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方法论的拓展性探讨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方法论的拓展性探讨_心理学论文

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扩展性论文,心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一是关于对象的研究,涉及的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对心理行为实际的揭示、描述、说明、解释、预测、干预等等;二是关于方法的研究,涉及的是心理学的研究者,探讨的是心理学研究者所持有的研究立场、所使用的具体方法;三是关于技术的研究,涉及的是对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的干预和改变。那么,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也就应该包括三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这也就是研究内容的确定,是力求突破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片面理解。二是关于心理学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探索。这也就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力图突破和摆脱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观的限制,为心理学的研究重新建立科学规范。三是关于心理学技术手段的考察。这也就是干预方式的明确,是力争避免把人当作被动接受随意改变的客体。

方法论是任何一门科学研究的基础。它既是思想的基础,也是方法和技术的基础。所以,心理学方法论的探讨是关系到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心理学研究基础的和核心的方面就是方法论的探索。但是,传统心理学中的方法论的探讨主要是考察心理学研究所运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这包括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的不同类别、基本构成、使用程序、适用范围、修订方法等。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学方法论的探索必须跨越原有的范围,应该包括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立场,关于方法的认识,关于技术的思考。因此,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新探索,可以说就是反思心理学发展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方法问题[1]。它关系到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心理学的命运与未来[2]。

一、关于对象的立场

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考察和研究是建立在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预设的基础之上,或者说是取决于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的预先理解。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预设可以是隐含的,也可以是明确的。但是,无论是隐含的还是明确的,它都决定着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有什么样的关于研究对象的理论预设,就会有什么样的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预设可以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是来自于心理学家提供的研究传统。在后的心理学家可以把在先的心理学家的学说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或理论预设,例如后弗洛伊德的学者都把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某些理论观点作为自己的关于研究对象的理论预设。第二个是来自于哲学家提供的理论基础。哲学家对人类心灵的探索也可以成为心理学家理解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前提或理论预设。这包括哲学心理学和心灵哲学的探索[3]。关于对象的立场涉及到如下的一些重要的方面。

自然与自主。显然,人是自然演化过程的产物。那么,人的心理也就是自然历史的产物。但与此同时,人的心理也是意识自觉的存在,是自主的活动。所以,人的心理也就是自主创生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与自主的内涵。其实,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既有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设定为是自然历史的产物,也有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设定为是自主创生的结果。这就导致了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也导致了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完全不同的引导和干预。这就是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决定和自主决定的区别。

物理与心理。西方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直接采纳了近代自然科学得以立足的理论基础。在涉及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方面,西方科学心理学采纳的是近代自然科学中的物理主义的世界观。物理主义是一个有歧义的提法,在此主要泛指传统自然科学有关世界图景的一种基本理解。物理主义的世界观把自然科学探索的世界看作是由物理事实构成的,物理事实能为研究者的感官或作为感官延长的物理工具把握到。西方心理学的主流采纳了物理主义的观点,把人的心理现象类同于其他的物理现象。尽管心理现象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但却可以还原为构成心理现象的更为简单性的基础。在自然科学贯彻物理主义的过程中,物理学中有过反幽灵论的运动,生物学中有过反活力论的运动,心理学中也相应地有过反心灵论或反目的论的运动。这就使得西方心理学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存在着客观化的倾向,而客观化甚至导致了对研究对象的物化。实际上,人类心理与自然物理之间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最根本的关联在于,人类心理也是自然的存在,也是自然发生和变化的历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类心理具有自觉的性质,这种自觉的心理历程也是文化创生的历程[4]。

人性与人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心理,那么心理学家有关人性的主张就会成为理解人的心理的理论前提。或者说,心理学家对人性有什么样的看法,就会对人的心理有什么样的理解。涉及到有关人性的主张,可以体现在如下两个维度上。第一个维度是有关人性的本质属性。这基本上有三种不同的主张:一是主张人性的自然属性;二是主张人性的社会属性;三是主张人性的超越属性。以人性的自然属性为理论前提,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有心理学家通过生物本能来理解人的心理行为。以人性的社会属性为理论前提,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有心理学家是通过社会环境或人际关系来理解人的心理行为。以人性的超越属性为理论前提,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有心理学家是通过心理的自主创造来理解人的心理行为。第二个维度是有关人性的价值定位。这基本上也是有三种不同的主张:一是主张人性本善;二是主张人性本恶;三是主张人性不善不恶或可善可恶。以人性本善作为理论前提,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有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理解为向善的追求。以人性本恶作为理论前提,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有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理解为向恶的追求。以人性可善可恶作为理论前提,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有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理解为受后天环境的制约。

客观与主观。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行为都可以成为客观的对象。但与此同时,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行为也可以成为主观的自觉。其实,所谓的客观与主观,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的确立。客观的研究在于从研究对象出发,不加入研究者主观的看法、见解、观点等等。主观的研究则是从研究者出发,主张和强调心理的承载者、表现者、运作者也可以同时成为心理的体察者、体认者、体验者。其实,这是人的心理与物的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被动与主动。人的心理行为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或者说,人的心理既可以是由外在推动的,也可以是自己内在发动的。在心理学的研究进程中,有的研究者是把人的心理看作是被动的,是受外界的条件所决定的。环境决定论就是这样的主张。也有的研究者是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主动的,是人的心理自己推动的。心理决定论就是这样的主张。这成为心理学研究中对立的两极。

生理与社会。人的心理行为一方面有其实现的基础,那就是人的神经系统。神经生理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心理行为另一方面有其表演的舞台,那就是人的社会生活。涉及到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人的心理不仅是为人类个体所拥有,而且是与个体的身体相关联。心身关系或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一直是困扰着心理学研究者的重大问题。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流行着心身一元论和心身二元论的观点,包括唯物的心身一元论、唯心的心身一元论、平行的心身二元论、交互作用的心身二元论等。这无疑制约着心理学家对研究对象的理解。涉及到心理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心理不仅为个体所具有,而且是为人类社会所共同拥有。

动物与人类。人是地球的生物种群中的一种,或者说人也是动物。但是人又是超越动物的独特的物种。这也就是说,人既有动物的属性,也有超越动物的属性。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既有过把动物的心理拟人化的研究,或者说是按照对人的心理的理解来说明动物的心理;也有过把人的心理还原为动物心理的研究,或者说是按照对动物心理的理解来说明人的心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是对心理发展和演变的界线的忽视和忽略。

个体与群体。对人来说,人首先是个体的存在,是在身体上分离的独立个体。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人又是种群中的个体,是群体的存在。人的心理非常独特的方面在于,每个人都拥有完整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脱离开个体的所谓人类群体的心理。但反过来,人类群体又拥有共同的心理,或者说不存在彼此隔绝的和截然不同的个体心理。这给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带来了分歧。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中,个体主义的观点就十分盛行。这种观点强调通过个体的心理来揭示整体的心理,而否定了从整体的心理来揭示个体的心理。这无疑限制了心理学从更大的视野入手去进行科学研究。

内容与机制。人的心理可以内含其他事物于自身。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但是,人的心理又有对内容的运作过程。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机制。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容和机制的统一体。但如何对待心理的内容和机制却有着不同的观点。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经有过研究人的心理内容与研究人的心理机制的对立。例如,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的对立和争执。相比较而言,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和表面浮现的。因此,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常常是倾向于抛开内容而去探索心理的机制。这成为心理学研究中一个似乎是定论的研究倾向。但是,实际上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心理学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元素与整体。可以说,人的心理是由许许多多的要素构成的,但又是一个相互关联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中,有着相互对立的元素主义的观点和整体主义的观点。元素主义是要揭示心理的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以及这些基本元素的组合规律,从而认识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整体主义则认为人的心理是完整的,如果加以分割就会失去人的心理的原貌,从而主张应揭示人类心理的整体。

结构与机能。人的心理是依照特定原则构成的结构,而该结构也具有特定的功能。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有过构造主义心理学与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对立和争执。构造主义强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结构的,包括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和构成规律。机能主义则强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机能的,包括心理机能的适应环境和应对生活的作用。

意识与行为。人的心理有内在的意识活动,也有外在的行为表现。心理学的研究曾经偏重过对意识的揭示,着眼于说明和解释人的内在意识活动。但是,心理学的研究后来也曾经抛弃过意识,把意识驱逐出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把人的行为当作了心理学的唯一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心理学曾经一度支配了整个心理学的研究。

二、关于方法的认识

科学的研究是通过研究方法来进行的。那么,对方法的认识就会决定方法的制定和运用。这也是心理学中的方法论和方法学的内容[5]。有关心理学研究方式的理解涉及的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预先设定。这个预先的设定可以是隐含的,也可以是明确的。无论是隐含的还是明确的,这都决定着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研究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有关心理学研究方式的理论前提也有两个主要的来源。一是来自于心理学家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所持有的立场或依据。当他们接受了一套心理学科学研究的训练,他们实际上也就确立了关于什么是心理学科学研究的理论设定。二是来自于科学哲学家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探讨,他们提供了什么是科学的研究、什么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等等的基本认识。例如,实证主义的哲学就成为了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立场[6]。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方法总是依据相应的理论设定。西方主流的心理学家坚持了可验证性的原则。这种原则体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感官经验的证实;二是以方法为中心衡量研究的科学性。心理学的研究者作为与已分离的研究对象的旁观者,他对于研究对象的认识应始于他的感官经验。那么,研究的科学性就是建立在研究者感官经验的普遍性上。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总是力图排斥内省的研究方法,总是极力推崇实验的研究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后果。那就是人的心理也是内在的自觉活动,这通过外在观察者的感官是无法直接把握到的。或者说,依赖于研究者感官经验的普遍性,使心理学无法把握到人的心理的完整面貌。确立实证方法的中心地位强调的是通过实证的方法来确立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心理学的研究运用实证方法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运用实证方法和以实证方法为中心具有不同的含义。发展和完善实证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以实证方法为中心则涉及到的是把实证方法摆放到了一个绝对支配性的地位。在心理学中,以实证方法为中心导致了研究是从实证方法出发,而不是从对象本身出发。

科学与谬误。运用科学方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划定或区分科学与谬误的问题。心理学家正是依据于科学的划界而区分出了所谓科学的心理学、前科学的心理学、非科学的心理学和伪科学的心理学。任何解决科学划界问题的方案都要回答四个问题:第一,具体的划界标准是什么?这涉及的是依据于什么对科学进行划界。第二,进行划界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涉及的是从事科学划界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第三,科学划界的单元是什么?这涉及的是科学划界是针对什么进行的划界。第四,科学划界的元标准是什么?这涉及的是划界理论的预设或前提。在西方科学哲学的探讨中,科学划界的理论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这以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为代表,强调的是科学与非科学的非此即彼的标准,而划分科学的标准或是可证实性或是可证伪性。第二,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这以范式演进和更替的理论为代表,强调的不是超历史的标准,而是对科学进行历史的分析。所谓的科学就是指科学共同体在共有的“范式”之下的释疑活动,而科学的进步就是科学共同体持有的范式的转换。第三,无政府主义的取消划界,这以怎么都行的主张为代表。该主张认为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科学方法是怎么都行,科学理论是不可通约。第四,多元标准的重新划界,强调仍要进行科学划界,但提供的是多元的标准[7]。心理学从哲学当中分离出来之后,就一直存在着确立自己的科学身份的问题[8]。所以,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就一直缠绕着心理学的研究者。在心理学的内部,一直持续的是对彼此研究的科学性的相互指责。例如,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学的指责,就是否认其研究的科学性质[9]。心理学家总是依据自己对科学的理解来对待心理学的探索[10]。

方法与问题。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或者说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方法中心和问题中心是两种不同的立场和主张。所谓的方法中心是指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和能够引导研究的是方法。心理学研究是不是科学的,要看是否采用了科学的方法。所谓的问题中心是指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和能够引导研究的是问题。心理学研究是不是科学的,要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性。

实证与体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有的时候也被称之为实证研究,所以科学心理学有的时候也被称之为实证心理学。所谓的实证研究,实际上是指研究者感官经验的证实,而不是任意的想象和推测。这被看作是科学研究,特别是广义物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性质,也即是其科学性的基本保证。但是,心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有其独特的性质,那就是人的心理意识的自觉性。这种自觉导致了人的心理包含着自我体察和自我体验。与实证相对应,人的心理的自我意识、自我引导、自我提升也可以被称之为体证。

实验与内省。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中,目前实验的方法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是,在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中,内省的方法也曾经占据过主导的地位。或者说,在心理学研究的早期,内省的方法被当作是主导的方法。因为人的心理意识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却可以被人自己体察、体验或内省到。但是,在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门类之后,由于内省的个体性、不可重复性、无法验证性,内省的方法逐渐地被实验的方法所替代。但是,实验的方法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实验工具和实验者感官观察的某些限制。那么,内省能否超越个体性,或者说通过内省的方法能否达到普遍性,也成为内省方法能否被心理学研究重新启用的重要的问题[4]。

定性与定量。无论是在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上,还是在心理学研究的方式上,都有定性的研究和定量的研究之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也可以称之为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定性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的推论或断定。定量研究则是对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的确定和计算[9]。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既包含着定性研究,也包含着定量研究。问题在于对二者优先地位的确定。也就是说,是定性研究占据决定地位,还是定量研究占据决定地位[10]。

思辨与操作。心理学研究中的所谓操作研究与思辨研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式。在心理学的早期形态中,思辨的研究方式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所谓的思辨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论立场和经验常识,预先设定了对象的性质。并通过这种预先的设定来进一步推论对象的活动和规律。在科学心理学的后来的发展中,操作研究后来居上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所谓的操作研究,是指把研究建立在操作程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上。

客位与主位。所谓客位与主位,是关于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问题。西方心理学的主导科学观分离了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或者说分离了研究客体和研究主体。研究客体是已定的存在,是客观的现象。研究主体则是如实描摹的镜子,是冷漠的、中立的旁观者。显然,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这是占有支配性的理论预设。这给心理学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也限制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例如,这可以导致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客观化,也可以导致价值无涉的研究立场。实际上,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分离是基于异已的自然物与人作为认识者的区分。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者却具有共同的性质。它们可以按研究对象与研究者加以区分,也可以形成超越这种区分的特定联系。可以认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也可以是一体化的,那就是心灵的自我超越活动和自我创造活动。这不仅是个体化的过程,而且也是个体超越自身的过程。这不仅是心灵的自我扩展,而且是心灵与心灵的共同构筑。

概念与理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在运用心理学的概念和通过概念来建立心理学的理论时,总是力求坚持合理性的原则。这种原则体现在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二是强调理论符合逻辑规则。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常常是来自于常识或日常语言,那么对于心理学的研究者来说,就存在着如何将日常语言转换成为科学概念的问题。心理学中流行过操作主义,许多心理学家都希望借助于操作主义来严格定义心理学的概念。操作主义的长处在于保证了科学概念的有效性,也即任何科学概念的有效性取决于得出该概念的研究程序的有效性。心理学理论的构成也强调逻辑的一致性。这需要的是科学语言的明晰性和科学理论的形式化。

三、关于技术的思考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不仅要揭示、说明和预测人的心理,而且还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影响、干预和改变人的心理。要对人的心理进行技术干预,西方主流的心理学家坚持的是有效性的原则。这个原则也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被干预对象的性质;二是技术干预的限度。显然,心理科学的技术干预对象与其他自然科学门类的技术干预对象有类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甚至是根本的不同。人对其他自然对象的技术干预是为了给人谋福利,那么对象就具有为人所用的性质。然而,心理科学对人的心理的干预则是直接为心理科学的对象谋得福利,技术干预的对象不具有为人所用的性质。这就是人的尊严的问题,或者是人的价值的问题。同样,人作为心理科学的技术干预的对象,不是被动的,不是可以任意加以改变的。那么心理科学的技术手段就是有限度的。这就是人的自由的问题,或是人的自主的问题。实际上,心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生活,心理生活是人自主引导和自主创造的生活。

附属与中心。对心理学的研究有两种区分的方式。一种是把心理学的研究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另一种是把心理学的研究区分为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和技术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区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目的的区别。基础研究的研究目的是说明和解释研究对象,构建和形成知识体系。应用研究的研究目的则是确定和解决问题,改进和提高生活质量。二是评价标准的区别。基础研究的评价标准是合理性,即心理学的理论学说、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是否是合理的。应用研究的评价标准则是有效性,即心理学的理论学说、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是否是有效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研究的区分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可以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在哲学反思的层面,一个是在理论构想或理论假设的层面。理论构想或理论假设可以涉及到概念、理论、学说、学派,也可以涉及到框架、假说、模型。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则可以是在三个层面上:一个是哲学方法或思想方法的层面,这涉及到的是方法论与方法;一个是一般科学方法的层面,这涉及到的是横断科学的方法,像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等;一个是具体研究方法的层面,这涉及到心理学研究的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像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等等。心理学的技术研究则可以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思想层面,包括技术设计的思路、技术运用的理念;一个是工具层面,包括技术运用的手段,技术实施的步骤等等。

其实,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基本的顺序或基本的次序的问题。德国的哲学家康德曾经有一个关于心理学研究性质的基本结论。那就是心理意识只有一个维度,即时间的维度,而没有空间的维度,所以无法测定和量化。为此,心理学只能是内省的研究,而不能成为实验的科学。其实,康德关于心理学的结论具有的含义是:一是人的心理是独特的,其完全不同于物理;二是实验的方法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度地运用。康德的结论给心理学的研究带来了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这导致了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还原论的盛行。心理学的还原论涉及到把心理的存在还原为物理的、还原为生理的,像还原为脑、神经元、遗传基因等等方面。其实,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以什么为中心。心理学的研究有过以理论为中心。它在研究中强调的是哲学思辨、理论构想、理论假设和问题中心。心理学的研究有过以方法为中心的做法。它在研究中强调的是方法决定理论、方法优先问题。

对于心理学的研究顺序应该有新的设想。原有的研究顺序是理论、方法、技术,也就是理论优先。原有的研究顺序也有过方法、理论、技术,也就是方法优先。其实,心理学应有的研究顺序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技术、理论、方法。技术优先的思考涉及到价值定位、需求拉动、问题中心、效益为本。所谓的技术、理论、方法的顺序也表明,技术应由理论支撑,理论应由方法支撑。对于人的心理生活来说,重要的是生活的规划、规划的实施和实施的评估。

干预与引导。对人的生活也即对人的心理生活,科学也即心理科学可以有两种方式加以影响,那就是干预和引导。所谓的干预是以研究者为主导的过程,所谓的引导则是以生活者为主导的过程。干预是使生活者按照研究者的预测和方法而得到改变。引导则是使生活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朝研究者制定的目标变化。这是两种不同的施加影响的方式。干预带有强制性,而引导强调自主性。

问题与目标。心理学的应用是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所以,最为重要的就是确定问题。但是,应用心理学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还必须确立自己的实际目标。所谓的问题是从现实出发的,所谓的目标是从学科出发的。问题决定了心理学应用的意义,而目标决定了心理学应用的导向。心理学的应用总是针对问题的过程,而心理学的应用又总是实现目标的过程。

工具与程序。心理学的应用要涉及到具体的技术工具。工具的发明和运用是心理学应用的一个核心的方面,也是决定心理学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当然,任何工具的运用还要涉及到一套具体的应用程序或实施的步骤。正是通过具体的应用程序或实施的步骤,来完成对人的心理行为的改变。

规划与实施。在心理学的应用过程中,要有对应用方案的规划、设计和制定。在制定了规划之后,最为重要的就是实施方案。对应用方案或应用程序的制定主要有四个确定。一是确定问题与目标。这包括问题情境与实际问题,它也包括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二是确定理论的原理和原则,这包括心理学科的原理和原则,它也包括其他学科的原理和原则。三是确定方式与方法。这包括需要了解的内容范围,它也包括需要采纳的研究方法。四是确定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这包括参照其他应用的成功案例,它也包括拟定所需的合适手段。

评估与修正。心理学应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以及实施了之后,还要对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评估过后,还要对原方案进行修正。对心理学应用方案的评估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建构性评估,主要是评估应用方案的基本构成。一种是总结性评估,主要是评估应用方案的实施结果。对心理学应用方案的评估内容涉及到四个方面。一是应用方案的目标,二是应用方案的构造,三是应用方案的作用,四是应用方案的效率。

投入与效益。在心理学的应用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投入与效益。也就是怎样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效益。

标签:;  ;  ;  ;  ;  ;  ;  ;  ;  ;  

心理学方法论的拓展性探讨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