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考命题与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依存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试论论文,历史教科书论文,高中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多地脱离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文本,大量采用新材料、设置新问题。高考历史与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关系变得若即若离。高考与高中教科书的关系是命题与教学的契合点,也是双方都要研究的问题。笔者略陈己见,祈望高考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从而不断促进命题水平的提升和教学的创新。
一、淡化试题与教科书的直接关系是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管理的模式,加之意识形态的影响,造成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文本单一而枯燥。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些版本的教科书注意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有些版本仍比较传统。新课程虽然实行“一标多本”,但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仍然很普遍。新课程虽然提倡创新教学,“用教材教”,但在实际教学中,“教教材”仍然十分流行。一些中学教师用旧的教学思想评价高考,过于看重教科书内容的再现,过于看重考查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不理解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考查,仍然用“超纲”与否的标准评价高考试题。
高中新课程推动了高考命题改革,高考历史学科的试题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从考试内容来说,由于“一纲一本”被“一标多本”所取代,完全依靠教科书表述的内容来命题,在事实上已经没有可能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按照专题设计课程内容,导致教科书的知识体系跳跃性和开放性较强,高考命题仅仅依靠教科书已难完成任务。如此,通过补充材料来构建知识框架,并摆脱版本差异所导致的“偏见”,就成了命题的必然趋势。过去那种完全以单一版本的教科书为依据的命题模式必然被淘汰,选用新材料、新情景进行命题的模式应运而生。教学背景决定了命题模式的转型。
从考试立意来说,考查学科思维能力也是必然的趋势。《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最终强调驾驭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可以概括为能力,或叫思维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不仅仅是情感问题,其中包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样,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就要以能力为主导,兼顾三维目标、综合素质的立意。广东、山东以及江苏、浙江等省份的高考自主命题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试卷一样,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都要起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作用。为了使教学逐渐适应高考改革,江苏省2007年还更多地注意从教科书的内容挖掘命题思路,但到2009年,直接取材于教科书的试题已大幅减少,大量出现的新情境、新材料,在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上基本找不到,命题已经完全依照课标的要求,发展方向显而易见。注重能力考查,注重创新意识的考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这些特点在近两年江苏试卷中都有明显的题例。
显然,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不可能再回到“以本为本”的时代,逐渐减弱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依附程度,合理地拓展和延伸教科书的知识,已成为高考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说,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二、高考淡化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不等于完全脱离教科书
高考历史虽然不再依赖高中历史教科书命题,但这并不等于命题可以完全脱离教科书。尽管在理论上说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但它毕竟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阐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国家历史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教科书也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抓手。既然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依据,那么,无论高考还是校内考试,就都不能轻视教科书的文本表述,更不能漠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果考试完全脱离教科书,在现实情况下,教与学都将陷于无所适从的尴尬窘境。
重视教科书一直是中国的社会文化传统。西方的中小学教学是基于实践的生成性课程,学校有设置课程和选择教科书的权力,欧美中小学教育的这种传统已经保持了几百年。而东方特别是中国,教学就是基于教材文本的学习,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式的教材观和课堂教学观,决定了考试命题不能完全脱离教科书。
中国中学的规模和学生的数量都是欧美国家不可比拟的。无论是水平参照性考试还是常模参照性考试,都要通过题目答案的得分得到数据,试题的科学性、难度、区分度、信度等都离不开答案的编制。而制订试题答案要有一个各方都认可的参照点,目前除了教科书之外,还没有其他更好的文本能够为大家所认可,其他更好的文本能够左右学生的学习,因此,离开教科书的依托,相当一部分试题的评分标准不但难以控制,而且也是无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历史学科的求实特性也要求命题不能完全脱离教科书。一方面,史实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想像出来的。教科书的编写者依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陈述史实,或许个别史实已经有了新证据,应该改写,但教科书所述绝大部分史实应该是可信的,因此,教与学都应优先了解和掌握教科书的内容。高考命题要以考生普遍的学习水平为起点,教科书陈述的史实应当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换言之,只有教科书能够代表考生的一般水平。高考命题不能寄望学生一定要掌握教科书以外的史实,更不能将教科书以外的史实作为全体考生水平的起点。另一方面,历史的因果分析是基于客观的主观建构,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史学界很多争议就源于此。新课标教科书大都选择了部分争鸣性的观点,以拓展教学视野,同时,也更多地采信公认的历史认识,因此,教科书也是历史分析的基本依据。另外,目前历史学科的意识形态色彩还比较强,高考命题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历史认识方面完全无视教科书的基本观点。
“不拘泥于教科书”是高考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命题的基本原则。高考历史学科命题完全拘泥于教科书就无法考查能力;但脱离教科书也无所依据。学生的学科能力是在学习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分析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命题虽然不一定取材于某一本教科书,但命题所考查的知识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事实上,在多版本的情况下,高考历史已不可能完全依附于教科书,高于教科书是惟一正确的命题思路。
三、高考命题与教科书之间应有一个合适的依存关系
高考命题淡化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直接依赖,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教科书,使高考命题与教科书之间形成一个合适的依存关系,合适的“度”是一个关键问题。
依托教科书应当是命题的基本原则,这里主要指史实和史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建立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在现实中,学生的知识主要还是来自教科书,尽管信息技术扩大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但不得不承认,媒体提供的历史知识良莠混杂,学生时间有限,也没有辨别的能力。学生在校学习应该以教科书为主。命题离这个基础太远就会产生问题。2009年高考历史有一套试卷,其中部分试题超出考纲所列的考试范围,忽略了学科具体知识。统揽该卷,试题几乎全部是根据新的材料信息,求得教材没有的结论,虽然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为考查了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多种能力,但在有限的、紧张的时间内,要求中学生既要翻译又要思考、组织答案,实在有些难。这样命题没有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也无法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高考是大规模的考试,不能以个别学生的水平代替全体水平。因此,教科书无论如何都应是高考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命题的基本依托。
依托教科书又不拘泥于教科书,并且合理地拓展和延伸应当是命题的基本策略。只有基于新的材料情境作铺垫的拓展和延伸,试题才能出新意,才能考查学科思维能力。同时,基于新材料、新情境的拓展和延伸,又应尽力避免“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倾向,如果命题者把中学生当大学生来对待,试卷将缺乏区分度,不能实现高考的目的。江苏自主命题的经验是,以选择题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客观史实的考查,可以基于一定的材料情境,使学生获取必要的有效信息,以调动和运用知识为目标,通过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迁移得出正确答案,也就是说客观题的命制,特别是客观题的答案一定要依托教科书,否则欲速则不达,还会引起社会的不良影响。以非选择题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有关历史认识的推断和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则可以更多地表现出拓展和延伸的特征。具体操作是:从教科书的某一点出发,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起始问题也从教科书出发,逐渐层层拓展,推演出与教科书无关而与新材料相关的问题,依据教科书的答案较少,更多的是基于材料的阐释而发散开来的。也就是说,在非选择性试题中可以更多地拓展教科书的空间,体现出不拘泥教科书的灵活性。江苏省这几年的非选择题特点就是:材料是新的,情境是新的,答案要求有思维力度,也有一定难度,但由于答案或多或少或明或隐地与教科书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能为广大师生及家长所接受。
江苏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也曾尝试过设计开放性的试题,但由于开放性题目没有教科书的依托,无法确定最佳的答案依据,言之有理即给分,造成了送分现象,没有达到效果。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开放性题目主要表现在答案的开放上,而这种开放不能离教科书和材料情境的内涵太远,这就需要命题者认真选择新材料,并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挖掘和剖析新材料里的历史含义。另外,如果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考查史论结合或史料甄别等“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能力,则开放度可以略大一些;换句话说,离教科书可以略为远一些,拓展和延伸的广度可以略大些,但是原则上应尽量与教科书所涉史实或史论有一定的联系。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作为高风险、高竞争和有着高度利害关系的大规模的团体测量,必须充分考虑教科书因素,无论是试题内容所涉及的史实和史论,还是试题答案,都必须与教科书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但是,这种依存不能是直接的,而应该是基于教科书和高于教科书的,是在一定的材料情境下的延伸和拓展,这样的延伸和拓展本身就内置了教科书这个原点,依存的“度”在于囿而不死,举一反三,使教科书与历史高考命题形成“源”与“流”的关系。依存的“度”还需要考虑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规定。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是:选用教科书内容的多少并不影响能力的考查,关键是命题者材料的选用与思考问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