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思想政治论文,创新能力论文,课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片面追求高分数,老师滔滔不绝,照本宣科,一手包办;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照搬。这就是“应试教育”下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它妨碍了学生的活泼发展,挫伤了其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其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老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老师讲了,学生就应该会;老师讲得多,学生掌握得就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空,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
为了把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根据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由感性材料入手,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第二步是运用已学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是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认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教学过程就是这两步的不断循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两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出来: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探索、研究、认识所有现象的需求,对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潜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当代国际关系”时,恰逢科索沃危机爆发。在学习新课前,我们让学生围绕这一世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他们纷纷谴责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行径,对当代国际社会的状况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更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势,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探索欲望,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对课本知识的主动学习。
2.自学答疑。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做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己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每个单元结束之后,学生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点及要求,每人编定一份检测题,然后交换答题,相互评定。学生编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本单元知识重新审视、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能力发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本单元知识有关的现实材料、时政热点、社会问题,基本上都能融进具体练习或试题中去。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艺术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以上努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首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要学好,其自学能力大大增强,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其次,随着学科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实验三年来,我们实验班级学生先后在校级演讲比赛、大家谈等活动中获奖50人次。学生深入农村实际,共完成有价值的调查报告50 余篇。 其中10篇引起当地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参加中学生时事政治竞赛、我读半月谈等活动,其中有12人次获奖。学生撰写的时政小论文共有18篇在《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政治教育》等刊物发表。
而且,学生的发展前景看好。1997年两个实验班共有40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在高校担任学生干部的有13人,从事校报编辑或担任小记者的有10人,从事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有9人,并且有入党积极分子3人。
教学相长,教学改革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教改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了学生,教师素质必然要相应提高。为保证教改顺利进行,我校教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近年来,我校政治实验组教师发表省级论文13篇,地市级论文20篇,在地市级以上会议交流教改经验10余次,并获市级教改优秀成果奖、优秀备课组、优秀教研组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