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股票市场?_股票论文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股票市场?_股票论文

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股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股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现状而言,议论中国的证券市场,首先还是要以股票市场为题。

股票市场与股份制不可分割。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将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是股份制并非唯一的选择,它不能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所有问题,不是包治百病的万应灵方。至于股市,则只有挂牌上市的公众型股份公司才与其直接相关;即使对于这部分股份公司,股市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搞股份制不能没有股市。可是,夸大股票市场对于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没有根据的,也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现在,大批入市的股民、与证券业有关的金融机构和各类中介专业机构、交易所、上市公司、证券监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利益集团,其中包括新闻媒介,共同组成了一个以股市为中心的群体;在这个圈子里,有一部分人经过自我意识强化和互相强化,形成一种感觉:天下万物,大莫过于股市。这是错觉!在中国经济生活中,股市所起的实质性作用,仍然不大;入市的股民固然很多,在全人口中毕竟只占少数。对于股市的判断,不能只以少数人的感觉为依归。

在中国建立、发展股票市场的必要性和迄今已经取得的成绩,彰明昭著,有目共睹,且捧场的文章漫山遍野,连篇累牍,无须笔者在此赘述。股票市场只是一种工具,不属资本主义专有,社会主义的中国完全可以拿过来用,这一点应当是明确的。

现在要讨论的是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缺陷,应当如何推进和发展。已经有众多读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发表了见解;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恐怕还需要继续讨论,继续提出建议,并由有权威的方面作出决策和逐步予以实施。

不是讲“规范化”吗?提出这个口号就说明有不规范的地方,所以要规范,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可惜的是,对于何为规范化,专家学者见解不同,外国经验又千差万别,即使有成例可循,亦未必合于国情。最可虑的是,决策层似乎未形成一致意见,尚无明确认识,于是只好“摸着石头过河”。

如果知道眼下的位置,又知道目的地所在,摸石人是要探索出具体的路径,倒也无妨。怕的是即不明了目前的状况,又不清楚前进的目标,摸石头是“走到哪里算哪里”,那就不妙了。

目前的中国股市是个什么样的股市?存在哪些问题?

股票市场应当成为企业筹资的渠道之一,但只能是部分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在必要的情况下利用这一渠道。股权融资并不天然优于债权融资或自我积累(内源融资)。但是现在几乎无论什么企业都想发股上市,就象过去争项目、争拔款、争贷款一样,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负责把关的则是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于是,为了过关,有些企业在上市之前表现得百依百顺,审批部门要什么就有什么,重组、审计、评估、预测、筹资方案、资金用途,一应齐备,一切合乎要求。一旦拿到通行证就万事大吉,马上为所欲为。而且,由于审批者大权在握,审批过程充斥条块分割的行政色彩和首长意志,企业趋之若鹜,官本位制表现得淋漓尽至,极易滋生种种不正之风,对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规模和质量也难以把握。应当承认,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有条件转变为公众股份公司,有些已经上市的企业其实本来就没有资格发行股票和上市。

股票市场应当反映一国、一地或某一地区的经济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尽管可能很粗糙)。中国的股市目前基本上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其原因有三:一是股市所涵盖的企业总体实力在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份额;二是上市企业平均规模偏小,多数不是大型骨干企业,对宏观经济没有重要影响;三是股市涨落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实绩(尽管最近已有稍许改善)。这样的股市只好算是玩具股市,而且是畸形的;人们也只能以“初级阶段”为由聊以自慰和解嘲。

股票市场应当发挥评价企业、监督企业的作用,特别是中国股市,还应当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回顾十多年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道路,这方面的成绩着实令人失望。不错,众多的上市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已经开始体验到异彩纷呈的资本市场所特有的压力和魅力,对于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认识大为深入,开始培育起股东意识和股权意识。但是从总体上看,企业经营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试验是不成功的。其原因当然不全在股市,甚至主要不在于股市自身。但股市体制上的缺陷,确实也助长了种种不规范行为。上市公司可以做假,经营业绩、信息披露可以掺假,审计、评估等中介专业人士可以帮助护假,媒体可以传假,甚至政府文件也可以造假。谁都知道,完全禁绝假货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由于“假冒”总是与“伪劣”紧密相连,长时间放任股市上的流弊,因投鼠忌器或所谓“照顾大局”,面对严重制假行为不及时、坚决、严厉地予以打击和制裁,其结果必然是自毁股市。

股票市场应当有利于生产要素和跨行业、跨地区流动,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大规模重新配置,有利于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大公司、大集团通过购并而成长。由于规模小,辐射面窄,特别是存量国家股及国有法人股不能流通,其转让的审批程度既繁杂又模糊,中国股市对结构调整所起的作用依然微不足道。

股票市场作为一种要素市场、资本市场,需要有政府或准政府部门的监管,也需要有各类市场主体(交易所、券商、上市公司、中介专业机构等)的自律。从中国目前实际情况出发,政府监管特别是中央政府监管十分重要,不可或缺,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当然,监管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相关法规建设,还要不断改进,监管的效能还要提高(目前不高)。与此同时,监管者本身也要受到监督和制约,不能权力膨胀、唯我独尊,要有互相制衡的机制;监管部门的职能不应当主要表现为行政审批权力,否则监管本身会由于权力的腐蚀而逐渐失效。

这里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值得注意:世界各国的股票(证券)交易所与所在城市的地方政府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关系,无非是交易所要按时交水电费,政府要提供消防服务之类。例如,从纽约股票交易所可以看到美国经济甚至整个西方经济活动的影子,却看不到纽约市政府的影子。中国则不同。中国的交易所受地方政府管辖,地方政府的意志、利益和影响表现得很突出。这种奇特安排的为害不言自明,但舍此似乎又没有别的出路。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它反映了划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中的一种尴尬处境。长此以往,难免出现政令不能统一的局面,不过那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股票市场是交易股票的场所,有交易才有流动性,股东的投资才能变现,也才能企业用股权融资的方便;有交易才有价值信号,才能评价企业,也才有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重新配置。连续交易加上价格自由浮动,必然导致投机。股市的投资性和投机性是伴生的,很难划分开来。这是经济学教科书里的ABC。中国的股市如何?目前的中国股市,“炒”的诱惑力实在太强大了,“理性”是很难抵挡得住的。众多的散户股民投机意识浓厚,暴富心理严重;券商、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不规范行为十分普遍;加上媒介推波助澜,在期待政府托市或政府至少不会在重大喜庆事项的敏感期内出台利空举措的气氛中,股市连续攀升,一路狂涨,早已远远脱离了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实际。在这样的市场上,持股者买的只是一种符号,它代表的企业股权及其未来收益能力是无关紧要的(尽管近年来开始有人利用与经营业绩多少粘一点边的每股利润、购并等作为题材来炒股,以至引得一些评论家欣慰地指出“中国股市正在走向成熟”),它的价格远远超过实际价值。从投资的角度或宏观管理的立场上分析,完全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此购买股票是不是很“傻”?还不如把钱存进银行吃息。但是站在个别持股者的立场上看,他(她)一点都不傻,因为他(她)早已预计到还会有更“傻”的人站在后面,准备出更高的价钱来买他(她)手中的“符号”。

当前中国股市已经孕育、积累起巨大的风险,不可能也不应当让它长久这样下去。泡沫迟早要破灭,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突然破灭,就会造成股灾,少数损失惨重的持股者可能难以承受其后果。最好是逐步释放长期积聚起来的危险能量,不要让它一下子倒栽葱掉下来,而要一点一点地放气,逐渐下降,把损失分散到许多持股者身上,限制在可以勉强承受得了的限度内。皆大欢喜是不可能的,应当允许人们骂娘。

一个为优秀骨干企业提供筹融资工具,同时又对其进行评价、监督,兼具促进产权重组、结构调整功能、投机性极低的股市,似乎与迄今为止世界上出现过的其他股市有很大不同,但可能正是中国所需要的。中国应该“以夷为师”,虚心学习,但不必以谁为楷模,照抄照搬,亦步亦趋。

当然,以上所说纯属主观分析。股市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不随人的意志而左右。发表意见无非是表达一种倾向而已。

无论如何,中国股市必须逐步做到以中国的大型企业为主体,能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造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衡量中国经济动态的晴雨表。对于这一点,总该是没有太多争议的。

标签:;  ;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股票市场?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