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出口竞争力影响究竞有多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有多大论文,中国出口论文,竞争力论文,风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对人民币贬值的猜测多来自预期中国出口形势今后将出现逆转。有不少人担心,东南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会对中国出口造成较大压力,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由盈余转为赤字。国际评级机构穆迪2 月20日将中国的外币债务评级前景由稳定改为负面,理由之一也是认为中国出口竞争力已受到削弱。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与事实并不相符。尽管韩国及东盟四国(指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下同)货币贬值对中国出口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如果考虑到出口结算、配额管理、商品成本、劳动力价格及政经局势,以上国家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十分有限。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下,1998年中国外贸出口仍可稳定增长,不会出现逆转的局面。
一、东南亚有关国家危机深重,短期内削弱了其出口能力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东盟四国及韩国货币被迫贬值的幅度都相当大。1998年2月13日与1997年7月1日比较,印尼盾跌幅达7成之多,泰铢、韩元、马来西亚林吉特及菲律宾比索的币值也下挫3成半至5 成(见表1)。如此贬法,一是过于被动,二是幅度太大,对生产力的破坏很大。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由于其经济属于“飞地式”经济,出现危机后出口能力和经济体制受到双重破坏,一下子很难恢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次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反而削弱了上述国家的出口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由于东盟四国及韩国的企业包括其出口部门的企业,都为沉重的短期外债所拖累,货币大幅贬值更加剧了债务负担,使企业现金流量剧减,资金周转困难,难以维持正常生产运营,更难扩大生产规模以争夺出口市场。
2.东南亚及韩国的汇率波动过于频繁,增加了外国买家的货币风险。在不知道这些出口基地的币值将来是升还是跌的情况下,不少外商因担心发生汇兑损失,反而宁可选择较贵一点的商品,转到局势稳定的中国大陆及香港等地寻求货源。除此之外,这些地方的企业因生产不太正常,交货期得不到保证,自身信誉受损,也使货币贬值带来的价格优势逊色不少。
3.上述国家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备受打击,不少银行被迫倒闭,幸存的银行也因外汇匮乏、资金紧张以及风险增加而较少给厂家提供贸易融资。当地一些境况相对较好的外资银行也因局势过于动荡而对贸易放款采取相当谨慎的做法。在银行收紧信贷的同时,因货币大幅贬值,出口商为了取得融资还不得不提供比以往高一倍甚至更多的抵押品或担保品。所有这些,既削弱了出口商收购出口商品的能力,也使厂商难以开出可在境外议付的信用证,从而无法及时进口原料,不得不放弃一些已到手的订单。
4.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部分国家政局不稳。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治安状况都明显恶化。泰国刚刚更换内阁不久,反对党就准备于3 月份对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 印尼的情况更为严重, 经济上有抢购风潮和自60年代中期以来最高的月通货膨胀率(2月份为31.7%), 政治上则发生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之争、持续不断的游行示威、严重的排华事件以及多达20个城镇的动乱。苏哈托不仅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条件出尔反尔,还不顾客观条件坚持推行货币局制度,计划把印尼盾与美元挂钩,使政经局势更加动荡,动摇了国内外的信心。这种情况显然对他们自身的外贸出口非常不利。
因此,在汇价波动、利率急升、股价狂跌,以及个别国家政局不稳的情况下,韩国及东盟四国在短期内估计无法利用汇率贬值的优势来扩大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与中国进行出口竞争也就无从谈起了。有关统计数据也印证了上述说法。例如,到1997年底,尽管印尼盾贬值了60%,但印尼出口增长率连3%都不到。即使表现较好的韩国,1998年1月的出口增长率也仅为1.2%,尚未见到货币贬值的好处。与此相反, 1998年的1月份中国出口总额为126.8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仍然增长了8 .8%,贸易顺差也达到39.9亿美元。考虑到今年农历新年比去年早半个月这个季节性因素以及1997年1月比1996年同期增长27%这一高基数, 8.8%的增幅已相当不错了。
二、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对中国出口竞争力影响不大
从中长期看,东盟四国及韩国货币贬值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也不会太大。主要理由是:
1.与上述国家相比,中国的出口结构更加多样化。在总出口中,制成品占85.5%,初级产品只占14.5%。其中,最大的几项出口制成品依次是服装、纺织品、鞋类、玩具、塑料及棉布,出口金额都在20亿美元以上;机器设备、造船、钢铁等重工业产品虽然单项出口量无法与服装相匹敌,但各项合计数在总出口中也占了相当可观的比重。而在东盟国家出口中,初级产品往往在30%以上,如印尼的石油、泰国的大米、马来西亚的橡胶等都属于特大宗出口品。即使在工业制成品中,交叉的也不多,中国出口的产品有4成左右东南亚并不生产, 他们的出口往往集中在某种产品上。中国出口与韩国在档次上又有一定差距。
2.纺织品贸易在中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服装、纺织、棉布三项商品占总出口的比重就达到25.6%(见表2)。在这类产品贸易中, 非关税壁垒起了主导作用,而价格上的竞争已退居附属地位。主要进口国如欧盟、日本、美国都为纺织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管理。在目前情况下,不管亚洲有关国家货币贬值得多么严重,他们的纺织品出口仍受其各自配额的限制,因而无法从中国夺走市场份额。
3.货币贬值是双刃刀,可以两面砍。它对东南亚和韩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原材料进口的比重以及对进口消费品的依赖程度。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多属出口加工性质,既进口机器又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及其他中间产品,其工业制成品中进口含量偏高,个别国家如印尼甚至达七成左右,货币贬值使这些国家的进口成本上升,吞食了对出口的刺激作用。与此同时,货币贬值还抬高了进口消费品的价格,使韩国及东盟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反过来也削弱了它们的出口竞争力。
4.与东南亚国家及韩国相比,中国劳动力仍属于价低质高。由于中国内陆省区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应给沿海出口加工区,这一优势在长时间内将维持下去。如珠江三角洲一带外来体力劳工的工资成本,在过去几年中基本变化不大。美国高盛公司胡祖六先生的计算结果表明,即使1998年有关国家货币进一步贬值,根据工资正常增幅与1998年预期的汇率计算,中国与这些国家在劳工成本上的差距将有所缩小,但不会完全消失。其中,韩国的劳工成本仍在8倍以上,泰国从3.4倍下降到 1.9倍,马来西亚从3.7倍缩小到2.6倍,印尼将与中国大致相当,但还是略高一点(见表3)。
5.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出口非常有利。一方面中国内地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产品供应能力过剩,需要出口予以消化;国有及乡镇工业和外贸企业,在过去两年中进行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工资、福利等内部成本急速下降,生产过剩与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发生,带动出口收购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许多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达2成左右), 有效抵消了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带来的负面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出口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成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2.1%,所以中国政府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推进出口。除了已被排除使用的汇率工具外,中国政府可以在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快退税速度、增加贷款优惠、保持较低利率及减轻企业负担上下功夫。相信经过努力,1998年中国出口增长速度仍能达到10%左右。
三、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挑战与机会
以上分析说明,东盟四国及韩国货币贬值短期内反而削弱了自身的出口能力,尚不致于对中国出口竞争力构成威胁,从长期来说其影响也不会很大。但对竞争力削弱不大并不等于说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一点也没有。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还是有直接的影响。主要表如下:
1.亚洲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东南亚及韩国市场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1996年已达到11.4%,在中国的服装、纺织、鞋类这三大类出口商品中,韩国及东盟四国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8%、11%和3%(见表2 )。
上述国家加上备受金融危机困扰、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达20.4%的日本,货币贬值和购买力下降,国内需求萎缩,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
同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下,韩国及东南亚国家普遍采取严厉的紧缩政策,压缩财政开支,减少货币供应量,并停止或延期执行各项大型基建计划。各国还采取措施,积极鼓励使用本地货物以替代进口商品。这些也会直接影响中国对上述国家的出口。1998年1 月份中国对北美、欧洲、拉美和非洲的出口分别获得高达14.3%、33.7%、43.6%和42.9%的增幅,但对亚洲出口却从上年同期下跌1.4%, 证明中国对亚洲地区出口确实已经遇到比较大的困难。
2.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可能会成为外商压价的口实。中国外贸企业的盈利水平及创汇能力会因此而受到一定影响。
3.长期来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下,东南亚国家会吸取教训,按照受援条件对金融体系和企业制度进行不同程度的整顿。经过汰弱留强和改革,上述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所提高,对中国产品的出口将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但除非国际市场出现收缩或者内地经济有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的威胁仍会很有限。
从正面角度看,此次亚洲金融危机并非百分之百是坏事。至少中国可以从别国吸取到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在受危机冲击的国家进行经济和金融改革时,中国也可以借助来自外界的压力把坏事变成好事,大力推进国有银行商业化步伐,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高外贸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
除了提供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外,亚洲金融风暴也给中国外经贸带来了一些发展机会。在吸引外资方面,由于东南亚国家仍处于危机之中,投资风险加大,欧美一些跨国公司能够看好中国的投资环境。在外贸方面,有关国家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以及厂商普遍存在资金困难问题,尽管会削弱从中国进口商品的能力,但也可能促使这些国家更多地进口中低档必需品,这对中国外贸企业来说无疑也是个做生意的好机会。除此之外,东南亚国家为了刺激经济、摆脱困境,已经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中国与东盟之间经贸合作空间将会比以前更为广阔。
总之,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有一定的影响,但程度不深,对中国出口竞争能力的损害更是有限。有关对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抱悲观态度以及认为人民币将很快贬值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1998年,中国出口估计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贸易顺差仍可维持在300亿美元左右。
表1 东盟四国及韩国货币汇率的变化(兑1美元)
货币1998年2月13日1997年7月1日 跌幅(%)
印尼盾8200
2432 70.34
泰铢 46.35
24.4 47.35
韩元1561.7 887.8 43.15
林吉特
3.864 2.525 34.65
菲律宾比索
40.10
26.36 32.26
表2 中国大宗商品出口情况(20亿美元以上)
出口商品 出口量 占总出口的比重 东盟四国及韩国
(亿美元) 市场所占比重
服装 249.816.52.8
纺织 112.6 7.51.1
鞋类 71 4.73
玩具 39 2.61.2
塑料 362.383.39
棉布
23.51.56 -
注:以上为1996年数据,摘自《中国对外经贸年鉴》
表3 亚洲周均劳工成本比较
国家 中国
印尼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泰国 韩国
1997年6月周 26.9
40.498.3 55.292.5 318.5
均劳工成本
成本差异 1 1.5 3.7
2.1 3.4
11.8
(1997)
1998年预测30 31.777.9 47.458.3 243.7
的劳工成本
汇率(1998年 8.283570 3.5 35.44
45 1350
成本差异 1
1.072.6
1.581.94 8.12
(1998年)
注:(1 )本地货币计算的劳工成本包括工资和估计的社会保险费用,然后按1997年6月的平均汇率折算成美元。(2)成本差异指周均劳工成本和中国的比值
表4 中国出口商品市场的比例组合(1996年)
国别东盟韩国日本香港
占中国总出口比重 6.4 5 20.421.8
国别台湾省
欧盟
美国
其他
占中国总出口比重 1.9 13.1
17.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