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区小城镇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_小城镇论文

北京郊区小城镇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_小城镇论文

北京市郊区小城镇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郊区论文,小城镇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外出农民在小城镇就业的数量大体上相当于外出农民在各类城镇就业总量的60%左右,可见,小城镇在吸纳农民就业和集聚农村生产要素等方面已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首都,北京市郊区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形成了卫星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和集镇的四级小城镇体系,但小城镇建设水平远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造成农村非农产业和农村就业的分散化。在21世纪前半期的经济发展中,必须使卫星城和小城镇成为农村区域发展的中心,不断提高其集聚资源和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

一、北京市郊区农村小城镇就业的现状

1、京郊小城镇发展的总体状况。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整体上对城乡16800平方公里面积的区域功能、 产业布局和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和统一安排,并且把郊区和城区统一起来综合治理,这种做法对于郊区小城镇体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四级小城镇体系中,卫星城是承担北京市总体发展所赋予各该区县功能的主要载体,并通过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和集镇向整个区县扩散。可见,四级城镇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把北京市的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四级小城镇体系是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2、建制镇镇区企业的规模。从规模上看,镇区企业的平均为30 人,低于全市乡镇企业的平均规模(40人)。从经济类型分析,港澳台投资企业规模最大,平均为94人;其次是国有企业,平均为79人;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和联营企业分别为64人、57人和53人; 私营企业为3人。从产业结构分析,建筑业企业规模最大,平均是163人; 工业企业平均是73人;其他行业(交通运输业、批零贸易餐饮业等)的企业平均在10人以下。

3、建制镇企业的就业状况。京郊平均每个镇区有1394 人在企业就业,占镇区人口的37%。其中,平原镇企业从业人数占镇区人口37.2%,丘陵镇占45.3%,山区镇占29.0%。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平原地区离城区较近,农村劳动力到城区就业比较方便,因而在本地镇区就业者比例较林;山区镇则纯属企业发展水平低,能够容纳的劳动力数量较少。

二、京郊小城镇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小城镇建设滞后于郊区经济发展水平, 从而导致小城镇对镇域劳动力的吸纳不足。北京市郊区的农村城镇化严重滞后于非农产业发展,这就必然造成郊区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过分分散,形成了不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严重延滞了郊区非宵产业的发展。

2、规模小并且分散, 是当前市郊小城镇集聚资源能力差的重要原因。部分建制镇的镇区不足3000人,镇域人口平均不足15000人。 远郊62个建制镇的镇区人口仅占全镇总人口的21%,另有79%的人口居住在镇区之外的村庄里。此外,62个镇的居民户籍人口中镇区占42.8%,另有57.2%的城镇户籍人口没有集中到城镇居住,而是分布在城镇周围的村庄里。这种小规模且分散的状况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小城镇集聚的后劲严重不足。

3、 现行户籍制度是制约北京市郊区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目前,北京市郊区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只占郊区劳动力总数的40%左右,而在镇以下企业就业的劳动力几乎全部是农业户口。非农业劳动力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完全脱离土地,但由于传统的户籍制度的约束,他们并不能合法地获得城镇居民的身份,从而不能稳定地在城镇中居住。这是京郊城镇规模小、人口居住分散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也使农业用地得不到有效集中。尤其对于外地来京的投资者和工作者,由于现行户籍制度,总是有一种不完全感和不稳定感,更有一种外来感,不利于京郊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4、郊区非农产业发展缺乏有序性,主导产业远未形成, 也是制约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北京市郊区,部分卫星城和试点镇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主导产业,如大兴区黄村镇以房地产为主导产业,昌平县小汤山镇以地热资源为导向发展旅游和特色农业等。但部分试点镇和大部分建制镇远未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这种状况本身就不利于非农产业的集中发展。卫星城、试点镇、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和集镇的功能定位各自为政,不能形成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城镇体系。

三、促进京郊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能力的建议

1、远郊区小城镇建设宜采取“抓大放小,合理规划”的思路, 重点抓好卫星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建议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就是把14个卫星城和中心镇当作市、县(区)两级经济的原则,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卫星城和试点镇建设要起到拉动和示范作用,实现在重点建设同时的整体推进。

2、加快乡镇合并的范围和速度。近几年来, 尽管一些区县对乡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并,但京郊乡镇仍然偏小,平均不到15000人, 在这种规模下,小城镇的扩张当然当然步履维艰。并且,在当前的行下体制管理下,各乡镇各自为政,不容易形成按照经济区域发展经济的格局,不容易形成具有长远发展势头的主导产业。因此,进一步推动京郊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快乡镇合并的范围和速度。

3、确立主导产业,用主导产业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鼓励一定经济区域主导产业的出现的,并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极”,真正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实践证明,主导产业的形成的崛起,能够有力地带动一般产业和各项配套建设,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比如,大兴县西红门镇位于大兴县最北部,北邻南三环路玉泉营环岛,镇区内有同心园、九龙山庄、郁花园、宏福园等住宅小区,其主导产业更接近于城市,更具有城市产业的特征,符合北京市城区建设的要求。

4、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一是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建议突破有关部门的现行规定,把试点镇的户籍管理改投资标准和购房标准为稳定职业、稳定收入来源、稳定住所以及居住时间标准(如可规定在具有稳定职业、稳定收入来源、稳定住所的条件下居住5年以上等), 试行户口“绿卡”制度和身份证管理,可以不取消原户口,一旦由于职业、收入等条件的改变而不符合标准,户籍管理部门即可取消其小城镇户籍。二是改革小城镇建设多头管理的体制。尤其在区县经济相对一体的情况下,区县政府所在地的规划和建设由建设部门管理,其他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由农口管理,这就必然割裂了二者之间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延缓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利于小城镇建设,也不利于城镇经济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三是改革乡镇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是影响社区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改革的方向必须是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建立一种高效而合理的财政体制,使之有利于社区经济发展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的相对集中。四是建立合理而高效的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有效地吸引各种资金在小城镇投资,尤其要吸引本地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建立小城镇非农产业发展基金,对本地集中到乡镇企业和外来投资企业在贷款时给予担保,切实解决镇区企业的资金困难,使镇区企业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小城镇建设。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建立小城镇建设基金,鼓励本地或外来企业投向小城镇基础建设。五是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保障体制。在医疗卫生、失业、养老等各个方面给予保障,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但以商业保险为主。对于进入小城镇的本地农民,由于在投资额等方面难以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转居条件,可以不转户口的情况下切实解决上述各种社会保障问题,使其在小城镇安心地就业和生活。

标签:;  ;  ;  

北京郊区小城镇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