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铜晶体制备的实验研究_硫酸铜晶体论文

制备硫酸铜晶体的实验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硫酸铜论文,晶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职教材中的《粗硫酸铜的提纯》实验,多届学生在同样的实验操作条件下,得到的产品收率和外观却总是千差万别。对此学生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析这些疑问,我根据“结晶原理”,对实验中涉及的几个重要操作条件进行了正交实验分析,较好地解决了实验问题。

1.结晶原理

结晶与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和结晶过程中的操作方式等有关,溶液的过饱和度是结晶的主动力。硫酸铜晶体属三斜晶系,要获得颗粒较大的理想晶体,需要严格控制溶液的过饱和度,溶液蒸发或冷却的速度,晶种的数量,溶液的pH值,共存的杂质及其它相关条件等。

用化学法提纯粗硫酸铜,涉及到氧化、沉淀、结晶、过滤、洗涤,目的是去除铁离子和一些微量的不溶性或可溶性杂质。其操作步骤为:

本实验主要考查粗硫酸铜氧化、过滤后滤液的结晶过程。

2.设计正交试验方案

2.1 确定实验因子

衡量本实验成败的主要指标是产品收率和质量。就人为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操作,如洗涤、酸化、蒸发等和其他的相关操作条件进行研究,今选取六个因素进行三级水平试验,具体“因子”列于正交表(见下页表1)中。选用正交表进行试验。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瓷蒸发皿;100℃恒温水浴装置一套,布氏漏斗、真空抽滤装置;浓

2.3 正交设计表及数据处理

“综合评分”说明:用综合平衡法进行结果分析,由于收率是一个重要指标,“权重”设为60%,若收率为53.3%,其得分为53.3×60%=32.0;产品质量指标仅限于“晶型”,“权重”设为40%,人为设定大、中、小三个档次,分别评分80、50、30,若“晶型”为“大”,则该项得分为80×40%=32。

例:“综合评分1”=53.3×60%+50×40%=52.0,其余类推。

2.4 实验结论

根据正交设计表进行直观地分析,已做实验中的较好方案为2号试验,位级组合是A[,2]B[,1]C[,1]D[,2]E[,1]F[,1](即滤液70mL、2mL浓硫酸酸化、旺火加热、母液V[,2]20mL、加硫酸铜晶种、自然冷却)。而最优水平的组合是A[,2]B[,1]C[,1]D[,2]E[,1]F[,3](即滤液70mL、2mL浓硫酸酸化、旺火加热、母液V[,2]20mL、加硫酸铜晶种、水浴冷却)。影响本实验结果的

注:“B1”用2mL浓硫酸调节;“C1”a为旺火加热;“C2”b为慢火加热;“*”指晶体颜色浅且疏松

3.结果分析

3.1 滤液

硫酸铜溶液经过氧化、沉淀、过滤、洗涤等操作,滤液的体积或多或少。滤液体积过多的原因:可能是洗涤用水过多,也可能是因为沉淀时加热不充分,后者会引起Fe[3+]水解不完全,影响产品的纯度。滤液体积过少,刚好与上述操作相反,结果是过滤时就会有少量硫酸铜析出而进入滤渣,导致产品收率降低。

根据正交实验分析,滤液体积对实验结果影响明显,应仔细操作,严加控制,适宜体积是70mL。

3.2 酸化

pH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操作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酸性强(即pH<1),收率高、晶体大,但是晶体颜色浅,且晶体很疏松,易破碎,可能原因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使硫酸铜晶体的结晶水含量降低。酸性弱(即pH≥4),晶型好,但收率低,杂质多,主要原因是水解生成了碱式硫酸铜沉淀。

因此,为防止水解,并制得较大的硫酸铜晶体,应用稀硫酸对溶液进行酸化,实验结果表明溶液的pH=2最理想。

3.3 蒸发

①加热对晶体纯度的影响

由于要水解,溶液中必定会产生少量的沉淀。而水解过程是一个吸热的可逆反应,加热有利于的水解。当用蒸发结晶时,肯定会生成更多的沉淀。如果加热温度过高(在煮沸条件下),溶液中还会有棕色的过氧化铜沉淀或红色的氧化铜沉淀生成。

②加热对晶体大小的影响

用水浴加热,由于水体流动造成蒸发皿晃动,少量液体就残留在器壁上形成细晶,进入溶液后作晶核,致使得到的晶体都较小。用慢火或旺火加热对实验结果没有较大区别,但不能使溶液出现沸腾。

如果实验时间允许,建议先用“旺火”加热,待液体剩30mL~40mL时,改用“慢火”加热。

3.4 母液V[,2]

通常情况下,加热蒸发何时结束,主要观察母液中是否出现“晶膜”,但事实上,一旦有“晶膜”出现,得到的晶体总是很细小的。因为这时溶液的过饱和度已经很大,液体的粘度就很高,晶核的形成速率很快,晶核过多,粒径变小。因此,若要得到较大的晶体,应严格控制母液的过饱和度。

溶液的过饱和度常用折射率法或比重法监测。由于实验条件有限,不能进行实时测量,采用目测母液的体积来确定蒸发的结束时间。结果表明,蒸发母液的体积应为20mL左右。

3.5 晶种

本实验选用硫酸铜细晶、毛细管、铜丝作晶种,结果表明,选用硫酸铜细晶作晶种较理想。

根据结晶原理,晶体的生长是溶质在晶核表面不断堆积的结果,对澄清的过饱和溶液,在介稳区内是不会产生晶核的,必须靠外界加入的晶种,才能使溶液中的溶质生长到晶种的表面上,而溶液中的固体杂质、微粒、尘埃、容器界面的粗糙度、容器的震动等都会诱发成核。如果晶核“泛滥”,就无法形成大晶体。由于毛细管和铜丝的表面积较大,即晶核较多;加上毛细管和铜丝上生长的晶体,因相互堆积、相互挤压,致使晶体无法成长。相反,少量的硫酸铜细晶在溶液中分散性较好,容易形成大晶体。

3.6 冷却

理论上,当溶液的过饱和度一定时,冷却温度直接影响晶体的生长。因为晶体生长的速率取决于溶液的扩散系数,当温度较高时,溶剂的粘度降低,扩散系数增大,相应地晶体的增长速率也增大,所以,在溶液的过饱和度一定时,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晶体的生长。因此,在析晶前要进行缓慢降温,并严格控制终点温度的恒定。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更多地希望能用冷水进行冷却,我对“冷却”方式进行了二水平试验—1次自然冷却和2次冷水冷却。实验结果表明“冷水冷却”得到的晶体“晶型”较好(注:这与理论不符,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另外,冷水冷却还有可能导致晶体中含有较多的杂质,而且冷却时间仍然比较长,重现性也不好。建议用自然冷却的方法。

4.注意事项

结晶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单元操作,有众多因素影响产品的收率和质量,尽管我们对操作条件有了明确的认识,并实行严格控制,但晶体的均匀性、重复性还是不够理想,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标签:;  ;  ;  ;  

硫酸铜晶体制备的实验研究_硫酸铜晶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