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安徽工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以城带乡、梯次推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梯次论文,安徽论文,产业结构论文,举措论文,工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势在必行
省情的提示。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要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提前奔小康目标十分艰巨。因为:(1)从收入构成看,到2000年,按小康目标人均纯收入1200元(90年不变价)计算,农村总人口5380万人,年纯收入应为636亿元,而根据1990年不变价计算全省平均每亩纯收入约260元,年总纯收入169亿元。这就意味着其余73.4%的纯收入需靠非农业创收。(2)从农村劳动力看,按1992年劳均负担6亩耕地计算,全省到2000年总劳力预测为3800万人,耕地可容纳劳动力1083万人,还有2717万劳力需从事其它非农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将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3)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作为乡镇企业起始与初步发展阶段主体结构的采矿业、食品加工业和原材料加工业,与城市现有轻工业食品加工业及其它加工业形成激烈竞争局面,与城市争材料,争能源,争市场,使城市一部分企业倒闭、破产、财产流失、工人失业,使各级政府的包袱日益加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尽快调整、协调好城乡产业结构,促进整个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市场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国内市场对产品多层次需求增大,特别是对新产品需求越来越多。这就迫切需要对老的产业、产品结构进行升级换代,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这样一个大的结构调整中,城市工业应率先一步,扬长避短,积极向更高层产业发展。因为:(1)从客观上看,需求日益增多的广阔市场,开发潜力大,且城市工业具有向高层次产业发展的条件(现有通讯与信息、技术装备水平、管理经验、职工素质及其它生产条件)。(2)从主观上看,面对乡镇企业在某些行业的强劲竞争优势,城市工业大胆地摒弃低技术产业、初级加工业,摔掉老的坛坛罐罐,利用现有有利条件,把原有的一块市场空间让给乡镇企业,大踏步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
改革的需要。能动地、大跨度地改革,就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而生产力发展迫切需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释放出更大的生产能量。我们一方面加大城市工业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更要主动积极地促进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注入新的生产活力。要克服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三个“不明”问题:一是城乡两块皮,没有从战略高度统筹调整,结构层次分工不明;二是缺乏超前意识,宏观调整上主攻方向不明;三是短期行为,相当部分企业调整只是着眼于解决近期“吃饭”问题,调整的目的不明。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及目标
计划经济几十年,安徽在全国经济布局中,一直是农业、能源、原材料基地,所形成的现有产业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弊端日益显露。(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比重太小,93年底其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2%。由于高附加值产品少,影响到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2)最终产品少,原材料、半成品比例大,处于被动的发展态势。(3)整机产品少,配套、配件产品多,产业链条延伸难,带动不了城乡企业的发展。
为此,今后一段时期内,安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是:(1)加快改造并嫁接一批基础较好的企业,率先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2)积极发展和开发一批最终产品,重点是最终消费品与整机产品,诸如美菱电冰箱、荣事达洗衣机、凯斯鲍尔豪华客车等,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带动城、乡一大批企业升级调整和快速发展。(3)继续发挥大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农副产品深加工开发,特别是一次性生活消费品,扩展和延伸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域,增值、增速、增效。每个地、市、县都要从各自优势出发,选择区域经济的突破口。(4)大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主攻重点:一是电子与信息。这在我省已形成有特色 的优势产品。主要包括家电、广播电视设备、通讯设备、电子、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二是机电一体化。着力于发展仪器仪表,智能化机械及设备、激光加工设备、高效节能技术及产品。三是新材料。要主攻磁性材料产业和其它高纯超细金属材料、非晶微晶材料等。四是生物技术,集中力量推广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加快“一优两高”农业发展。积极在医药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开发新药。
通过调整,就第二产业来说,经过5~10年努力,实现“5.1.1.1”目标,即形成五大支柱产业(包括电子及日用电器制造业,建材及建筑业,汽车及工程机械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高新技术);组建10个百亿产值集团;培植100个跨世纪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争创100个名牌产品,形成优势产品群。
三、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战略举措
首先,改造、提高现有产业,向高一层次推进。对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加大技术投入,扩展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对传统的名、特、优产品,要提高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上质量、上规模;对基础产业,要积极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投资,以适应加工工业发展需要;对一般的加工业,要加快技术改造,争创名牌效应,扩大市场区域。
其次,为积极开发和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要打破传统的科研、生产体系,推进科研、生产一体化,两方面有机结合。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合肥市国家科教、科研基地优势,把每年研究出来的大批科研成果,转变为我省高新技术产品,源源不断地为各行业输送新技术、新产品,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和壮大我省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用5—10年时间,力争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占到1/5。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一要切实抓好“中试基地”建设,这是关键。过去很多好的科研成果都被外地所有,我们“近水楼台”反而变成了“水中捞月”;二要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工程。有计划地开发一批比较重大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并形成规模经济,成为我省新兴技术支柱产业。
第三,当好“二传手”,加快产品和技术的更新。一方面在城市中,要大跨度地扩散一部分技术产品到农村发展乡镇企业,腾出空间和生产条件,选择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产品,嫁接发展城市工业;另一方面在农村,积极吸收消化城市转移出来的技术产品,加快发展乡镇企业速度。在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中,以城带乡,相得益彰,螺旋式推进。
第四,因地制宜,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必须很好地运筹规划。就我省现状来说,应抓好六个层次调整:(1)区域层次。以城市为依托,以产品为龙头,深层次加工扩展。(2)行业层次。调整重点是更快地发展电子与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这些行业投入产出高,并对改造传统生产技术和装备具有重要作用。(3)产品层次。狠抓由低技术向高技术含量产品、由粗加工向深扩大产品链条延伸。争创一批名牌和优质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4)技术层次。增大高新技术投入,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造传统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改善性能,提高质量。逐步形成由城市到农村,高、中、低技术相适应,结构层次较高的技术结构。(5)管理层次。对不同的行业、企业,按照现代化生产要求,实行不同的规范管理,最终逐步走向现代化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6)开放层次。从现在起,对现有的出口基地、出口企业,要加快发展规模,扩大自营出口;同时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一批新的外向型企业,增大经济出口比重,迎接复关后技术、产品、市场的新竞争。
第五,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公司)。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要着力于在每个行业抓几个大集团(公司),形成“主力舰”,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产品规模、质量技术、市场效应上上一个台阶。
第六,加大改革力度,争取新突破。一是必须加快所有制的改革,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重点抓好改制改组。除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外,对其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加快改制,按照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合作制形式进行改组。对相当一部分小企业逐步放开走民营、私营发展道路,使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以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新的生产力作用。(2)举能用贤,改革用人制度。要选拔一批懂管理、善经营的年轻干部充实地、市、县、乡镇各级领导班子;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要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引进;还要注重抓一批人才储备。造就一支充满活力、开拓进取、锐意改革、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使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有坚强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