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不孕不育患者不良心理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探究论文_陆卫

心理护理对不孕不育患者不良心理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探究论文_陆卫

(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 南通 226006)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心理护理对不孕不育患者不良心理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不孕不育患者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进行干预。护理后,对比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不孕不育患者在护理后SDS、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不孕不育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 心理护理;不孕不育;不良心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302-02

在临床中,不孕不育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与生活、工作的压力有关,同时可能与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关。生育属于人生一个转折点,若出现不孕不育等问题,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会造成严重的影响[1]。因此,应给予心理上的疏导,缓解患者的压力。本次研究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部分不孕不育患者使用了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效果可观,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不孕不育患者(2013年9月—2016年9月期间)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纳入观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观察组当中,年龄在23岁~40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32.56±3.67)岁;不孕不育时间2~5年,平均时间(3.36±0.54)年;原发性不孕不育28例,继发性不孕不育20例。

在对照组当中,年龄在22岁~40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32.11±3.07)岁;不孕不育时间2~6年,平均时间(3.89±0.69)年;原发性不孕不育27例,继发性不孕不育21例。

两组不孕不育患者的基线资料当中的年龄对比、不孕不育时间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值大于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不孕不育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案,主要嘱咐其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定期到医院检查,并指导其正确用药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其中护理内容包括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健康教育、心理指导等。

1.3 观察指标、评分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观察不孕不育患者心理状态(焦虑、抑郁)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情况。

1.3.2评分判定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分值为0~100分,临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总分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软件核对两组不孕不育患者护理后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SAS、SDS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数据,并用t检验。若两组患者的各指标数据存在差异,则用P<0.05表示。

2.结果

护理后,两组不孕不育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存在差异。观察组患者SAS为(26.34±3.54)分、SDS为(30.56±2.57)分;对照组SAS为(38.67±6.54)分、SDS为(34.62±3.54)分。观察组心理状态各指标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值小于0.05。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76.34±2.64)分,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65.35±2.37)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

3.讨论

临床上,不孕不育虽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却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特殊疾病[2]。

近年来,医学上虽在治疗不孕不育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仅限于生物学方面,对患者的心理方面的关注较少。相关研究表明[3],不良心理可加重病情,若对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行宣泄,有助于改善病情。因此,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本次研究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如下:

(1)护士应加强与患者交流,并掌握沟通技巧。患者心理较为脆弱,易被周围人的一举一动所影响。若护理人员以患者亲切、温柔的态度进行护理操作,可使患者感受到温暖。护理人员应通过触摸、眼神、表情以及手势,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重视。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对其处境表示理解,鼓励患者尽情宣泄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2)由于部分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了解不够透彻,加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不断培养和增强患者的主观感受,减少其受外界的影响。告知患者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压抑,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发泄,例如向亲友或者病友诉说等来转移内心的压力。

(3)给予患者心理指导,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即可减轻压力,又能锻炼身体。可建议患者家属给予更多的陪伴,使患者可感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和支持,使其有信心坚持完成长时间的诊治。

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不孕不育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干预后,其SAS为(26.34±3.54)分、SDS为(30.56±2.5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76.34±2.6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结果可见,心理护理可缓解不孕不育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心理护理和降低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风芹.心理护理对不孕不育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效果评价[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8):175-176.

[2]何柳.心理护理在宫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堵塞导致不孕不育中的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5,2(8):143-143.

[3]张波.心理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5,2(11):160-160.

论文作者:陆卫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对不孕不育患者不良心理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探究论文_陆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