(如抑郁)这样的负面倾向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或综述[35]。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个体发展的主动性,产生了将留守儿童问题化的宣传导向。这样只会导致留守儿童被污名化并产生歧视知觉。因此从积极的、正面的视角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组织了“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研究专题,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生活适应和心理弹性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次专题在理论探索中。既有对现有研究的批判和反思,又有新理论和新观点的引入;在实证研究中,既有传统心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又有实验报告和新兴研究技术质性方法的探索[38]。他们的研究认为,处境不利并不是导致个体发展不利的充分条件;面对处境不利,还有诸多因素构成了儿童发展的保护性力量[27]。在当前的研究中,已经确认了提高心理弹性的保护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个体因素(智力水平、气质、性别、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等)、家庭因素(父母关系和谐、良好的教养方式、良好的亲子沟通、经济条件等)和家庭以外的较为广泛的社会环境因素(友谊、社会支持网络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弹性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保护性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干预措施[39]。

       (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纵观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定量调查研究的比例远远超过定性研究。量化研究方法只能收集到一些表象的信息和数据,缺少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的体验,很少涵盖和触及那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使研究结论显得生硬而表面化。此外问卷研究是基于一定的假设进行设计的,该假设不可避免具有片面性,以这样的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其信效度很难得到保证[40]。由于儿童的成长是一个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只有深入社区长期观察他们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才能在自然情境下把握儿童成长的环境特征,全面、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变化和思想观念。此外质性研究更适合于采用归纳法进行自下而上的理论构建[41],因而在理论建构尚不成熟的该领域采用质性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除了质性研究使用较少外,更为遗憾的是由于方法和技术的限制研究者仅对访谈内容进行了简单归纳和描述,并没有将这些资料的进行最大限度的分析和挖掘,所得结论不够客观和全面。鉴于此对所得资料进行严格的编码和分析,以更真实地反映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就显得十分必要。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方晓义、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张莉等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质性数据进行编码和分类,对现象进行解释并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挖掘,得到了深度的有关留守儿童信息,为留守儿童的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1]。这种质性分析方法亟须进行宣传和推广,以发挥具有情境性的质性数据如图片、学生作文等原始文档资料的最大价值[42],从而更为系统、全面、客观、真实地解释现象。这对现实生活中的预防和干预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此外,目前多数研究大多只是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进行简单、粗略的横向比较,很少采用回溯或追踪比较的纵向研究方法。显然,对于很多儿童而言,留守只是成长过程中的暂时性现象。留守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可能是即时的,但更有可能是长远的。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纵向的追踪远远要比横断的调查重要得多。此外,在纵向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地域、父母外出打工时儿童的年龄、外出打工时间,以及父亲单独出去打工、母亲单独出去打工还是父母共同出去打工。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精确、有说服力的结论。

       (三)多学科交叉研究

       自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后,诸多学科的学者基于各自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对留守儿童现象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多学科的研究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侧重,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43]。举例来说,留守儿童的性别、分布、生活形态和居住类型等是人口学者重点关注的内容,教育学者则集中于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考察。与此同时,心理学者习惯于通过量表测量来考察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而社会学者更为重视的则是留守经历对于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但遗憾的是,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过分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协同合作,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缺乏整体性和深人性。要系统的理解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需要学科分化,还需要多学科视角下的联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留守儿童的发展。因此需要汇聚不同学科的研究队伍,整合社会多个领域的资源,并尽可能多开展一些纵向研究,从而收集到具有高质量、权威性、具有多层次特征的数据,这样的数据提供的资料以及分析结果将会成为政府决策、实践预防和干预最有力的佐证,从而为留守儿童带来更多的福祉和公平正义[42]。

       (四)加强理论反思

       当前有关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已非常多,他们探讨了有关留守儿童的各种前因变量、中介变量和后果变量,但几乎没有学者将以往文献进行整合,把各种变量有机地整合到一个理论框架中,致使当前得到的只是有关留守儿童数量众多但却比较分散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因此亟须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和梳理,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从中提炼出一个理论框架,将各种变量纳入进来,为后续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前文已经提到,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学者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学科的理论在某一方面都可以用来对留守儿童在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凡是与人有关的各种理论和学说,都存在着用以解释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不能局限在这些已有学科和理论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加强理论反思,博采众长,参考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出留守儿童自身问题的独特性、综合性理论,并用以指导留守儿童的研究实践[3]。

       (五)国际比较研究

       虽然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但类似的亲子分离现象在世界各国并不少见[20]。虽然由于各自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致使各国的留守儿童现象有所不同,但依然有很多相似和共通之处。因此可以对留守儿童现象进行国际比较,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相互交流和探讨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3]。如仅将户籍用来统计数据,方便人口管理,像美国一样使它与各项社会资源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金、退休金等脱钩,使迁出地的孩子能够享受与当地孩子完全相同的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资源,从根源上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其次,应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修订,加大对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如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改进校车制度、营养餐的规定等。再次,像加拿大一样开办儿童健康记录卡,将孩子的接种疫苗,受伤情况,过敏情况,家族病史等都记录在案。从而在制度和法律层面上给予未成年尤其是留守儿童以保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43]。

       收稿日期:2014-05-10

       注释:

       ①由于不便印刷,对所有彩色图形均作了灰度处理,下同。

标签:;  ;  ;  ;  ;  ;  

留守儿童研究:基于CiteSpace的视觉分析_citespace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