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田家炳中学 014000
摘 要: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的,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核心,要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氛围 主动参与
一、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的激励力量。我们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实践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良好的情绪给学生以一种信任的心理定势。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议论,能放开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也和他人一样的有地位、一样的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2.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政治课堂教学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适合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条件,达到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3.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现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在协作的过程中完成任务的,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良好的教学场景,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助产士”。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情感调动”、“民主交流”、“兴趣激发”、“成功体验”等方面创设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爱的氛围,营造民主的氛围,营造兴趣氛围,营造成功的氛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1.情感参与: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有情感参与的政治课堂才是多彩的。在课堂教学设置中要以知育情、以趣激情、以境生情,要认真选择那些能够唤起学生激情的背景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尽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2.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对教与学的师生交流过程的直接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在政治学习活动中,学生行为参与的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政治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对政治现象、政治人物、政治行为的观察获得的。应对学生的观察在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2)讨论: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自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开放型的学习方法。为了提高讨论的实效性,教师在设计讨论题目时要力求准确具体,要有针对性,尽可能地避免海阔天空,不着边际。(3)评价:在探究过程中,拓展学生参加评价的渠道,在学习态度上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勤动脑、多想问题多提问题。
3.思维参与。思维活动虽然是在学生的大脑中悄悄进行的,但是同样可以通过外显的形式表露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说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敢说、爱说、会说,在说话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增长才智。我们还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的基本特征,结合政治教材的内容,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条件,在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参与中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是通过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自我克服困难等手段来实现的。学生自主学习即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求索,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人。这一过程中,读是基础,疑是深入,求是升华。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必须做到:
(1)学生自己读书。具体做法可分三步:第一步,导入,即导入新课,启迪学生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引入新课,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第二步,提示。学生读书前,教师应提示本课的主要内容或读书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以思维的支撑点,以聚焦集思,不致使学生大海捞针。也就是说,让学生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去读书思考,以免分散精力,偏离教学目标。第三步,读议。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按照教师的要求,或初步拟出本课的学习提纲,或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达到基本把握本课主要内容或基本知识点的目的。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为质疑、求索奠定基础。(2)学生自己质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找难点,找疑点,找关节点,交流信息,敞开思想。学生能不能提问,会不会提问,是检验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标志,是达到懂、信、用的必经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3)学生自己求索。学生自己求索的目的在于抓重点、明思路、排难点、解疙瘩、澄疑点、解迷惑,进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己求索,应掌握好“收”与“放”的关系,放开以各抒己见,收拢以达到相对统一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系列化、规范化。
论文作者:杨举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3月总第1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9
标签:学生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目的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思维论文; 《教育学》2017年3月总第1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