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培育学生对母语的情感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 谈永康
【摘要】 母语教育要让学生与祖国的语言文字建立骨肉亲情。培育学生对母语的情感,重要而迫切,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思想认识缺位、德智融合不到位、学习方法错位等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学做“大先生”,以“生命”育情;开掘汉语文资源,以“文化”育情;用心改进语文教学,以“活动”育情。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 母语教育 情感培育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蕴含着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情结、民族的思维、民族的智慧。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重视母语教育。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与祖国语言文字建立起骨肉亲情,让他们了解文字从古至今的发展对中华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也是落实学科育人的灵魂。
一、培育学生对母语的情感,重要而迫切
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情感,不但重要,而且迫切。
1992年11月,邹平县西王实业总公司组建成立。1996年3月,以邹平县西王实业总公司为核心,组建成立山东西王集团公司。2001年4月18日,山东西王集团公司改制为山东西王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5月,山东西王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西王集团有限公司。
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生不爱学语文,甚至讨厌语文,已不是个别现象。人民教育家于漪说:“我们相当数量的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缺乏热情,缺乏厚爱,很多学生对学语文无所谓,甚至冷淡、冷漠。”对母语冷淡,出现“母语无所谓,不学我也会”的错误认识,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不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不去亲近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那么学生就极可能把语文看成是无情无义的工具,学习时又怎么会投入自己的思想、付出自己的情感呢?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可谓切中时弊。
培育学生对母语的情感,也是语言学习的应有之义。语言就像空气一样在我们周围,它形成了人的气质、情感、品格、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因此,古人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朱小蔓教授认为:“情绪、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可以说,情感是人的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认识发生的动力机制”“作为行为选择的评价机制”“作为生命的享用机制”,情感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不言而喻。
需要注意的是,情感重要,需要在教学中培育、涵养。人的情感绝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进下发展、成熟的。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培育学生对母语的情感上存在三大问题:
1.思想认识的缺位导致了“有教无育”
一些教师认为抓了字词学习,进行了朗读、表达等训练就是落实了人文教育,这是对“教文育人”的误解。也有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得“四分五裂”,落脚在做题上,最后难免见“器”不见“人”,“育分”不“育人”。有没有育人的认识,上出来的语文课大不一样。倘若不能站在“培育学生母语情感”的高度,遇到富有民族特点的语文知识,就会视而不见;遇见体现汉语之美的金句佳词,也会弃而不用。
2.德智融合的不到位导致了“文情割裂”
特别地,由于在传输过程中,CPLD TLP(数据应答包)并不是按顺序到达DMA数据接收通道的,故PPOE会结合TLP头的Low Addr参数(相当于TLP序号)与Pic_head中的Addr参数,生成一个绝对地址,然后将这部分图片数据送到图像存储单元对应的位置。
3.学习方法的错位导致了“育情乏味”
方法的错位,更多指向简单说教,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也难以发挥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优势。审视当下一些语文课,也有意识到学生情感学习重要的问题主要是方法单一,出现套路化教学。由于“千课一面”的问题,课堂教学结构的固化导致学生语文学习机械而乏味。
二、培育学生对母语的情感,需要三管齐下
母语学习从来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后代的精神哺育。这种哺育,依托的是一个个文本,凭借的是一堂堂语文课,依靠的是一位位语文教师。
LACP协议、链路聚合控制协议,它是一种链路聚合的动态控制协议。LACP协议通过发送PDU报文相互通告自己的优先级、硬件地址、port优先级等参数进行协商,选举出主从设备,汇聚端口、活动端口、备份端口。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是由LACP协议进行控制的,和手工模式完全相反。静态LACP协议是LACP协议中的一种应用,特点是端口成员加入时是由网络管理人员手工映射的,不是由LACP协议动态加入的。它和手工模式的区别是它能够由主动方设备控制活动链路的数量,从而形成备份链路。
融汇发展要素,以党建富民引领乡村振兴新动能。集中居住既是人口、住房的集中,也是产业、资源的集中,培育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新动能是社区良性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持续保障。宿城区突出党组织在创业富民中的引导作用,动员各类主体投身乡村振兴热潮。
(一)教师学做“大先生”,以“生命”育情
情感学习,非常有效的策略是浸染。朱小蔓教授的研究发现,“学生对情感方面的学习不同于认知学习,往往是自发地对教师模仿、认同,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影响,建立行为的制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希望广大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诚哉斯言,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师者对祖国的爱、对母语的情感会如阳光一般濡染学生的精神成长。
课文不同,学生情况不一样,教法就应随之变化。有的课文适合朗读,就让学生多读,读中悟情,读中学法。有的课文深奥,就需要讲解、讨论,层层剖析,步步深入。有的课文适合学生自己学习,就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读书、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语文能力。真正教无定法,只有得法,做到于漪老师说的:“教学灵活绝非随心所欲,灵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1.以情唤情
语文教师教的是母语,教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只是知识要教好、技能要练好,还要以自己对母语的爱、对国家的爱来影响学生,来教育学生树民族精神的脊梁,立爱国主义的灵魂。同时,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精神产品,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以自己得体、充沛的情感,沟通作者之心、学生之心以及编者之心,让学生自然地得到熏陶。
2.以字激情
小学生天天与祖国的语言文字打交道;教师每上一篇课文,教完生字都要做一番字形指导。如此高的练习频率,写不好字的小学生仍大有人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自身写字水平低,导致指导不得力、不得法。中国有句老话,叫“字如其人”,不少地方的成功经验表明:写字的意义已经超过了写字本身,写字可以对一个人的意志、性情、涵养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语文教师写一手好字,有助于全面完成育人任务。
汉语是声调语言,又是单音节语素语言,通常一个音节一个汉字,为汉语音律节奏提供了方便。汉语音节都能分成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声母由辅音充当,韵母结构既简单又整齐,声韵组合的规律性强,这为汉语形成声韵律节奏创造了条件。因此,用汉语言文字写出的文学作品具有音韵美。这种美,融在学生血液中,教师不用多讲,学生只要读即可感知。小学生入学接触到的第一篇课文《我是小学生》,“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即使是不识字的学生,多听几遍,也能记住,因为本文虽是现代人所著,但它押韵,语句有鲜明的节奏,不但可读,甚至可唱。一年级教材中诸如此类有着音乐之美的课文不少,如《金木水火土》《对韵歌》等,连拼音单元中出现的一些儿歌,也是那么朗朗上口,好听易诵。学生跟着老师熟读,感受汉语节奏、音律之美,情不自禁地爱上母语。
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正确、流利地朗读,为学生示范。情真意切的课文,如《狼牙山五壮士》《燕子》《桂林山水》等,要善于以声传情,对特别感人的语句、段落反复朗读,用有声的语言把文字中蕴藏的深情表达出来。教师读,学生读,通过口耳,渗入心田。成功的范读本身就是最好的情境点拨、情感熏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语境感、语义感、语情感等。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备课要备“朗读”,要像上海特级教师左友仁那样,有些课文“不读上20遍决不罢休”。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带情,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语言表达正确、规范了,还千变万化、富有魅力,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语文,总是跟志士仁人相连。好的教师,如同入戏很深的演员,用自己的灵魂去拥抱教材中的每一部经典、每一位作家:讲李白,那他就是李白,激情万丈、潇洒不羁;讲杜甫,那他就是杜甫,沉郁顿挫、面有忧色;讲苏轼,那他就是苏轼,才华横溢,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梳理了自己30年的语文教学,研究了于漪、钱梦龙等一大批语文教学名家的教育实践,尤其是他们的课堂教学,惊喜地发现:新课改从理念到实践,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是从西方引进的(其他学科或许可以引进,但母语教学是不能引进的),而是在继承中发展的。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在这一批教育名家的课堂上早就有了充分的体现。
(二)开掘汉语文资源,以“文化”育情
基于汉字、汉语特点,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让学生认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爱国情感的根本所在。
“昔者仓颉造书,天雨粟,鬼夜哭”,可以说,每个汉字都融汇了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与创造。鲁迅先生认为汉字有“三美”,即声美、形美、意美。于漪先生对此有深刻的认知与热诚的挖掘,她曾这样讲述小学语文教材带给自己的感受:“扑面而来的是汉语独特的美,母语浓浓的情,诗情画意充盈其间。我惊喜万分,犹如步入画廊,山欢,水笑,鸟鸣,花放,一个个文字符号向我倾诉,盼我回应。置身于汉字文化浓郁的氛围之中,美不胜收。有人说,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指事字,图文并茂;一个形声字,音像俱备。这一点儿都不夸张。要把这汉字独特的美,在启蒙儿童的教科书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赢得儿童的喜爱与欢欣。”
1.聚焦汉字之美,培育学生情感
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要逐步培养亲近与热爱的情感,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另搞一套,而是追求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但是,“当前学科教学德智分裂现象严重,工具理性在初三、高三毕业年级表现得尤其突出,课堂上大量应试机械操练,知识点敲打已感到不解渴,更是聚焦考试点、得分点”。(于漪语)小学语文德智分裂的问题没有这么严重,但是工具理性也严重干扰到语文学习,尤其是情感的学习。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文化的立场上去教汉字。要注意开掘资源,利用汉字优势,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难点,要使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感情,不能停留在字音的读准、字形的辨识上,更要在字义上下功夫。如《狼牙山五壮士》的“寇”字教学,利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寇,暴也”,再结合字形,“寇”就是一个人手持器械,跑到屋子里来打主人。这样暴力的入侵者,自然叫人愤怒,叫人痛恨! 五壮士为了保护部队主力和人民群众,把入侵者引上狼牙山,浴血奋战。最后时刻,他们毅然选择牺牲,决不向日寇 “低下高贵的头颅”。正因为情感伴随,“寇”字字形的学习就变得生动而有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2.感受汉语之美,培育学生情感
3.以声传情
汉语言文字表达还有简洁、准确与传神之美。“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十来个字就写活了春天;“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今仍催人泪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文人墨客对汉语言文字的共有情感。一个个成语,一条条谚语,还有唐诗宋词……它们凝聚着我们先祖的生活经验,蕴含着我们民族特有的睿智,散发出情感与真理的光辉。这些诗文歌赋,无不是作家或人民群众用心用情、反复“推敲”而成。引导学生朗读、品读、诵读,因声求气,做到刘大櫆先生说的那样:“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对诗中情、作者情等产生移情体验,这便是朱熹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三)用心改进语文教学,以“活动”育情
1.要落实德智融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程的实施,教文育人也好,培育学生对母语的情感也好,关键是要德智融合,把文字表述与情意内涵融为一体,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灵。
小学高年级有一篇经典课文《一夜的工作》,作家何其芳描写了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课文文字朴素,语文教师就要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背后的情和意,产生移情体验。比如:有一位教师抓的是“审阅”一词,课堂上,他带领学生重锤敲打,让这个不起眼的词瞬间焕发夺目光彩。学生先是体会到审阅就是认真仔细、非常严格、一个字也不放过地读。接着老师启发学生们: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一边看一边思索,他想着什么?学生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了,情感也迸发了,答案丰富多彩:总理想今晚批好这些文件,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总理想着老百姓吃得饱吗,有衣服穿吗;总理想着山区的孩子能读上书吗?有多少失学儿童?总理想怎样使贫困山区的人民脱离穷苦;总理想着如何使人民的生活有保障,国家更富强……
文字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老师引导有法,教学有情,学生透过“审阅”一词,进入文本,他们读懂了“审阅”的意思,还仿佛跟着作者目睹总理“一夜的工作”,他们与作者心灵共鸣,受到教育与感染,也要忍不住大声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有这样的总理”。这才是真正的阅读,也是最好的情感学习,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而二,二而一,密不可分。
2.要追求方法多样
语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面对的是儿童,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儿童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教学中注意用声音、形象、色彩,体现方法多样。语文本就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无所不包,极具魅力,为解决“千课一面”的问题提供了无限可能与丰富资源。
教材课文各有特色,钻研教材,洞悉文章的个性,教学中把握文章特色,加以重点显示,就会一课一个样,学生就学得新鲜,兴趣盎然。
同样是高年级的写景文章,又同处一个单元,《繁星》与《烟台的海》就不同,不但体现在文本的内容、主旨,也表现在文本的形式上。如果用一种方法教,单一地强调写景要体现景物特点,要抒发作者情感,再好的写景文章也难免味同嚼蜡。我们就“写景课文的教学内容确定与实施” 进行专题研究,两篇课文都有时间这样一条线索,但是《繁星》按照一般的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到现在留学,而《烟台的海》则从冬天开始写烟台的海,然后才是春、夏、秋。《繁星》 中巴金在人生不同阶段看到同样的繁星满天,但是感受不同。《烟台的海》表面上写海的壮阔、轻盈等,其实是写人。冬天,“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而“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作者赞美烟台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从冬天开始写是最恰当最得体的。两位教师抓住“这一个”文本的特色,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一个采用“补充北京资料,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另一位带领学生发现课文 “不一样”的写作顺序,感受“由景及人”的表达方式,并进行迁移运用。教出了文章的个性,学生学有所得,更有愉悦感。
4.维持平衡计分卡的长期效益。为了适应企业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指数也要与时俱进。因此,虎豹集团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平衡计分卡的评估指数进行企业战略目标校验,确保平衡计分卡设计框架的长久运行。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随时报告并总结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效果,收集和分析平衡计分卡的战略指标数据,建立平衡计分卡报告评价体系。同时,要建立平衡计分卡的定期维护团队,对考核结果及运行现状进行自我检查,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平衡计分卡创新绩效管理体系。
当我意识到原来自己正在经历人类的灭亡日时,忽然眼前一黑,我回到了现在。我马上写了一篇作文,发给老师。上课时,老师把我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同学们听后都哈哈大笑,觉得不可思议,而我的心情却很沉重,因为这篇作文并不是我编的。如果我们不注重保护环境,三千年后的人类将会走向灭亡,我的经历你们会相信吗?(指导老师:童言)
1.提供均等创业政策,公平竞争。国家在大学生创业政策制定方面要实现均等化,提供给大学生平等的创业机会,传递给大学生一种公平竞争的理念,杜绝出现不平衡的资源供给现象,要达到资源共享,一起发展的创业目标。对城乡资源供给均等化,对乡村创业政策更要适当的放宽,提供大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鼓励大学生以竞争方式获取资源的同时要提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3.要打开学生思维
从这些感言当中可以看出,“寻根之旅”对于华裔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增加对中华文化知识的兴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印象和对祖籍国的感情,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同步,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好的语文课既要激情、激趣,也要激思,激发、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打开学生思维,重在培养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既要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不把答案作为终点,更要鼓励每个人进行思考,不满足于个别精彩发言。《将相和》是沪教版语文四年级的一篇经典课文,我们如果把学习定位在读课文,逐段而下,理解将相二人的智勇,这当然没有错误。但是,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粗读全文,多数学生都能大致读懂将相是怎样的人。这样的教学势必只会培养思维的懒汉,语言学习也会大打折扣。我们在教学时将语言学习点落脚在历史人物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入情入境,他们仿佛看见听见,试着体会、感悟。然后抓住关键词“声色俱厉”,学生聚焦于此,联系历史背景与文本语境,思考、讨论:蔺相如怎样声色俱厉、为什么要声色俱厉以及声色俱厉有何效果。学生抓住“拼”,拼,就是拼命,联系前文,蔺相如此时的“拼命”其实体现了一种智慧:请求击缶不成,就以命相拼,结果秦王不敢不答应,为赵国赢得尊严。学生豁然开朗。教师再让他们联系《完璧归赵》中的情节,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秦王就是怕蔺相如这样的有勇之士,蔺相如识人,在这样的场合这样说,最恰当不过了。此时,课堂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智慧碰撞,课堂上生命涌动。
4.要引进时代活水
时代的信息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沟通,教师引进时代的活水,语文课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精神就会振奋。
《落花生》是经典名篇,许地山肯定了落花生的品质,但有时代的局限。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落花生》,在把握文本、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站起来”学习,教学“议花生”时,围绕辩题“当今社会,你愿做苹果这样的人,还是愿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展开。学生顿时情绪昂扬,振奋起来,自愿组成两派,“苹果们”高居讲台,“落花生们”在自己的座位上。学生们分别陈述各自的优点,又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后联系时代阐述了自己要做苹果(落花生)这样的人的理由,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争论中高潮迭起。最后,教师让学生总结:“今天到底要做怎样的人,谁来归纳一下?”学生们不约而同,认为既要像落花生这样脚踏实地,也要像苹果那样敢于推介自己。这样的一课,引导学生探索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如何超越作者的思想局限,学生在课堂这样一个小社会中彼此碰撞,在思维、情感、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都有更新更全面的感悟与升华,可谓精彩!
甲状腺结节超声实时弹性成像分级标准:0级结节红、绿、蓝三色相间;Ⅰ级结节呈均匀的绿色;Ⅱ级结节以绿色为主(绿色区域面积>50%);Ⅲ级结节以蓝色为主(蓝色区域面积占50%~90%);Ⅳ级结节几乎为蓝色覆盖(蓝色区域面>90%)。Ⅲ级以上判断结节恶性可能性较大。
目前,南京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试点“喘息服务”。由长期居家照护的失能老年人本人或监护人申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每年安排老年人短期入住养老机构或专业养老组织居家上门照护,使其家庭照顾者得到“喘息”。2018年起,全市开展街镇、社区试点,成熟后逐步推广开来。
如果把语文学习从课本拓展到生活,那么,语文课程就会以更立体更丰富的形式出现,如广播主持人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书法家漂亮的一幅中堂、流行歌手的一首歌曲,都可能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别样的精彩。笔者从2004年开始在语文课上讲一个小故事,每次两三分钟,有时用教材中的英雄模范,有时用学生身边的榜样,学生们喜欢故事,从故事中受到做事做人的启发。有一次,我把周杰伦的《蜗牛》带进课堂,让学生一听为快。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学生上完《奇异的世界》,在交流“安东尼怎么会从一个看门人成为一门科学的始祖” 时,一个学生说:“因为安东尼坚持不懈,所以他成功了。”另一个学生说:“安东尼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所以他成了微生物学的始祖。”这时,一个孩子看到黑板上尚未擦去的《蜗牛》歌词,插嘴道:“安东尼就是一只蜗牛。”一言既出,四座皆惊。“安东尼,一个普通的看门人,就像一只很丑的蜗牛;但是他有大大的梦想,不断地往上‘爬',他有了自己的‘天'! ”我们为学生的发现鼓掌! 向生活打开的语文课就是这样充满惊喜!
总之,语文课程是以母语教学为主体内容的课程,要牢牢立足于民族语言的深厚文化土壤。于漪老师对语文教学曾有这样的期许:“我渴望我们的学生一捧起语文书,就能升腾起对母语的挚爱深情;一捧起中国经典作品,就有强烈的阅读愿望,精读深思,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情结、民族睿智、民族思维方式,享受精神的愉悦。”一字一世界,一文一乾坤,这是语文教学的梦想,也是母语学习的至高境界。我们一起努力!
标签:语文核心素养论文; 母语教育论文; 情感培育论文;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