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公共同理想服务体系和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务体系论文,网络教育论文,理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95(2007)04-0005-05
2007年3月,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广播影视等服务事业,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高度,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因此,国家在“十一五”时期实施了“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工程”,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科技部启动了“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把发展教育服务业作为重要任务之一。2007年3月批准由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牵头,实施“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课题,构建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适合中国国情的数字教育创新服务模式、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探索并实践终身化、网络化和开放式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满足社会各类群体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一、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1.建设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
我国部分高等学校通过近8年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实践,在网络设施与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与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网络教育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高等学校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而且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网络教学点建设、学习过程支持服务与管理等方面也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影响着网络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深化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利用国家现有资源,建立一种社会化的公共服务机构,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或机构提供支持服务的需求就显现出来。同时,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是发展教育服务业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发挥国家资源的优势,更好、更快地建立覆盖全国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服务。
我国网络教育多元化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各种专业化的分工:教学及资源提供方、网络信息系统供应方、硬件设施及技术承包方和专业化的教育服务运营方,他们以市场机制相互合作,共同为学习者服务,构成了网络教育的新型产业链,这就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早在2001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了依托电大系统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并立项进行课题研究。在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教育部又于2005年3月批准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下简称“公共服务体系”),正式进入全面运作阶段。
几年的实践表明,建设公共服务体系能为众多办学机构提供服务,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能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和综合利用,也促使办学单位关注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建设一支服务完善、管理规范和运作高效的专业化队伍,能进一步加强教学支持服务、规范网络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保障远程教育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公共支持服务平台和各地的学习中心,形成遍布广大城乡、深入基层的全民学习的开放式学习网络,更能实现教育的低投入、高产出,以适应社会各类群体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2.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机构和创新
公共服务体系是网络教育产业链中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是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或机构提供校外教学支持服务的机构。它不是办学单位,不承担学科、课程建设和教与学中的学科性服务。它的主要任务是:(1)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环境及服务系统;(2)协助招生、入学、资源传输、学习过程管理服务及校园文化建设;(3)提供考点、考场及考试组织、管理与服务;(4)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共享;(5)承担政府部门和办学机构委托的专项服务工作。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由各级电大以及相应专门机构组成。中央电大是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中央电大设立的专门机构“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简称“奥鹏中心”),具体负责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管理与运行;省级电大是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它根据中央电大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负责本区域内各级电大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事宜,根据管理需要设置“奥鹏远程教育管理中心”(简称“管理中心”),按照与中央电大奥鹏中心签订的工作协议,承担本区域内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与运行等工作;符合条件的各级电大均可作为承建单位设立“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简称“学习中心”),根据中央电大奥鹏中心与学习中心承建单位签订的授权服务合同,承担相应的职责。
通过几年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了网络教育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进展:
第一,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拓展了支持服务的概念,深化了服务内涵,实现了学习支持服务到公共服务的跨越。它的服务功能更适于引进、整合社会资源,广泛深入社区、乡镇,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养和生活质量的各种服务;它对规模和质量关系作了新的探索,不仅看到随着规模扩大,平均成本会下降,而且按照范围经济理论,多项活动共享一种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费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正是运用专长为众多学校和学习者服务,可以实现资源互补、成本节省和提高效益;它还促进了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变,突破了传统学校办学与管理的思想,树立心系天下求学人、以学生为顾客的服务理念,以服务品牌促发展,以真诚态度兑现承诺。
第二,在服务及运行模式上有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了基于网络、面向学生的一站式的服务模式。通过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和远程接待系统,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畅通,使教学指导、资源配送、财务管理、校园文化传播等直接为学生服务;它创建连锁运营的管理模式,学习中心按照连锁运营管理体制,采用独资、合资的方式加盟公共服务体系,根据授权与分工,实施统一的管理规范、工作流程和标准,保证了服务质量和规格;它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运作机制,探索以教育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协议、资本为纽带的业务运行和人员管理的机制,建立了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关系。
第三,在系统技术模式上有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采用先进和成熟的信息技术,建设并使用了奥鹏教学与管理统一平台(OEMS),解决了招、教、考、服、管全方位的网络教学业务的需求,保证了网上教学与服务的技术支持;建立了多用户的远程教学管理系统,发挥网络的即时性、共享性的优势,体现了多级分布式管理与统一管理相结合的特色,保障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畅通;按照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建设标准,实现了系统的高度集成性和标准化,适应平台的变动特性和集成特性,保证了多高校、多资源的及时传输、存储、发布、检索和交换。
3.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在教育部的领导和全国电大支持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至今已建立1131个学习中心,有28所省级电大成立了管理中心,为30余所合作高校的180多个专业提供教学支持服务,注册学生已达16万余人。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以及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改革等也取得初步成果,较好地完成了合作高校委托的各项服务和教育部交办的专项服务任务,得到了学生、办学单位和社会的肯定。
奥鹏中心先后承担了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学改革项目和科技部“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课题,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今年初,教育部又批准建立两个新的公共服务体系,这为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同时又产生了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更快地提升自身的品质和内涵。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是个新事物,没有成熟的模式可资参考和借鉴,在我国远程教育市场不很完善的环境中,由于多方利益主体合作运行和多种因素制约,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观念、机制和利益等方面的冲突,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政策、体制等问题。有些问题需要国家、政府层面解决,有些则需要参与合作的各方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通过磨合、统一认识、排除制约因素、形成合力,才能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实力,保证公共服务体系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适应国家发展教育服务业和建设终身学习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因此,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电大系统要充分认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是发展教育服务业的基础,在我国多个公共服务体系竞争的环境中,国家将两个重要课题项目交给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主持进行试点。这是电大发挥国家资源优势,更好、更快地建立覆盖全国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电大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各级电大要充分认识教育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深远影响,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与竞争中,克服自身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权力利益等因素的制约,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正确处理电大系统与公共服务体系、办学与服务的关系,积极推进电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奥鹏中心要切实把握实施教育部和科技部课题项目的机遇,把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从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提升上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深入进行服务模式、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建设并完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运行流程和工作标准,建立有效的检查、监督和监控体系,形成比较成熟的“奥鹏”模式;要将课题研究和奥鹏IT战略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题成果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要进行深入的市场需求调研,采取多种方式引入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共享,适应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配置优化、专业方向明确、忠诚敬业的管理与服务队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三,面向社会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应遵循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的规律与特点,不仅要建有完善的网络设施,更要具备适用的教学资源和足够的教学、导学服务力量。依托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网络教育,可以摆脱校外建教学点、招生、组织与管理等繁杂事务,集中精力建设教育资源、实施课程教学、辅导及学籍管理等工作。但是,公共服务体系不能代替学校办学和教学,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把关主要责任在学校。国家也应制定完善的准入、监控制度和相关政策,促进学校开放办学、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除去具有行业、系统条件的学校或专业之外,一般应逐步与公共服务体系合作开展网络教育,既体现各校的办学特色,又保证网络教育规范化、高质量和高效率。
二、“数字化学习港建设”项目的实施
1.数字化学习港及其建设目标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社会的任务,推进了教育公平和全民学习(如“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这就对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社会化公共服务学习平台,共享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教育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在我国网络教育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教育公共服务有可能实现普遍适用的智能服务PIS(Pervasive Intelligent & Service),公共学习平台利用普适计算技术可以使全民终身学习没有障碍,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数字化学习港”就是以适用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公共服务体系,它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标准的数字学习环境所需的学习资源和规范的学习支持服务。
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目标是构建连锁运营和管理的社会化数字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它以第三方服务运营商的身份,按市场机制组织资源提供方提供教学资源,服务运营商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学习组织方提供学习管理,政府或相关行政部门进行指导和监控。具体来说,数字化学习港在各地设立若干数字化学习超市,数字化学习超市由分布在基层社区、乡镇、企业、行业的学习中心组成,这些学习中心设立在距各类学习人群最近的地方,它们以连锁运营的方式构成数字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各个学习中心建有数字化终端的“学习网吧”,使用适合当地网络接入、统一的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和管理系统,及时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实现教学与管理信息流、资源配送的物流和财务管理的资金流畅通,逐步成为各类学习者欢迎的“课程超市,学分银行”。
应该看到,数字化学习港是终身学习社会的一种基础建设。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建设完善的数字化学习港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必须选择有条件的、有基础的地区或单位先行试点,只有在取得成熟经验之后,才能逐步推广与实现。
2.数字化学习港建设项目的实施
2006年6月2日,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由中央电大牵头组织,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参与实施“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项目,主要依托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进行数字化学习型乡镇、社区和企业等典型示范应用。该项目要求把建设典型应用示范学习中心作为重点,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探索,并紧密结合实践进行课题研究,逐步建立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网络化质量监控管理体系以及各种类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数字化学习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要求高、涉及面广,必须发挥政府部门在学习型社区和乡镇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还要考虑当地居民对数字化学习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因此,要在一年多的项目实施期间探索出典型经验,必须按照“重点突破、有限目标”的原则,选择少数有一定基础的地方建设数字化学习典型应用示范学习中心。为此,通过自愿申报、实地考察、与承建单位和主管领导部门沟通与协商,在具有代表性的乡镇、社区、企业和行业,我们初步选择了7个“典型应用示范学习中心”(以下简称“示范点”)进行先期试点。围绕示范点的建设与实践,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形成“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可推广”的经验和案例。
示范点与网络学院建立的学习中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1)强调服务的社会性。示范点改变了学校原有的属性,向社会属性发展。不是根据学校的专业、项目提供服务,而是按社会需求选定服务项目和内容;因此必须根据当地各种类型群体的需要,开展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学习服务。
(2)体现数字化服务特点。结合当地情况搭建多网集成、多终端接入、多平台互通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相应的管理系统;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展基于网络的一站式服务与管理,做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畅通。
(3)实现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和共享机制的改革,探索部分学校部分课程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学分储存和转移经验,逐步形成数字化“课程超市”和“学分银行”。
(4)坚持政府监管下的协作服务。要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和监管下,紧密结合当地工作和发展目标开展学习和服务,教学与资源提供方、公共服务体系和示范点管理方应以市场机制分工合作,探索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在进行典型应用示范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实践探索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确定了五个研究课题,包括: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港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践;数字化学习港质量监管和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数字化学习港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数字化学习港的教育播存网格的研究与实践。以上项目的研究均吸收了试点高校网络学院和典型应用示范学习中心的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参与研究。
3.数字化学习港建设项目的进展及相关工作
该项目在教育部高教司的领导下,成立了项目专家组负责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指导监控,由项目负责人主持的项目组负责组织实施,奥鹏中心负责资源组织、传输及学习支持服务。项目组、课题组和示范点都制定出工作方案、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深入的需求调研,确定前期培训项目。
目前7个示范点的数字学习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计算机管理系统和所需的资源已到位,学习网吧已开放接待学习者,示范点管理者正在组织相应的培训,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效果。如天津市南开区、西安市碑林区、广州市海珠区都是依托当地电大建设的社区型应用示范点。尤其南开区有较好的工作基础,重点在原来社区学院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基础上,建设了数字化学习环境和管理、服务系统;开展了适合社区居民需要的、有本区特色和利于社区和谐发展的项目,并对数字学习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探索。南开区已成为天津市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典型,政府提供了经费支持并在全市推广。再如深圳和惠州TCL集团企业型示范点,紧密配合学习型企业建设的员工综合成长培训计划和百名“精鹰”工程,开展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得到企业领导、培训部门和广大员工的支持。又如宁波北仑区小港街道的学习型乡镇示范点,在浙江大学宁波软件学院的支持下,结合经济发达地区乡镇的特点,开展“失地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和“失地农民专业远程教育的长效机制”的课题研究,促进了学习型乡镇的建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面较广,需要处理不同层面的各种关系(包括主管部门、办学高校、社区、乡镇、企业、行业和公共服务体系等多方利益主体),要取得共识、形成合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我国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普通居民、农民数字化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有待培养,面对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学习服务的长效机制有待研究解决等,故项目实施不能面面俱到地解决所有问题,必须抓住重点制定可行的目标,争取有所突破、取得成果。上述矛盾和问题有的可以取得成功经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可推广”的典型和案例;有的发现了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是通过项目实施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途径,这也是课题研究的进展和收获。
为了研究和解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实施“数字化学习港”项目的同时,奥鹏中心将在公共服务体系内部启动“示范学习中心建设项目”。在公共服务体系现有的学习中心基础上,选择“有意向、有基础、有条件”的基地进行试点,建设一批服务理念先进、服务模式更为有效和管理运行更为规范的示范学习中心。通过实施和运行项目建设,凡符合教育部项目要求的学习中心均可纳入国家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国家课题项目的参与者,享受课题项目的资助,承担研究任务,取得的成果作为国家课题项目研究成果。因此,示范学习中心的建设将与完成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项目研究和示范形成相互联动的效果。
标签:远程教育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公共资源论文; 网络教育研究论文; 公共服务设施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电大论文; 惠州电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