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与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注: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据此,我们可以把地理教学方法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或手段的总称。这一定义下的地理教学方法,既包括地理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同时表明,地理教学方法是联结地理学科教与学的主要形式,是反映地理学科教与学关系最为明显的因素。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1.本质的目的性与适用性
地理教学以拥有相当智能条件的人作为活动主体,以间接经验为活动对象,以学习与探究相结合为特征,以接受知识与生产知识为目的。地理教学方法是获得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条件,其质量取决于它的合目的性与适用性相统一的程度。
地理教学方法的合目的性表现在其对于实现地理教学目的的适合与有效程度。只有具备学习与探究双重特征的地理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地理教学内容转化为智能结构,从而获得应用能力的根基,也就是实现地理教学的双重目的。反过来说,具备上述特征的地理教学方法才是合目的的,其程度取决于上述特征的显著度。确切地说,合目的的地理教学方法,就是把学习与探研、接受与发现联系起来、使之合二为一的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的适用性表现在其对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契合与适宜程度。
首先,适用于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内容指地理知识,即地理教学活动的对象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综合性。地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说明教与学的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基础知识是全面、完整、自成体系的,而不是零散、互不关联的,是要使学生建立起完整、均衡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地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指知识的概括与抽象特征及其理性思辨形态和内容上的深刻、独特属性。它来源于对经验知识和描述性知识的抽象与演绎。地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指各种地理知识的融合与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性与一体化倾向。地理教学方法要适应和契合于地理教学内容,必须做到:高度理性化,并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多样化,兼容特殊方法与具体手段于统一的个别形式中;自成体系。
其次,适用于教学活动主体。以教学活动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作为依据,教学活动可以划分为教师的传授、生产知识和学生的接受、发现知识两个认识层面。地理教师在传授、生产地理知识时,其自身的职业修养及其发展前景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方法的掌握与使用。只有地理教师的能力条件能够满足地理教学方法的客观要求,选用、建立的地理教学方法适合于地理教师智能状况时,地理教学方法才现实地被地理教师所掌握和熟练运用。这时,处于地理教师制约条件下的地理教学方法就具适用性。而学生接受、发现地理知识的学习活动,是其原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同化与变异的过程。学习——模仿——创新是这一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因此,强调“熟巧”训练特征的地理教学方法对于他们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三,适用于地理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地理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及其心理规律、认识活动特点的动态综合行为。地理教学方法要满足地理教学活动的客观要求,必须把传导知识的方法与接受知识的方法兼容互补,合二为一,具备认识与表达的双重性和发现与创造的统一性;必须突出教学双方以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为前提的个人独立性。
2.生成的多边性与多样性
多边性,是指现代地理教学方法不再囿于以往地理教学方法的单向活动和双向活动,而重视开发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关系,生成多边互动型教学方法。相对于以往的地理教学方法,现代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模式,这种模式是地理教学方法发展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在当代倡导主体性教学的背景下,地理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相互联系认识层面上,略显不够全面和科学。地理教学关注的目光应从教师与学生的联系,移向师师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联系,地理教学方法更应聚焦于师生之间以外的互动上,由双向交流变成多向交流,由双边互动变成多边互动。这是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新走势。
多样性,是指地理教学方法的种类多。地理教学方法受地理教学原则的制约,服务于地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不同功能、不同层面、适合各种场合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大家知道,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育和培养人的目的而进行的相互联系活动的方式。由于活动的方式和性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企图制定经常使用、数目有限的几种教学方法是错误的。”(注:[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种类繁多的地理教学方法形成了全方位、多功能的方法体系。
3.内涵的个体性与全面性
个体性主要是指地理教学方法更加关注个别适应,加大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班级授课制极强的集中性,使得以往的地理教学方法强调整齐划一,很少观照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体适应性发展目标形同虚设。现代地理教学方法正在积极探索用“个体性”或“个别化”的教学方法替代或部分替代班级授课,特别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为地理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师生互动的条件呈现多元化,计算机辅助教学机(CAI)和语言作业室等的参与,改变了师生相互作用旧有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定进度,超越时空的限制,实现教学的个体化,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特长和个性品格等方面的发展成为可能。
全面性是指现代地理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感、技能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素质教育的实施,打破了以往地理教学方法只关心系统知识的掌握,而很少涉及能力发展和个性品格形成的格局,推动了地理教学方法向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发展。特别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得到关注,作为一种技能目标它包括与他人有效地交往、处理人事关系、咨询、管理、讨论及合作等方面内容,要求地理教学方法成为达成此目标的工具或手段。可以这样说,地理教学方法在保证和侧重个性的同时,达到了各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地理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和均衡化,体现了现代地理教学方法与多维目标相对应的新特点,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生成。
4.运行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继承性是指地理教学方法内涵的发展,是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的充实与更新。发展性是指地理教学方法外延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创造出新的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方法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对以往的地理教学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合理地利用、科学地加以发展。因为,地理教学方法受制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以及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动态的、发展的,它随着教学任务、内容、时代要求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着——新方法的产生和旧方法的完善。
5.操作的双部性与综合性
所谓双部性是指地理教师控制学生活动时既要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又要注意学生的内部活动。以往的地理教学方法只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注意学生听讲是否集中精力、观察是否仔细等,对学生的内部活动很少问津。教学活动中,学生尽管外部表现相同,而内部活动可能完全不同,有的是机械记忆,有的可能在进行一种探索性活动。现代地理教学方法更加关注后一种内部活动,因为通过探索过程,获得的知识比较透彻、牢固,并容易应用于实践,更能激发创造性活动。
综合性是指运用现代地理教学方法更注重多种结合、配合使用,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使用对象和场合,都有长处和短处。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是另一种方法的不足,只有多种方法互补、互配,才能发挥更大优势,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加强对地理各种教学方法的互补性和相关性的研究,是优化组合多种方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结构
在地理教学方法中,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且交融渗透在一起。在教学实践中,任何一种地理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孤立使用的,一种方法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方法的变化。各种地理教学方法依靠它们之间的稳定的联系形式而保持上述关系,这种稳定形式就是它们之间的结构。地理教学方法中的稳定联系是由构成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成分决定的。由于教师、教材和学生三个主要教学要素之间,存在着调控、使用和学习的关系,为协调这种关系,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活动方法,即组织教学的方法、使用地理教材的方法和学生学习地理教材的方法。这三种方法就是组成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成分,简称为组织方法、教学手段、认识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联系。横向联系是指各种教学方法要素之间的联系,即认识方法、组织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联系。在组成地理教学方法时,总是以一定形式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进行褶皱与断层的教学时,一般采用“指导学生观察褶皱与断层模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其实正是指导自学法(组织方法)+观察法(认识方法)+模型的使用(教学手段)三种要素的组合与联系。这种联系决定着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各要素在教学方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认识方法是形成横向联系的内核。地理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受教育者的适应与发展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过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的。地理教学方法,毫不例外地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服务就具体体现在组织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服务于认识方法的关系中,因而也就决定了认识方法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例如,在学习中国干湿地区时,为了使学生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特点,就要在观察、分析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基础上,对秦岭——淮河以南、以北的降水量进行比较,将它们综合成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特点,这就是认识方法。为使学生能够按照这一认识方法进行学习,必须采用适宜的组织方法,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其次,教学手段是确定认识方法核心地位的物质基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个性品格。地理知识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传递给学生的。没有地理教学手段,学生就无法进行地理认识活动。因此,地理教学手段就成为学生认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在地理教学方法中,教学手段则成为认识方法的必备的物质条件。例如,学习我国的干湿地区,地理教学挂图、教科书和地图册就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第三,组织方法是确立认识方法核心地位的保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对学生认识活动的调控过程。体现在地理教学方法上就是组织方法保证认识方法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认识方法制约教学手段,两者又共同制约着组织方法。这一依存关系,形成了地理教学方法的内部程序,即认识方法→教学手段→组织方法。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由动机、领会、理解、记忆和应用等阶段组成的,不同阶段要求相应的认识方法,即使是同一阶段的认识活动,也需要多种认识方法的组合才能奏效。不论是适应不同阶段认识活动而组合在一起的若干方法,还是在同一阶段认识活动中应用的若干方法,都必须按照一定顺序把内部结构要素联系在一起,这种有顺序的联系,就是地理教学方法的纵向结构,如下所示:
认识方法的纵向结构:
认识方法(1)→认识方法(2)→认识方法(3)→…认识方法(n)
教学手段的纵向结构:
教学手段(1)→教学手段(2)→教学手段(3)→…教学手段(n)
组织方法的纵向结构:
组织方法(1)→组织方法(2)→组织方法(3)→…组织方法(n)
以上图示标明:第一,组成纵向结构的各具体方法之间的关系,与组成横向结构的各地理教学方法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它们是彼此相互独立存在的。例如,认识方法(1)到认识方法(n),它们都是不依赖其他具体方法而独立存在,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不受其他方法的影响;再如,教学手段(1)到教学手段(n),组织方法(1)到组织方法(n),它们之间也是保持着自己本身的特点,内容和程序不受其他具体方法的制约和限制。第二,纵向结构中的具体方法之间的联系,也有着内在的关系。这种内在联系表现在它们的先后顺序上。前面的方法应该是后面方法的基础,后面的方法是前面方法的发展。概括说,这种顺序联系实质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动态发展的联系,反映的是基础、条件与变化、发展之间的联系。例如,前面举例中说过的,学习中国干湿地区,认识方法是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确定的教学手段是地图→地图册→教科书,组织方法是指导自学→讲授→谈话。第三,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之间互相影响和制约,关系十分密切。在地理教学方法的设计中,纵向结构始终受到横向结构的制约。但是,横向结构的作用也将始终在纵向结构中得以体现。表现在确定各要素纵向结构的顺序和依存关系时,必须按照横向结构的顺序进行。即先确定认识方法的纵向结构,并以这种纵向结构为根据,再依次确定教学手段与组织方法的纵向结构。同时,通过协调各要素的纵向结构之间的关系,致使横向结构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