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薛金莲

摘 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要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高中数学作为自然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应用广泛,不单纯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要丰富教学内容,活化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甚至创造者。情境教学,正是目前适应我国教学需求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值得探讨的教学模式,它能更好地推动教学过程,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创新;实践

情境教学通常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所设定的适合学生并作用于学生,使之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主动积极投入学习的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情境教学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情境模式。

一、 高中数学中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一) 激发求知欲

高中数学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精准性的一门学科,仅是传授给学生一些经过加工整理的数学抽象结果,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设计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积极思考,创设有利条件,使得学生把学习看成一种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传统教学只注重定理的结果和应用,将数学知识作为现成的理论来教,这种一略而过的教学,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可望而不可即的错觉,学生学到的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不能领悟数学的精神,妨碍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融合,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三) 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帮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晚清到民国,民国摆脱了清代200多年的惯性,出现了一批民间的陶瓷艺术家,这些人大部分还接受过西方教育,在景德镇发挥自己的个性,创作了大量晚清到民国最有特色的青花瓷。其代表就是王步,也是当时的领军人物,他的青花画的生动,和民国之前的青花完全不一样,就是受到了西画的影响。过去这一批接受新思维,新画种的青花艺术家的作品并不受重视。但近些年开始重视起来,新式青花艺术成了香饽饽,这些青花瓷作品价位不断攀升。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时我们经常要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包括校园生活中的数学情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情境等。例如:在学习《排列与组合》一课时,可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一场球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可能是怎样的?”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球赛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再如:学习《不等式》时,分式不等式的大小比较,可以赋予实际意义,引入糖水加糖更甜的生活实例,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习《数列求和》时,可以引入贷款,借款,等额本息等生活实例作为问题情境。

二、 高中数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 创设时事热点问题情境

采用SPSS11.5软件包用于统计分析,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Ridit检验,对分级数据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创设数学文化史,趣味故事情境

阀1处产生触发指令时实际换相线电压已经到达过零点,两极电压为正,阀1立刻导通,ca开始换相。同理,阀4处产生触发指令时,为负,阴极电压小于阳极电压,立即导通,与上半桥一致。因此,当0<σca<α时,实际触发角αca=α-σca;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效果。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想的渗透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对于振幅、周期、相位三者的变化,可用多媒体演示图像变换过程,形象生动,深化理解。总之,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信息技术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化复杂为简洁,使得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大大优化教学效果,使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这样的一种教学情境,可以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达到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目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有着传统的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2)结果树宜分期进行,于12月下旬开始结合调整树形先疏除、回缩有碍整形和光照的大枝,平衡树势;翌年2月份结合修剪平衡枝势,复壮更新枝组,调节花量,确保优质、稳产,克服和避免“大小年”结果,减少腐烂病发生,避免冻害。

(四) 创设类比与归纳的学习情境

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就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它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逐层次思考,深化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领悟,我们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例如:学习《排列》一课时,可设置问题情境:有7人排队,从左到右站成一排。(1)共有多少种排法?(2)甲不站排头有多少种排法?(3)甲不站排头,乙不站排尾,有多少种排法?(4)甲不站排头,乙不站排尾,甲乙不相邻,有多少种排法?(5)甲不站排头,乙不站排尾,甲乙不相邻,甲在乙的右侧,有多少种排法?再如:学习二次函数零点分布时,讨论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在实数集上有实根的充要条件,可设置阶梯式问题情境:(1)求在正实数集上,有两个实根的充要条件。(2)求在正实数集上,有一个实根的充要条件。(3)求在开区间(m ,n )上,有一个实根的充要条件。(4)求在闭区间[m ,n ]上,有一个实根的充要条件。

(五) 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有些知识之间具有可类比和可归纳的特点,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创设类比与归纳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从平面到空间,空间向量可以类比平面向量进行学习。再如:学习《数列》一章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可以进行类比学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时事热点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能使学生耳目一新,也能使学生感受知识就在身边,与自己息息相关,体会情境的时代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习《集合》一课时,可以播放国庆阅兵视频,列举各种军团作为集合的元素等。学习《系统抽样》一课时,可以播放5G网络宣传片,以从全市学生中抽取1000人问卷调查为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数学知识多,与一些知识有关的故事也多,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史的教育功能,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复数时,我从人类最初生活的需要,而引入自然数,整数,有理数,讲到第一次数学危机,引入无理数等等。学习《等比数列》时,可引入“国王赏麦子”的故事等。再如:学习《二项式定理》一节引入杨辉三角的学习情境资料,学习《古代数学案例》一课,讲述秦九韶的故事等,这样可以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了解所学知识是有血有肉的科学宝库中的珍品,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

(六) 创设数学实践活动情境

开设情境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丰富情感体验。例如:学习《椭圆》一课,让学生准备好图纸,钉子,细线,铅笔等用具,按照步骤要求画出椭圆。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满足什么长度关系,能画出椭圆?钉子距离的远近,对椭圆有什么影响?在课外,例如:学习《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学习了《频率分布直方图》一课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图。再如:在作业中,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例如椭圆,双曲线等,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动手实践,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七)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数字出版物盈利较少是数字出版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产品模式单一、同品种的商品在数字出版物市场中过于集中、缺少必要的营销策略等等。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出版社需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及选题策划工作;构建内容方与技术方的共赢模式;寻求有效的营销策略;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有待完善等。

三、 情境教学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 以学生为本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以生为本,发挥情境对教学的实效作用。情境教学若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就容易造成情境无效。

(二) 情境要真实有趣

作为数学情境的资料或活动,要让学生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尽量生动形象,使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依据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因此,要求创设的情境,富有吸引力、新颖多样,让学生有新奇感。另外,情境的呈现或表述要清晰明了,利于视听,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

(三) 情境要有针对性、目的性

情境创设不能流于表面形式,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而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必须结合教材和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统筹考虑,使情境的各要素具有共同的指向性,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四) 情境要有启发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引导性、启发性,易于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或使重点、难点问题得以分解,实现突破。

(五) 情境要有融合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程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问题情境。各种问题情境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情境的融合会使数学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时事热点问题情境、历史性、趣味性问题情境、生活实际问题情境、实践活动情境及信息技术情境等的创设,可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易学乐学。这种情境教学模式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自主、愉快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探索数学,有助于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创造情境在教学中只是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是教学目的。数学教学必须围绕教学需求进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紧扣教学内容,不可只求表面的形式。另外,要注意多种教学情境的协调和融合,使教学情境自然、和谐,这样才能收获情境教学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婧,文香丹.创设情境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5(4).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

作者简介: 薛金莲,辽宁省朝阳市,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

标签:;  ;  ;  ;  ;  

浅谈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