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房镇中心小学 255000
摘 要:语文要姓“语”;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学要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就需要实现两个突破:从繁琐内容分析走向语言学习,从语文知识走向言语智慧。
关键词:语言文字 语言实践 本色语文
著名小语专家杨再隋教授曾撰文提出了“本色语文”这一概念。如何让“本色语文”回归课堂?
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育教学的有识之士们一直呼吁:语文要姓“语”;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学要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一再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从繁琐内容分析走向语言学习,从语文知识走向言语智慧。
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如何“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努力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呢?
一、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课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不断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
1.在激情中想象感悟语言。曾有幸观摩区名师杨玉凤老师执教的《云房子》一文,教学中,杨老师让孩子边读边想象文中云房子的模样,接着激发学生:“小鸟造出这么漂亮的云房子,我相信你们一定也能造出更漂亮的云房子。”然后,出示句式:我的云房子真漂亮,有的像___,有的像___,有的像___。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入了一座座美丽、可爱的云房子。在想象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2.在反复品读中发展语言。有的课文看起来简单,内涵却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我为你骄傲》一文第一自然段中,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感悟小男孩的心情, 学生反复读,找出句子中的比喻句,进行语言点的训练,再次指名读,可加上自己的动作。这样在反复品读中,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发展了语言能力。
3.在悉心指导下积累语言。低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不多,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语言的兴趣,教给学生积累的好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经常拿出来比一比,读一读,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中高年级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
1.斟字酌句,感悟意蕴
推敲词语,学生感悟语言之精妙、涵咏文本之情味,进而习得语言规律。《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其中“掠”字用得非常准确传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掠”与“飞”和“窜”字作比较,再配以动画进行演示讲解。在此基础上问学生:“掠”字好在哪里?学生会畅所欲言,从文中深刻体会到语言文字所意蕴的精妙独到。斟字酌句是学生走进文本、学习语言规律的基本手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反复诵读,在读、想的基础上让学生浸染其中去感悟字词的意蕴。
2.体会表达效果,习得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显然意味着阅读教学在语言学习的深度、广度和精细读上有所体现。“表达效果”虽不能讲解“句法”和“语义”,但更多的是属于“语用”的范围,一个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意图,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文本中字、词、句、段、篇、章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语言效果。体会“这样的”语言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因为语言的表达效果是丰富多样的。
3.读写是两翼,以读带动写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读写结合正好有效地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搭建了语言实践难度。让学生结合文本练习写作,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好的模仿就是创作。用教材给学生搭建一个写作的“阶梯”,又要他们用力去“攀登”,可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为了使学生深化体验,教学环节中,适当的“小练笔”作了知识、情感的储备,学生也因此自然地模仿文中的表达方法。(2)巧用“留白”,尝试创新。有些课文出于表达需要,对故事中的有关情节往往一笔带过或省去不写,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正是想象写话的训练点。如果能抓住课文中适于创新思维的训练点,将其延伸到读后书写中也不失为一种资源的开发。例如在《徐悲鸿励志学画》中,描写徐悲鸿发奋读书的语句:“每逢节假日,他常常去图书馆临摹,一画就是一整天。”对于“一整天”课文此处是略写,教师可据此设计填补型写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堂是我们生活的世界!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充满智慧的,沐浴在言语智慧之中的语文课堂,才是诗意与幸福的!教师理解和掌握更多的选择以后,才能享有更大的创造自由,并由此拥有自己的专业幸福。所以,向着我们共同期待的智慧的课堂,让我们一路走好,守住语文的“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小学语文教师》。
[3]《山东教育》。
论文作者:邹薇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6
标签:语言论文; 语文论文; 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能力论文; 效果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