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外衣”的形成_地球质量论文

地球“外衣”的形成_地球质量论文

地球“外衣”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衣论文,地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形象地把大气圈誉为地球的“外衣”。然而,大气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这些问题,一直受到科学家的重视。但由于它的成因比较复杂,并且与地球的起源、演化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无可争辩的结论。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最初,当地球开始形成、刚刚由星际物质凝聚成疏松的地球团时,一些气体不仅包围在地球团的表面,而且还掺合在地球团的内部。那时的气体成分,以氢为主,约占气体总量的90%。此外,还有一些水汽、甲烷、氨、氦和惰性气体氩等。以后,由于地球团物质自引力的作用,使地球团物质由疏松逐步变为紧密,体积逐渐收缩变小,致使包含在地球团内部的气体被排挤出来。一部分分子或原子的质量比较大的气体,飞逸能力小些,就留在地球团的周围;分子或原子的质量小的、飞逸能力大些的气体,就散逸到太空中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团收缩到一定程度后,其内部的物质比较密实了,收缩的速度渐渐变慢了。与此同时,地球团的温度也随着降低,地球团表层便开始凝固起来,成为刚性的地壳。地球团开始成了球形的状态。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进一步密集,半径缩短,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有了较大的增强。最后,地球收缩排出的气体,绝大部分就被地球拉住了,包围在地球的表面,形成了大气层。在当时的地球大气层里,大气的密度是很小的。它的成分仍然是以氢为主,其余的还是水汽、甲烷、氨、氦以及少量的惰性气体氩等。

地球形成以后,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地球的内部,众多的放射性元素释放出了大量的热能,造成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重的向里面进,轻的向外面出,形成地层的大调整,也使凝固的地壳在某些地方发生褶皱和断裂。包藏在地球内部的一些气体,受到挤压和热力的影响,又大量地释放出来,补充了稀薄的大气层。这时大气的上层已经有了稀薄的水汽,在强烈的日光紫外线辐射下,被分解为氢和氧。这些分解出来的氧,一部分和氨中的氢化合成水,使氨中的氮释放出来;一部分和甲烷里的氢化合成水,使甲烷里的碳释放出来;碳又和氧化合成为二氧化碳。这样演变的结果,大气圈里的气体主要成分,就变成氮、氧、水汽、二氧化碳和氩等。由于温度逐渐降低,大量的水汽凝结成液态水,潴在地面的低陷处。那时的二氧化碳比现在多,而氧气比现在少。

大约在18 亿年以前,地面上的水里开始有了生物;在七八亿年以前,陆地上开始出现了植物。当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多,十分有利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的生长又快又茂盛。植物的光合作用,吸取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大量的氧,使大气中的含氧量大量增加。大约在5 亿年前,地球上的动物增加很快。动物的呼吸又使大气中部分的氧转化成二氧化碳。

地球上的动植物增多以后,动物的粪便和植物体腐烂分解,其中的蛋白质一部分变为氨和氨盐,另一部分直接分解出游离氮,变为氨盐的一部分,在硝化细菌和脱氧细菌的作用下,变为气体氮,进入大气中。由于氮是惰性气体,在正常的温压下,不易和其它物质化合,因此,大气里的氮也越积越多,最后达到了现在大气中的含氮量。从此,大气就基本上变成了现在的成分,即氮约占78%;氧约占21%;氩等惰性元素约占1%;二氧化碳约占0.03%; 水汽的含量随着环境条件的不同而起变化,多少是不固定的。

大气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厚厚的大气,好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的“体温”,使其变化不至过于剧烈。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可见,大气对地球表面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大气对生物界和人类的影响更为深刻,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可以说,地球上没有大气,就没有生物界,就没有人类。

标签:;  ;  

地球“外衣”的形成_地球质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