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生产工艺研究

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生产工艺研究

陈志周[1]2004年在《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生产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国产大豆分离蛋白为基本成膜物质,对其成膜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浓度、成膜介质、膜液pH、干燥温度、增塑剂种类和用量、增强剂种类和用量、还原剂种类和用量、交联剂种类和用量对膜性能的影响,对影响膜性能的主要因子(大豆分离蛋白浓度、增塑剂、还原剂、交联剂)进行了正交试验,确立了最佳工艺参数。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大豆分离蛋白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大豆分离蛋白成膜浓度在3.0%~6.0%容易成膜,随着大豆分离蛋白浓度的增加,薄膜的厚度和抗拉强度增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为4.0%。 2、成膜介质对膜性能的影响:大豆分离蛋白在不锈钢板、塑料胶片和自制玻璃板叁种介质上均可以成膜,自制玻璃板容易揭膜,为适宜成膜介质。 3、膜液pH对膜性能的影响:pH在6.0~10.9之间,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好,膜液均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定膜液的pH调至8.0~8.9。 4、干燥温度对膜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干燥温度控制在50~60℃,干燥时间17~18h。 5、增塑剂对膜性能的影响:甘油、山梨醇、乙二醇、1.2-丙二醇四种增塑剂以甘油为最佳的增塑剂;甘油含量在1.0%~3.0%之间,随着甘油含量的增加,膜抗拉强度降低,透气度增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甘油含量以1.5g/100 ml为宜。 6、还原剂对膜性能的影响:葡萄糖和Na_2SO_3两种还原剂相比,Na_2SO_3为适宜还原剂;Na_2SO_3的适宜浓度为0.05%。 7、增强剂对膜性能的影响:膜液中加入可溶性淀粉、明胶、琼脂叁种增强剂,不能使膜性能提高。和对照相比,加入CMC-Na的膜,抗拉强度增大极显着,但膜颜色为黄色,膜为半透明状。 8、交联剂对膜性能的影响:膜液中加入等量TG酶(谷氨酰胺转胺酶)、单宁和多聚磷酸钠,叁者相比,加入TG酶的膜性能最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TG酶为适宜交联剂。确定TG酶浓度为0.15%。 9、以大豆分离蛋白浓度、甘油、Na_2SO_2、TG酶(谷氨酰胺转胺酶)为试验因子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最佳因子组合为:5.0%大豆分离蛋白、1.5%甘油、0.1% Na_2SO_3、0.2%TG酶。 10、大豆分离蛋白最适成膜工艺:5.0%大豆分离蛋白溶液中加入1.5%甘油、0.1%Na_2SO_3,搅拌20min,60~70℃保持20 min,温度降至50℃时,加入0.2%TG酶,并保持10 min,调膜液pH至8.0~8.9,室温放置6~7h后过滤,在自制玻璃板上涂膜,涂膜量为9cm~2/ml,50~60℃干燥17~18h,RH93%、30℃处理15min,然后揭膜。

孙秀秀[2]2008年在《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可食膜的制备及其形状记忆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编号:2008AA10Z308)和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60717)的部分内容,主要研究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的改性,以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改性壳聚糖为基质的二元复合可食膜的形状记忆性。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和壳聚糖为成膜基材,首先研究了成膜材料配比、甘油添加量、膜液pH值和干燥温度对膜厚度、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系数等性能的影响,确定因素水平表,通过计算机直接试验设计,优化工艺条件;其次,分别研究了以成膜材料配比、甘油添加量、干燥温度和膜液pH对膜pH敏感性的影响,并通过均匀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最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成膜材料配比、甘油添加量、回复温度对膜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孟娴[3]2008年在《大豆分离蛋白—大白菜纤维可食复合膜透气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编号:2008AA10Z308)及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60717)的部分内容,主要研究大豆分离蛋白-大白菜纤维复合膜的透气性。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为主要成膜基材,研究了大白菜纤维、十二烷基磺酸钠(交联改性)及硬脂酸(疏水改性)等成分和工艺条件对复合膜透气性能、机械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大白菜纤维等辅助剂与蛋白分子链段间的相互作用,并利用正交试验得出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大白菜纤维复合膜的最佳工艺条件。同时分析复合膜等温吸湿曲线,找出环境湿度对复合膜透湿性影响的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本文还研究了大白菜纤维、布料量、干燥温度等因素对大豆分离蛋白-大白菜纤维复合膜的氧气透过率和二氧化碳透过率的影响,用二次旋转正交试验方法建立其回归模型。

张民, 秦培军, 刘丁玉[4]2010年在《大豆分离蛋白膜研究》文中提出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甘油为成膜基质,研究多聚磷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微波及磷酸化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质影响。结果表明,多聚磷酸钠可显着提高膜的水溶性(ρ<0.01)和抗拉伸强度(ρ<0.05),显着降低膜的氧气透过性(ρ<0.01)和水蒸气透过性(ρ<0.05);CMC–Na能显着提高膜抗拉伸强度(ρ<0.01)和氧气透过性(ρ<0.05),显着降低膜的水溶性、透光率及水蒸气透过性(ρ<0.01);微波处理可显着提高膜的抗拉伸强度(ρ<0.05),降低膜的水溶性(ρ<0.05);磷酸化可显着降低膜的氧气透过性(ρ<0.05)、透光率及抗拉伸强度(ρ<0.01)。

郭丛珊[5]2011年在《含茶多酚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以大豆分离蛋白为成膜剂制备的膜由于具有可食性、阻隔性和可降解性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重点考察了制膜过程中物料组成和超声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创造性地引入茶多酚作为抗菌剂使得大豆分离蛋白膜具有抗菌抗氧化性能,并且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成膜配方与条件,从而有效提高了大豆分离蛋白膜的阻水性能和机械性能。将含有茶多酚的大豆分离蛋白膜应用于圣女果保鲜试验以及油脂包装试验,结果表明该膜性能稳定,对圣女果保鲜效果显着,有效防止油脂氧化。本文通过测定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水蒸气透过系数、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研究了成膜基质大豆分离蛋白质量浓度、增塑剂甘油质量浓度、还原剂Na2SO3质量浓度和超声处理时间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时间对膜性能的影响最为明显,当超声时间为15min时膜性能最佳;大豆分离蛋白和Na2SO3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60g/L和1g/L;甘油对膜性能有一定影响,质量浓度为30g/L时膜性能较好。将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加入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具有抗菌抗氧化功能的可食性膜。茶多酚质量浓度为2g/L时使大豆分离蛋白膜的阻水性能、拉伸强度和阻氧性能均有改善。扫描电镜发现含茶多酚的膜表面结构光滑均匀。并以大豆分离蛋白质量浓度、Na2SO3质量浓度、超声时间、茶多酚质量浓度为试验因子进行L16(4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成膜条件为大豆分离蛋白质量浓度50 g/L, Na2SO3质量浓度为1 g/L,超声时间为15min,茶多酚质量浓度为2 g/L。最后,将含有茶多酚的大豆分离蛋白膜用于圣女果保鲜试验和油脂包装试验。通过测定储藏期间圣女果的失重率、腐烂指数、维生素C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评价该膜对圣女果的保鲜效果;通过测定油脂的过氧化值评价膜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与未涂抹组相比,涂含茶多酚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圣女果具有较低的腐烂指数和失重率,较高的维C和可滴定酸含量,说明该膜有很好的保鲜效果;同时,油脂包装试验测得油脂的过氧化值表明,不同膜的抗氧化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含茶多酚大豆分离蛋白膜>大豆分离蛋白膜>塑料膜(LDPE)>对照,证明含茶多酚的大豆分离蛋白膜能有效抑制油脂氧化。

王强[6]2010年在《大豆分离蛋白基可食性膜性质的研究》文中认为可食性膜以天然可食性物质,如:蛋白质、多糖、脂肪等为原料,具有延长货架期、阻隔水分、气体、油脂,保护环境的功能,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兴趣。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通过流延工艺,研究了成膜温度、pH值、甘油添加量、蛋白质溶液浓度对膜机械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实验得到成膜的最佳工艺为:温度为90℃,pH8.7,甘油添加量为45%。2研究了氯化钙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氯化钙后,膜蛋白膜的抗拉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减小,蛋白膜的阻水性能得到提高,感官评价未发生显着变化。3探讨了微波对大豆分离蛋白膜的作用,研究发现:微波处理后,蛋白膜的抗拉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减小,蛋白膜的阻水性能得到提高,但是感官评价降低。4成功研制了大豆分离蛋白、普鲁兰多糖复合膜。研究发现:普鲁兰多糖的添加降低了复合膜的抗拉强度,增加了断裂伸长率、水溶性、阻光性和感官评价。当大豆分离蛋白和普鲁兰多糖的比例为6:2时,膜的热封强度达到最大,为1.46(N/15mm)。普鲁兰多糖的添加未对复合膜的消化率和有效赖氨酸含量产生显着影响。复合膜的热降解温度在202~219℃。

贾云芝[7]2012年在《大豆蛋白/聚乙烯醇生物降解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普通大豆蛋白和聚乙烯醇为基本成膜物质,研究了无水乙醇加入方法,大豆蛋白含量,聚乙烯醇含量,甘油含量,膜液pH 5个单因素对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性能的影响;通过叁因素叁水平响应面试验,确定了制备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的适宜工艺参数,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系统考察了不同还原剂,不同表面活性剂,不同增强剂对薄膜性能的影响;设计L9(34)正交试验,优化了助剂改善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性能的工艺条件;并借助差示量热扫描(DSC)、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对改性前和改性后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土埋降解法探讨了助剂改性前和助剂改性后的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降解性能;以哈密瓜作为包装内容物,评价了包装膜对鲜切哈密瓜的保鲜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用蒸馏水分别溶解大豆蛋白和聚乙烯醇,将聚乙烯醇过滤至大豆蛋白溶液后,定容(300ml)时加入30ml无水乙醇(V:V =10%),膜液气泡少,容易抽真空,且薄膜的机械强度较高;大豆蛋白含量在2.0%~5.0%容易成膜,当大豆蛋白含量、聚乙烯醇含量、甘油含量分别为3.0%、3.0%、2.0%时,薄膜综合评分最高;碱性条件下薄膜呈黄色,随pH增大,薄膜颜色逐渐加深,当膜液pH为8.0时,薄膜综合评分相对较高,且薄膜颜色较浅,综合考虑,确定膜液pH为8.0。2、以大豆蛋白含量、聚乙烯醇含量和膜液pH为试验因子,设计叁因素叁水平响应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大豆蛋白含量2.87%,聚乙烯醇含量3.19%,膜液pH8.65。在优化条件下制备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测得薄膜拉伸强度为5.41MPa,断裂伸长率为40.60%,透光率为29.57%,吸水率为66.70%,测得薄膜的综合评分均值为0.689。薄膜综合性能评分y和大豆蛋白含量(X1)、聚乙烯醇含量(X2)、膜液pH(X3)之间的的回归模型:y=0.45-0.083X1+0.15X2+0.067X3+0.022X1X2+0.013X1X3-0.03X2X3+0.022X12-0.016X22+0.023X32。回归方程的R2为0.9973。3、考察了不同助剂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佳还原剂为亚硫酸钠,其适宜含量为0.150%;最佳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其适宜含量为0.125%;最佳增强剂为明胶,其适宜含量为0.200%;以亚硫酸钠含量、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含量、明胶含量为试验因子设计L9(34)正交试验,确定助剂改性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的最佳因子组合为:0.150%亚硫酸钠、0.1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250%明胶。4、借助差示量热扫描(DSC)、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对改性前和改性后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结构进行了表征:大豆蛋白和PVA虽然具有一定相容性,但是大豆蛋白分子和聚乙烯醇分子分布不均匀,出现了微相分离现象,经助剂改性的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具有较均一的形态结构、更大的分子量,大豆蛋白和聚乙烯醇分子之间互相结合成立体凝胶网状结构。5、通过土埋降解法探讨了助剂改性前和助剂改性后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降解性能:室内恒温恒湿条件下,第131天时,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失重率达65.9%,助剂改性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降解率达66.9%。室外自然条件下,第131天时,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失重率达69.4%,助剂改性后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降解率达70.7%。6、包装膜对哈密瓜保鲜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哈密瓜的失重率持续增大,助剂改性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薄膜裹包组失重率低于改性前薄膜裹包组;前五天各处理硬度均低于对照组,第六、七天对照组硬度大幅下降;和对照相比,可降解薄膜裹包组哈密瓜Vc含量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市售薄膜裹包组下降幅度较大,降解薄膜可以一定程度延缓Vc含量的下降;各处理pH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对照组pH下降较大。对照组、可降解薄膜裹包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第六到七天又出现小幅上升。

李颖[8]2016年在《碳量子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膜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塑料包装产品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渐渐展现出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原料的膜材料。但是,大豆分离蛋白膜本身存在一些缺点,如强度低和耐水性差,因此对其进行改性处理十分必要。本研究以SPI为原料,首先,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最优制备工艺;再次,采用微波技术尝试合成大豆分离蛋白碳量子点;最后,探究了葡萄糖碳量子点对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改性作用。应用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力学试验机、透湿性测试仪等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综合评估,得到了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最优制备工艺:SPI浓度5%、甘油添加量30%、成膜液pH 9、成膜温度45℃。(2)微波可以使SPI结构舒展,内部官能团暴露;当微波处理功率为400 W时,实验组的抗张强度较未处理膜提高了61.91%,断裂伸长率提高了453.75%;大豆分离蛋白膜具有较好的表面疏水性。(3)当碳量子点CNPC添加量为5.0 g时,实验组的抗张强度、弹性模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82.97%、79.74%;总溶解物量较对照组提高了26.87%;水蒸气透过率较对照组降低了48.36%。

马丹, 赵晓燕, 马越, 张超, 岳喜庆[9]2008年在《不同工艺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成膜性能》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制作出具有良好机械性和阻隔性的大豆分离蛋白可食性膜,优选出成膜性能优良的大豆分离蛋白,该文研究了7种不同生产工艺下的大豆分离蛋白,分别以7种蛋白为材料制膜,测定其机械性能、水溶性、水蒸气透过性、O2透过性、脂质渗透性等性能,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膜的表面结构。结果表明:GS5000型普通型未经造粒的大豆分离蛋白综合评价分数最高,表明其成膜性能优于其他6种大豆分离蛋白,并且电镜扫描照片也显示用其制出的膜结构更加致密,因此,GS5000型大豆分离蛋白比较适合制作可食性膜。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优质大豆分离蛋白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杨坤[10]2009年在《可食性乳清蛋白膜工艺及复合膜抑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品保鲜,是食品科技领域的热点课题。为了开发集防腐抑菌、保健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生物保鲜膜,本研究分析比较了六种不同来源乳清蛋白的成膜特点,确定成膜性能较好的乳清蛋白;分析了乳清蛋白浓度、pH、变性温度和时间对膜性能的影响,优化了乳清蛋白的成膜工艺;同时,通过添加丁香精油、Nisin等具有抑菌功能的天然抑菌剂,研究了乳清蛋白复合抑菌膜的抑菌效果;主要结论如下:WPI膜相对于WPC膜具有较好的机械特性,外观透明,但阻湿性和水溶性较差。WPC80-472在WPC膜中具有较好的机械特性,较少的水蒸气透过性,且色泽呈淡黄色,相对于WPI膜昂贵的成本,WPC80-472被评价为理想的成膜材料。WPC浓度、变性温度、变性处理时间、pH值对膜的形成及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不同WPC浓度,变性温度,变性处理时间和成膜液pH对膜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设计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WPC为浓度12% (w/w)、pH 8、变性温度80℃、变性处理时间10 min时得到的膜拉伸强度(TS)最大;在WPC为浓度12%、pH 7、变性温度70℃、变性处理时间20 min时得到的膜穿刺强度(PS)最大;WPC膜有最佳阻湿性能的成膜条件是:WPC浓度10%、pH 9、变性温度80℃,变性处理时间20 min;WPC膜最适含水量(MC)的工艺参数是:WPC浓度12%、pH 7、变性温度70℃、变性处理时间10 min;WPC膜溶解性(S)最好的工艺参数是:WPC浓度12%、pH 8、变性温度80℃、变性处理时间10 min。将膜的这几种特性进行综合地加权评分,分析得出在WPC浓度为12%,变性温度为80℃,变性处理时间10 min,pH 7时得分最高。抑菌试验表明:200IU/ml Nisin-WPC膜能有效抑制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干酪乳杆菌;最高浓度500IU/ml的Nisin-WPC膜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粘红酵母菌以及木霉、黑曲霉也没有抑制效果;0.125%丁香-WPC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干酪乳杆菌具有抑菌性,对枯草芽孢杆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25%;对粘红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500IU/ml Nisin和1%丁香精油联合作用取得了更好的抑菌效果。

参考文献:

[1]. 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生产工艺研究[D]. 陈志周. 河北农业大学. 2004

[2]. 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可食膜的制备及其形状记忆性的研究[D]. 孙秀秀. 吉林大学. 2008

[3]. 大豆分离蛋白—大白菜纤维可食复合膜透气性的研究[D]. 孟娴. 吉林大学. 2008

[4]. 大豆分离蛋白膜研究[J]. 张民, 秦培军, 刘丁玉. 粮食与油脂. 2010

[5]. 含茶多酚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郭丛珊. 北京化工大学. 2011

[6]. 大豆分离蛋白基可食性膜性质的研究[D]. 王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7]. 大豆蛋白/聚乙烯醇生物降解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 贾云芝. 河北农业大学. 2012

[8]. 碳量子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膜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9]. 不同工艺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成膜性能[J]. 马丹, 赵晓燕, 马越, 张超, 岳喜庆.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10]. 可食性乳清蛋白膜工艺及复合膜抑菌性研究[D]. 杨坤. 河南科技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生产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