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两种招生方法的启示_素质教育论文

一所重点中学两种招生方法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一所论文,重点中学论文,启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去年下半年,我们到一所上海市重点中学进行心理测查,在整理和分析结果时,一个有趣的情况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该校在去年高中招生时,对招生方法作了较大的调整,即除了对多数学生继续按录取分数线录取外,对另外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实行降分录取(其中有的是有某种特长的,有的是降低几分的自费生,有的是虽然考分较低但因种种原因而录取的)。对如此之多的高中新生未严格按照分数录取,这在实行应试教育的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长期以来,人们对重点中学的标准和要求是考入大学的升学率,高考指挥棒使各级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学高中招生必须严格按照分数线录取学生。现在我国基础教育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从理论上讲,现在评价一个学校的标准不应仅仅是升学率了,但是这种改变尚待时日。一个学校摈弃高考指挥棒,真正奉行素质教育是要有极大胆略和勇气的,这首先要从改变传统的招生方法开始。现在我们正好接触到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两种招生方法录取的学生在心理的一些主要方面有何不同。

2 两种招生方法录取的学生比较

2.1 研究方法

2.1.1 对象

上海市某所重点中学高一年级学生592人。其中严格按照分数线录取的学生485人(称方法一组),降低入学分数线录取的学生107人(称方法二组)。

2.1.2 方法

对上述对象分班进行四种心理测验,它们是“中小学团体智力筛选测验”、“Y-G人格测验”、“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SCL-90精神卫生自评量表”,各测验均按测验手册要求实施。[1-4]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智力状况比较

从表1可见,两种方法录取的学生智商有差异,方法一组的智商高于方法二组,表明按照分数录取的招生方法对选拔智商较高的学生确是行之有效的。但从对两种方法录取的学生智力分布的情况来看,二者又无太大的差异,见表2、图1。

结合两类学生的智商差异仅为2.4左右的情况来看,严格按照分数录取学生的招生方法效果相当有限。(且不论智商并不等于智力)

2.2.2 人格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6和表7可知,在两种方法录取的学生中都存在少数心理某些方面较差的学生,其表现不仅在智力方面,还在于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方面。

3 由此而产生的启示

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录取的学生从总体上看,在个性心理的主要方面基本相似,表明传统的招生方法(严格按照考试分数录取学生)的选拔功能是片面和有限的。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素质和素质教育,但对于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看法并不一致,这种不确定性必然导致对如何实行素质教育的茫然。

3.1 关于素质和素质教育

我国古汉语中很早就有素质一说,在《尔雅·释鸟》中就有“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成章,曰翚。”其义与今不同,意为本来具有的性质。现代素质概念直接来源于日语,为日译德语"Anlage"的汉字译名。Anlage的含义是人的在胚胎中就已经存在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先天的性质。与此相近的英语名词有diathesis和disposition等。在心理学中,一般将素质定义为人的与生具有的解剖上和生理上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包括能力在内的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又可称之为遗传素质。在“素质教育”提出之前,素质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素质教育,素质已成为一个常见的词汇。从多数场合使用的情况来看,其义与心理学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以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为代表的权威的说法是:“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心理品质等。”[5]此外,还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称之为广义素质的解释,如郭文安等提出广义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6]这些解释实际上已将素质概念扩大为人的一切重要的品质和特性。与此相应产生了很多有关素质的名词,如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干部素质、教师素质、市民素质、国民素质,甚至还有军政素质、企业素质等等,这样的罗列真是不胜枚举。

这样广义地使用素质概念,对于日常生活本无大碍,但是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却是不利的。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对于一所具体的学校来说,不仅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实际的操作。现在大家对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及实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如何实行素质教育却很盲目。不少学校被动观望,等着上面拿出具体的办法来。一些积极性高的学校很多都在忙于增加特色课程和活动,如搞一点文艺、体育、科技、劳技等等。由于人的“素质”是全方位的,所以凡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都可列入素质教育的范围。但是如果提到一种素质就要增加一种素质教育的内容,基层学校有能力搞吗?即使有能力搞,学生吃得消吗?现在报纸上已经有人在呼吁:“五花八门的课程太多了”,“课堂不是大箩筐,哪能样样往里装”。这与素质概念的多义性和扩大化是不无关系的。我们主张,日常生活中的素质概念可以是广义的,但在提倡素质教育时应强调心理学的素质定义,即使用素质的狭义解释。有人认为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就是取消教育的作用,而且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应试教育下,一切围绕考试转,学生成了考生,成了考试机器,这样的教育才是最简单、最不用花费精力的。强调了素质的心理学定义,自然就要求我们将教育的对象学生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使教育成为以每个学生的原有素质为基础的因材施教和个性教育。这难道不正是素质教育倡导者的初衷吗?

柳斌同志曾对素质教育做过这样的解释,他说:“当前我们提出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质、科技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7]这与他对素质的解释是一脉相承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现在虽然已经很流行,但本身并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其含义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也是必然的。经过对素质和素质教育多年的讨论和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必要对素质和素质教育作进一步的界定。

我们认为,在素质教育中对素质作广义的解释,容易导致将素质教育看作是教育“素质”,从而使素质教育在实际中难以操作。而对素质作狭义的心理学的解释,则能突出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从而使素质教育易于理解和实施。采用素质的心理学定义,就会将素质作为教育的自然基础和前提,而不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素质教育应是在个人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人的潜能和个性的、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健康、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这样的素质教育在实际中易于理解和实施(不是不要花费精力,而是要花大的力气去做),凡是着眼于培养人、发展人,注重学生的人格健康和个性的充分发展的教育实践,都可以看作是实行素质教育。几年来,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典型,如四川的绵阳二中和湖南的汨罗市中小学进行的素质教育探索、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以及上海市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等等,都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而不是搞表面意义上的教育“素质”。

3.2 几点建议

3.2.1 在当前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应进一步明确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含义。在素质教育中采用素质的心理学定义,容易使人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使基层学校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流于表面形式进行实践,从而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2.2 在讲到素质教育时,应淡化“素质”概念(不要把什么都归于素质),而强调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素质教育不仅要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哪一种“素质”,更应着眼于人的整体的充分发展。学校不仅应当成为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成为使学生的人格能够得到不断的健康发展的场所。这样,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学习,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使整个人都得到全面、健康、充分的发展。

3.2.3 在注重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素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包括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对学校的每一个领导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到因才施教和个性教育。

3.2.4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以前应试教育的从招生、教学到考试等一系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只要评价一个学生、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不再是考分和升学率,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人格健康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改革就顺理成章,不难实现。

3.2.5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重点中学应起示范作用。重点中学不应象过去那样,仅仅是高升学率的代名词,而应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典范。重点中学如能敞开大门,不以考分为主要的招生标准,将每一个学生(包括智商较低者)都培养成人格健康、个性充分发展,毕业以后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前途(升学或就业),并在所从事的岗位上不断地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才不失重点中学的光荣称号。

标签:;  

重点中学两种招生方法的启示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