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刘莉佳

崇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成都 611230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急救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将自行送院接受治疗的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院前急救护理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抢救效果。结果: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抢救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抢救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效果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其分类根据颅脑解剖部位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三者可合并存在[1]。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失足跌倒、工伤事故和火器伤;偶见难产和产钳引起的婴儿颅脑损伤。本次抽取9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交通事故伤者35例,高空坠落伤者31例,挤压伤者16例,打击伤者12例;经颅脑CT检查显示硬膜外血肿者32例,脑挫裂伤者21例,颅内血肿者17例,脑干损伤者13例,颅骨损伤者11例。根据患者院前急救处理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中,男性36例,女性11例,年龄19-63岁,平均(41.6±19.4)岁;研究组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年龄20-64岁,平均(41.9±19.1)岁。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由家属将患者送往医院接收治疗。

研究组:给予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操作如下:①成立急救小组:成立独立的院前急救小组,并为小组配置急救器械、药品、救护车等。采用24小时值班制度,一旦接到求救电话,立刻集齐急救人员并在6min内出发,在救护车行驶途中通过电话指导家属对患者行紧急处理。②评估伤情:救护车抵达现场后,急救人员立刻下车,观察患血压、脉搏、呼吸频率、瞳孔、意识情况等,并检查患者创口,明确创口部位、大小、性质、污染程度及合并伤情况等,初步评估患者伤情,制定急救方案。③现场急救:检测患者颈动脉,若收缩压低于60mmHg,应立刻创建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免出现休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反射消失症状,难以将呼吸道中异物排出,故急救人员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等,并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给予纯氧吸入处理,酌情行气管插管;输注甘露醇,以免颅内压上高,诱发脑疝,加重病情;若患者为开放性创口或存在脑组织膨出情况,应该采用无菌敷料行加压止血包扎处理,若患者优活动性出血症状,应采用结扎法止血,或借助止血钳止血;若患者耳鼻漏出脑脊液,应该将其头部向患侧偏,禁止吸引、堵塞通道,以免增加脑脊液外流量,加重损伤程度;若患者合并有四肢骨折,应该用夹板行初步固定处理,并给予镇痛剂治疗。现场急救需要遵循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基本原则,在最短时间内给患者有效急救措施。④转运护理:完成现场急救后,将患者搬运至救护车上,搬运时应使患者身体保持直线,切勿扭曲患者脊柱,特别是合并有颈椎损伤的患者,应将其放入担架上搬运,小心、平稳将患者送入救护车中。完成搬运后,若患者存在颅内压升高的情况,应抬高其头部15-30°;若患者有休克征象,应摆放休克体位。转运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反映,若患者出现躁动情况,应酌情给予约束带、镇静剂处理。若患者意识清晰,应该多与其交流,安慰、鼓励患者,避免情绪过激加重伤情。即将抵达医院前,应该与医院急诊部练习,告知其开放绿色通道,准备好抢救器械、药品等。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病例。

②采用预后格拉斯哥评分标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对两组急救效果进行评估:恢复良好:患者抢救后存在轻度缺陷,但不影响正常生活;轻度残疾:患者出现残疾但可独立生活,工作能在他人保护下进行;重度残疾:患者意识清晰,出现严重残疾,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料;植物生存:患者仅存在最小反应;死亡:患者生命体征完全消失。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患者占比表示抢救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行统计学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评估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5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03%,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因暴力作用头颅致颅脑严重损伤,被称为急性颅脑损伤。颅脑损伤患者一般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病情危急,部分患者因意识障碍或昏迷误吸呼吸道分泌物,引发低氧血症、窒息等严重并发症;且部分患者伴有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因失血过多影响脑血流供应,进而使脑缺血缺氧加重,诱发二次脑损伤,导致残疾及死亡风险增加。有学者指出[2],急性颅脑损伤后1h内及时给予有效救治措施,可控制病情进展,挽救其生命。然而,将患者送医就诊需要一定时间,一旦因路途遥远或堵车耽搁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院前急救护理是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其能使患者及时得到规范化的急救措施[3]:在发车途中通过电话指导家属应急处理患者,为后续抢救创造良好条件;达到现场后,快速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急救方案,给予呼吸道清洁、静脉输血、创口包扎等急救处理,避免发生休克、脑疝等并发症;转运途中加强体征监护,并及时通知医院做好准备工作,为患者争取更多救治时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抢救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提示院前急救护理能尽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残疾、死亡率,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综上,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行院前急救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晋凤. 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 2012(30):4005-4006.

[2] 黄卫, 岑丹辉, 黄远德. 颅脑损伤治疗进展[J]. 基层医学论坛, 2014(1):107-109.

[3]张阳,刘明曦,赵烨,等.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疗效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6):853-854.

论文作者:刘莉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  ;  ;  ;  ;  ;  ;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刘莉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