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正为核心构建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价值共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识论文,中国社会论文,公正论文,当代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4)06-0160-05 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夯实道德价值共识是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道德价值共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做出的一种肯定性评价,其内容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产生于现实的交往实践中,并与人的需要紧密相关。社会道德主体之间能达成什么层次的价值共识会受到主体能力、交往实践、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然而,在利益多元化社会,公正毫无疑问是社会道德价值共识的核心,在道德价值体系中起着基石的作用。公正在道德价值共识中的核心地位既体现在价值体系的理论构建中,也体现在调节现实道德生活的重要作用中。 一、公正的内涵解读 在通常意义上,公正、公平、正义具有相同的内涵。万俊人、吴忠民、王海明等学者均认为公正、公平、正义这些概念几乎可以通用。[1]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公正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的:给每个人所应得。公正强调给每个人以其所应得,表现在每个人的付出与每个人所得之间保持一种比例上的平等。在伦理道德视野中,公正通常指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所应当做的事,也指一种道德评价。在人类历史上,公正思想源远流长,公正问题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各个领域。公正的具体内涵,不同时代的学者有着不同的侧重。 (一)作为平等的公正 以平等来理解公正代表着公正的最初朴素观念。人类社会早期,公正主要体现在分配的平等和报复的平等。原始的分配方式一开始就把平等的要求镶嵌于其中,要求“大家都得到同样的东西或同等的份额”。报复的平等则是强调“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打还打”。[2]古希腊梭伦认为。公正就是不偏不倚,公正的侧重点在于公正的尺度。许多人强调公正与平等的内在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公正’,它的真实意义,主要在于平等”[3]。“公正被认为是,而且事实上也是平等,但并非是对所有人而言,而是对于彼此平等的人而言;不平等被认为是,而且事实上也是公正的,不过也不是对所有人,而是对彼此不平等的人而言。”[4]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阿奎那指出:“正义在于某一内在活动与另一内在活动之间按照某种平等关系能有适当的比例。”[5]功利主义的代表穆勒也承认:“与公正密切相关的另一字眼就是‘平等’。无论在正义的概念上抑或是正义的实践中,平等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甚至在许多人眼里,平等就是正义的本质所在。”[6]罗尔斯从平等的视角探讨公正问题,强调他所提出的正义原则是一种公平的协议或契约的结果。 (二)作为自由的公正 严格地讲,作为自由的公正,是近代思想启蒙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许多启蒙思想家都认为,人天生是自由的。洛克把自由和公正紧密的结合起来,公正就在于捍卫自由。卢梭甚至强调:“取消了自己意志的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7]孟德斯鸠认为,没有法律保护的自由就没有公正可言。康德将公正定义为“一个人的意志能够按照普遍的自由法则同另一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8]。斯宾塞强调,同公正观念相联系的最高价值并不是平等,而是自由,没有自由即没有公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干他所想干的事,但这是以他没有侵犯任何其他人所享有的相同的自由即可。当代西方许多哲学家,包括哈耶克、诺齐克等分别从各自的视角论证了自由的公正。 (三)作为秩序的公正 秩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由于秩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往往认为秩序即意味着公正、无秩序即无公正。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表达了公正即为秩序的观念,把平衡本性、互不侵犯看作是公正,认为“万物所由之产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补偿”[9]。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正义就是实现城邦的公共利益和公正秩序,“为政的准绳,因为实施公正可以确定是非曲直,而这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10]。中国传统社会儒家的公正观,是以仁为核心的等级秩序的公正观,安分守“礼”即公正。即使在现代价值多元社会,同样强调公正的秩序属性。人类在20世纪得到了深刻的道德教训,即无论我们在物质财富和科技进步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但我们因社会的严重失序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数以亿计的生命在人类自己发动的战争中无辜牺牲,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先后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 (四)作为效率的公正 功利主义强调,效率的最大化是评判公正的一个重要标准。穆勒认为,倡导公平会严重阻碍功利标准的确立,应将效率上升为公正。美国经济分析法学家波斯纳是用效率理解公正的当代代表,认为对公正的追求不仅不能无视效率,而且它本身就包含了对效率的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构成了公正的一个标准。[11]也有许多学者反对从效率的角度理解公正,但在现代社会,如果缺乏效率,这个社会也很难说是公正的。人们所追求的一切,均同利益有关。从此意义上说,效率确实是公正的重要内涵。 (五)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正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经济关系观念化的表现。无论公正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基本模式还是作为道德价值追求都是历史的、具体的,都受一定经济基础制约并最终取决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公正是具体的,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内涵,不能简单地用抽象的观念来界定公正。任何一种公正观都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不同的社会基础造就了不同的公正观。在不同的地域、民族间由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而存在着不同的公正观是正常的。公正的标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制度的、统一的、恒定不变的标准,而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公正的标准。公正是相对的,其实现程度受具体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正与否的客观标准主要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追求的最高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每个人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限度自由发展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目标。从发展的公正性出发,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主体既是个人也是一切人。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是“每一个人的发展”,要求不能牺牲他人的利益去实现自己的发展。 二、公正在道德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在现代社会,自由、平等、秩序和效率是道德的主要价值追求,但相对于自由、平等、秩序、效率等价值,公正具有核心的地位。这种核心地位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当代社会的公正价值能够包容这些价值追求。 (一)自由是公正的应有之义 虽然学界对自由的解释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但是,无论思想家们从何种角度出发,其对自由的论证意在说明:自由是一个人本质力量和自由个性发挥程度的主要标志。自由是人的潜在能力的外在化,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现实化,是人类发展的助动力,要求自由的欲望是人类所具有一种普遍特性。然而,自由与公正相比,公正优先于自由。在现代社会,只有少数人才享有的自由终究会成为历史,多数人享有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现代社会强调平等的自由,这是自由的公正性要求。自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应有之义。然而,只有在每个人自由追求自身目的的社会中,每个人的才智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促进人类知识和社会福利的增长。没有公正的自由,注定是少数人的自由,社会最终将演变为专制。公正是自由实现的前置条件,只有在相对公正的社会中,自由才可能真正实现。 (二)平等是公正的内在要求 与自由一样,平等也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人的平等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希望得到尊重的欲望。学界一般认为平等包括起点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其中机会平等是关键。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过程,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然而,平等与公正相比,公正优先于平等。对于平等过分强调只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二战”后,英国发生了一场平等运动,结果民众企求的平等不但没实现,反而造成犯罪增加、人才外流和劳动力水平低下。中国解放后追求“一大二公”,实行“大锅饭”,严重挫伤了民众的积极性。历史已证明,只有公正的历史条件下,在平等以外的其它价值也能够得到重视的条件下,平等才能真正实现。 (三)秩序是公正的外在表现 秩序是人们的基本追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历史个性决定着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也决定着社会秩序的基本性质。批判法学运动的思想领袖昂格尔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指出:“社会秩序问题产生于人们能够经历的社会存在本身的深层困惑。”[12]这个深层困惑主要指向就是公正问题。秩序的稳固与否和力量大小取决于社会公正的现实程度,公正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不公正的社会,其秩序也不合理。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秩序是平等的、自由的、大众的、充满活力的秩序,是各种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的公正,是社会有序的前提。在一个相对公正的社会,人们会普遍感受到尊重,对社会的法律规则和道德规则会产生一种敬意,大部分民众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的秩序。一般而言,安定有序的社会都是相对公正的社会,社会不公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 (四)效率是公正的追求目标 追求效率,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根本任务所决定的,也是人民群众追求自身利益的需要。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创造出建设公正的物质基础,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公正。然而,社会主义的效率观内在地强调社会的公正,除了计算投入产出外,社会主义的效率观要求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应使越来越多的人获益,同时不应有人因此而利益受损。而且,从效率的持续性看,只有在相对公正的社会中,在自由和平等有保障的社会中,社会资源才能真正按效率的要求进行配置。社会腐败、权力寻租和分配不公是效率的大敌,社会的不公正将严重影响社会成员的积极性,社会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 三、公正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公正价值的核心地位是由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条件决定的,公正价值表征着当代中国核心的理想追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转型,计划体制下人与人基于“身份”的社会关系已向基于自由平等人格的新型社会关系转变,中国传统社会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念已难于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公正已成为中国人民的优先价值选项,理应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价值共识的核心。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人民的呼唤,也是执政党的追求。中国共产党明确强调,“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13]。公正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核心与灵魂,也是需要长期努力的目标。深入探讨公正问题,既是时代之需也是社会所盼。 (一)公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从历史上来看,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伦理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有其特有的伦理观念和规则支撑。经济与公正都是以利益为共同基础与最终指向。经济是以利益为核心的物质性交往活动。公正是以价值为核心的合理性实践精神。公正是人们心际和谐、心情舒畅的“润滑剂”,是利益整合、关系协调的“推进器”,是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的“动力源”。收入差距过大,两极分化,收入高和购买力强的只是少数人,会导致占比重相当大的低收入者有效购买力低,有效需求不足,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持续、有活力的发展。虽然市场经济不会自发地实现社会公正,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等价交换、互利互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公正的根本体现。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公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公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基础 公正是政治制度的首要美德。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不是根植于理论家的思维中,而是根源于反映不同利益表达的经济关系之中。不同的利益群体能否公正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观,是政治制度合理性的基础。合理性是政权进行稳定的善治的道义基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在当今世界,实行民主政治已是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公正是一个社会体制分配各种资源时的根本原则,是民主政治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在民主政治的价值构成体系中,公正具有绝对性与综合性的特质,是民主政治的第一性价值,并构成民主政治的价值基础;平等、自由、秩序与安全等现实价值目标是民主政治的第二性价值,它们来自于公正并受制于公正,是民主政治的具体价值内涵。为了体现公正,应该兼顾自由、平等、秩序与安全。公正必须考虑到有关各个方面的利益与要求,理想的实现公正的方式是找到一种使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表达的机制。在所有政治制度之中,民主是最可能保证社会成员及各阶层获得公正待遇的。因为公正必须考虑到有关各个方面的利益与要求,而只有在民主体制下,人们的利益与要求才能够得到充分反映;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民主来实现对统治者的监督,使他们不至于偏离公正的轨道。建立以公正为基本原则的一系列社会制度,走民主法治之路,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也是根本保证。民主最基本的含义是“人民的统治”。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赋予公民平等的选举权,做到选举的公正,是民主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赋予公民代表平等的表决权,公正地立法,是民主政治科学性的保障;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政府能公正地执法,是民主政治合理性的要求;建立公正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坚持司法公正,将矛盾冲突化解于体制内,是民主政治有序性的保障。没有公正的制度保障,将挫伤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造成民众的政治冷漠。民主政治没有以公正为价值支撑。最后发展的结果不是专制就是多数人的暴政。 (三)公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和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先进文化是能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公正表征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适应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征,衡量先进文化的首要标准是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只有具备公正特质的文化,才能形成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环境。有着公正追求的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导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形成合理的生产关系,正确对待生态环境。建立公正的文化体制,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紧密联系的特征,先进文化必须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审美要求,必须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具备公正特质的文化,对人民群众才有陶冶、教育和愉悦作用,才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追求的文化,而不是少数人的贵族文化。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调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特征,人民群众创造文化,也必须要享受与之相应的文化。以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文化之本,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社会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公正特质,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这就保证了进一步扩展文化生产的数量、文化产品的品种、文化服务的对象、文化享用的主体,使文化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文化。应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公正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都能够享用得上、享用得起、享用得了各种文化发展成果,就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显著标志和社会条件,广大群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其他领域进步的基础,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保证。 (四)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更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对和谐社会的威胁来自多个方面,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威胁则是财富、机会和社会地位分配上的不平等。和谐社会之所以广被重视,备受关注,其前提是因为社会存在着差别,存在着不平等、不公正的问题,各种社会问题凸显,矛盾突出,这些都对社会公正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公正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重要任务,更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努力完成的紧迫任务。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以及世界各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从公正的追求出发,减少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鼓励人们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富裕起来的同时,利用财政、税收、保障、福利和救助等工具进行社会整合和社会调节,促进社会公正,是加强社会团结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只有注重社会公正,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建立在相对公正基础上的秩序结构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五)公正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追求 公正是当代社会表征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仁爱是道德大厦的花环,公正则是道德大厦得以建立的栋梁。公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表征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公正强调个人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平衡,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是公正最为普遍的要求。公正是社会公理,在社会伦理上最具有普遍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公正程度以及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可程度与社会成员普遍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如果说社会公正最能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的话,人们的道德水准就是社会公正及其文明程度在人们心灵上的投射和印记。对公正的感受时刻影响或干扰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践行。在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刺激和影响下,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评价、道德水准将出现不稳定、迷乱、失衡甚至扭曲。许多典型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仇富心理、仇官心态,无不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刺激作用的结果。在道德建设中,“要使一个人因为社会规范的合理性而遵从它,关键是要向他表明什么是公正”。[14]道德建设内在地要求培养人们的公正意识,鼓励人们追求公正,实现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 四、结论 道德价值共识在本质上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经济关系的道德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价值共识不是神的“旨意”,也不是人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价值共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道德价值共识的性质。道德价值共识反映了社会占主导地位经济关系的内在要求。 道德价值共识的基石随社会占主导地位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利益是道德的基础,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关系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价值追求。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人们总是从一定的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处理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作出善恶的价值判断,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 公正是人类社会普遍承认的崇高价值。公正要求分配社会利益和承担社会义务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公正要求或是按量的均等、或是按人的贡献平等或按身份平等,分配社会利益和义务;且分配社会利益和义务者要保持一定的中立。在当代中国,公正已成为社会道德价值共识的核心。 公正作为道德价值共识的核心,在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一是具有构建功能。公正在道德价值的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对道德价值共识起到基石作用,离开公正,道德价值共识这座大厦将倒塌或错位。从公正出发,能够构建起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共识体系,可以派生出诸多道德要求,形成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指导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二是具有整合功能。公正可以起到协调价值冲突的作用,整合人们的各种价值追求。当前,各种价值主体对公正的追求有着高度的认同,能够自觉地以开放的姿态,反省和超越自身,最大限度地认同道德价值共识。三是具有评价功能。公正是道德价值共识内容科学性、合理性的体现。公正引导人们求善,它以“应当怎样”为尺度,来衡量和评价人们行为的现状,并力图使“现状”符合“应当”。在公正问题上缺乏共识,人们在道德评价、道德选择上将无所适从,社会的道德建设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乱。标签: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道德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政治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