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ay:这次我真的离开了_邵亦波论文

eBay:这次我真的离开了_邵亦波论文

eBay易趣:这次真的离开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易趣论文,离开了论文,eBay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刚刚任命了新的CEO,怎么可能撤离中国?”eBay易趣发言人刘薇2006年9月25日说过的话还回响在耳畔,3个月后的12月20日,这家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终于用行动承认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失利:自掏腰包4000万美元,把易趣“陪嫁”给了TOM在线。

从这一天开始,中国最早的个人交易网站(C2C),曾经名震一方的易趣,从eBay易趣更名为TOM易超,这意味着eBay的独立品牌自此将从中国的C2C市场上消失。

传言终成现实

没有一家公司会一味烧钱。eBay易趣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2006年中国C2C网上购物调查报告》上的成绩惨不忍睹:淘宝网牢牢占据着67.3%的市场份额,而eBay易趣的市场份额已经由4年前尚未被eBay收购时的90%降至29.1%。

这样糟糕的业绩让eBay寻求出售eBay易趣的消息在坊间风生水起。2006年3月底,“Tom在线将全面接盘eBay在华资产”的消息引起一片哗然,当时eBay中国和Tom均对此消息予以了坚决的否认。好景不长,9月22日,eBay易趣宣布CEO吴世雄离职,而此时距离他就任只有一年时间,这位当初雄心壮志要带领易趣攻城拔寨的CEO的离开,被认为是eBay美国总部对eBay易趣业绩不满的一个强烈信号。

没有人会读不懂这样的注解,各种各样的eBay将要全面撤离中国的消息和传闻充斥着媒体的每个角落,甚至还爆出了“已经与Tom签订在华资产转卖合同”、“腾讯收购eBay中国”和“eBay收购腾讯”三个版本。

尽管易趣方面摆出了一副不置可否的态度,Tom在线的CEO王雷雷也对传言全盘否认,但是,传言最终还是成为了现实。想想当年eBay易趣豪情壮志,要做中国C2C市场的NO.1的场景,不由让人们唏嘘世事多变。

曾经的美丽传说

1999年8月,从哈佛商学院刚刚读完MBA的邵亦波放弃了在美国诱人的工作和薪水,怀揣40万美元风险投资回到上海,创办了易趣,当时中国第一个C2C电子商务拍卖网站。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是一个互联网让投资者为之疯狂的时代,电子商务几乎是一路狂奔冲到中国。网上销售、网上竞拍、网上咨询全面展开,这种情景甚至疯狂到任何跟网络沾边的概念都可以套取大量的资金。1999年底,邵亦波为易趣吸引到一笔6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00年,中国第一C2C网站的概念更是让邵在美国、法国和韩国的资本市场上得到了2050万美元的融资。

易超不仅仅是邵亦波呕心沥血的一个“孩子”,更是承载着他关乎“梦中商场”的一个梦想。拿到了这些大笔大笔的钱后,邵坚信“梦中商场”离他越来越近了。

2002年的中国互联网尚未从寒冬中完全苏醒,然而这却是易趣极尽辉煌的一年,易趣网电脑与网络产品的月平均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买家人数累计超过10万人,占领了国内90%的市场份额。这时的邵亦波和他的易趣没有理由不感到前途似锦,在2002年设定的三年计划中,易趣计划在三年后做到和中国最大的商业集团同一规模的交易量。

“我希望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里面,我们能够把易趣做成中国最大的‘商业街’,当易趣交易量与王府井、南京路相当时,易趣就成功了。”邵亦波曾经这样激情满怀。

猜到开头,却没猜中结果

2002年3月,易趣董事长邵亦波、美国电子商务巨鳄eBay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梅格·惠特曼女士与eBay主管国际业务的高级副总裁马特·班内特先生坐在了一起,谈判的结果是:eBay投资3000万美元现金获得易趣33%的股份。

如闪电一般,2003年6月,eBay没有任何前兆地完成了对易趣的全资收购,涉及金额高达1.8亿美元。由此,eBay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易趣网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股东。

就在中国互联网度过寒冬,搜狐、新浪等国内网络巨头纷纷走上赢利的光明大道时,邵亦波为什么要卖掉如此“大红大紫”的中国NO.1电子商务网站?

事实只有一个:表面红红火火的易趣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盈利,他一直在烧钱!

易趣在工商部门登记的资料显示:到2000年度,易趣一年的营业收入为153万元,营业税8万元,营业成本3015万元,管理费用居然高达2837万元……最终易趣当年亏损达到6100万元(合750万美元)。这也就是说,在易趣得到了上文提到的2050万美元融资时,其中的30%已经被透支。

为扩大知名度,易趣先后动用重金在新浪、搜狐、百度、Goosle上投放大量广告,依靠着巨额的广告和市场投放,易趣网发展了大量客户。然而,这种用资金换取知名度的做法与网络泡沫时代的烧钱方式如出一辙,大量的资金内耗导致易趣的资本运作出现了严重的内伤。更糟糕的是,在急速的烧钱过程中,易趣始终没有找到能够实现赢利的电子商务模式。甚至于在当时的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似真似假的玩笑话:崇尚美国模式的邵亦波发展易趣的本意,根本就不在“赢利”。

此时内力几乎被耗尽的易趣大需要资金的注入了,美国eBay的出现让易趣重新看到了希望。多重的压力让陷入资本困境的邵亦波迫切的需要eBay投来的橄榄枝。而eBay方面,虽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C2C网站,但是中国大众对它并不熟悉,eBay只要注资易趣即可轻而易举就把手臂伸到中国市场上,对急于进军中国市场的eBay真是一笔不错的交易。

易趣从此有了新名字:eBay易趣,两方看上去各取所需,情投意合。

eBay在易趣身上寄予了太多的厚望,总裁惠特曼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宣称:中国市场将给eBay带来最大的机会。在资金方面,eBay除去收购所投入的1.8亿美元,在2005年又追加投入1亿美元,用以在中国市场发动营销攻势、强化业务运营;在管理者方面:微软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吴世雄转投易趣,eBay希望用他的本土化优势和不俗的经历来帮助易趣渡过难关。

事实远没有如想象那般美好。

eBay易趣在中国网络拍卖市场占有的份额逐年大幅度下降,实现盈利仍然遥遥无期。在2002年的时候,惠特曼曾经预计,未来四年内,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总营收将增长近12倍,超过160亿美元。

今天看来,惠特曼对于中国市场的预测十分准确。然而eBay易趣的位置在哪里?一位业内分析师的一句话一针见血:“eBay的问题并不在于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速度,而在于它失去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易趣到底输给谁?

提起这个话题,几乎所有的人在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另一家个人交易网站——淘宝网。数据显示,2005年淘宝网在中国网络拍卖市场占据了57.7%的份额,遥遥领先于eBay易趣的31.5%;2006年,淘宝网更是牢牢占据着67.3%的市场份额,而eBay易趣则降至29.1%。

2002年9月1日,迫于资金压力的邵亦波为了让资金回笼,开始仿效eBay抽取用户交易费,收取交易佣金,这本来是国际网络交易市场上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就在中国C2C市场开始接受eBay收费模式的时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杭州人马云率领阿里巴巴生生地打破了C2C市场的游戏规则,建立完全免费的淘宝网。

马云的这一手如同军事战略上的“坚壁清野”,从一开始就摆明了要与eBay易趣打一场消耗战。也许是不敢应战,也许是保持高贵,eBay易趣依然坚持收费政策,众多用户纷纷倒戈转向淘宝。这样,易趣收取佣金的一系列的连续动作没见到回笼多少资金,却让自己损失掉了相当一批用户,元气大伤。

也许,从实施收费政策的那一天开始,eBay易趣就亲手为自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在上一届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马云一句“游戏即将结束,同eBay的竞争已经提不起我的兴趣”宣告淘宝网已经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上击败了eBay。

与其说易趣败给了淘宝,不如说是败给了中国文化。事实上,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消费偏好,的确令国际的IT巨头们头疼不已。众所周知,音乐和影视等下载在国外收费是理所应当的,但在中国,收费下载却一直见不得光,连一点点生存的机会都讨不到。正如前段时间在微软和美国方面的紧逼下,国内大肆宣传软件正版化工程,但是中国消费者从来就不认可所谓的正版软件,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正版软件没有丝毫概念,最终导致这项工程收效甚微。

说明白点,中国消费者对能够或者曾经免费得到的东西,从来没有付费的习惯,即使免费得来的东西质量或许没有保证。对于这些特有的中国文化和消费偏好,金黄头发、碧蓝眼睛的国际友人当然没那么容易理解,即使理解也不会那么深刻。

除去收取交易费用的问题,eBay易趣也一直未能理解其他方面的中国市场和文化,比如,与淘宝网有所不同,eBay易趣并没有为用户提供电话支持,也不鼓励买家和卖家直接交流,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易趣在中国市场上面对竞争对手时的节节败退。

当时吴世雄空降eBay易趣,被很多人解读为eBay开始重视本土化战略,包括后期的廖光宇。但不论是吴世雄还是廖光字,都来自台湾,他们或许对台湾互联网市场有着精辟的见解,但是其对大陆互联网市场规律、传统和习惯的洞悉能力值得怀疑。

跟着TOM有前途?

根据美国eBay与TOM在线的合作协议,在新成立的合资公司TOM易趣中,eBay和TOM在线持股分别为49%和51%。其中,eBay投入4000万美元现金,TOM在线则投入2000万美元的财务支持。TOM在线CEO王雷雷出任合资公司的CEO。

合资消息公布的第二天,王雷雷就去“拜访”了原易趣的400多号员工。这位新任CEO向eBay了解电子商务的门道,同他们交流业务如何开展的话题。“应该让他得到久违了的胜利的成功感,这是对员工士气最好的鼓舞。”新任CEO认为当务之急是唤醒易趣员工的成就感。

不仅仅是整合两家公司文化的问题。消息发布后,各种正面、负面的评论铺天盖地,这是王雷雷在第一周中所面临的另一项挑战。

有对易趣“改嫁”TOM表示看好的,除了eBay总裁兼CEO梅格·惠特曼表示“TOM在线可以和我们分享本土经验以及强大的客户群”,Frost&Sullivan(中国)公司总裁王煜全也认为TOM可以通过这个合作,进一步加强与e-Bay在贝宝和Skype上的合作,“这两个业务所处的领域很关键。”

但很多的人并不认为TOM是易趣的理想归宿,“TOM十分了解本地市场,但它并不了解电子商务。”一位资深分析师认为:即使TOM接手eBay中国业务,也无法威胁到淘宝网的市场垄断地位。eBay在中国最需要解决的困境,依然是让广大客户接受eBay易趣的收费模式。

原Google亚太区市场总监,易趣创始人邵亦波现在的创业新搭档王怀南,也表示对合资前景不看好,认为“eBay这是病急乱投医”。

来自竞争对手的评价则十分有趣,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马云说:这个案子看起来是非常古怪的,eBay将国际网站转向做进出口业务,那只是一点点的业务,但是保留了。TOM它们也不把自己的老家当全部交出来,就投了2000万美金。他认为,“TOM等于手头有一些电子商务的活,给人一种希望;eBay如果彻底把国际进出口这块给丢掉的话,就标志着eBay彻底撤出中国,但是留一点,就意味着告诉投资者我并没有完全撤出中国。”

新任CEO王雷雷则是典型的北京人性格,敢说敢做,“如果我们到2007年底还没有呈现出赢利的趋势,就说明我们失败了。”

王雷雷就是马云一直等待的那个对手吗?就让时间来告诉人们答案吧。

又一个巨头的离去

对于在中国市场的不断败阵,eBay总是遮遮掩掩,不愿意承认失败。事实上,eBay易趣的前景早就被看得很淡了,悬念只是谁来接盘而已,这次正式用行动宣告退出中国市场,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的突然。除了eBay易趣一向业绩不佳之外,或许也是因为我们看惯了太多国际IT大鳄在中国市场的败阵。

雅虎原本可是互联网时代的旗帜,即使今天也算得上大鳄,但它那一套到了中国就不灵了,心甘情愿地被还名不见经传的阿里巴巴收购了,还赔上了10亿元的嫁妆;Goosle还尚未正式入驻中国时,便成了国人头号搜索引擎,然而当其正式进军中国,开立门户后,反而在百度的紧逼下节节败退;MSN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腾讯QQ的六分之一……互联网企业在中国败走麦城,“强龙难压地头蛇”的案例不胜枚举。

为什么总有强大的跨国公司去重蹈覆辙?为什么他们总是不了解中国市场?也许恰恰因为它们强大,太信赖于自己已获成功的模式和品牌。

而互联网行业特有的模式决定论,又为这种过分的自信推波助澜。在互联网如火如荼的时代,只要找到一种新的网络盈利模式,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盈利,甚至屡试不爽。然而再喧噪的商业环境总要回归理性。当“中国的雅虎”搜狐、新浪在痛苦地探索转型方向时,本身就是eBay拷贝的易趣,干脆直接投身师门,做起了eBay的“干儿子”,最后却沦落成“赔了夫人又折兵”。

“eBay的模式只能在美国和德国等较为成熟的互联网市场奏效,在亚洲还没能取得成功。”阿里巴巴国际营销和商业开发副总裁波特·埃利斯曼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不能根本立足于本土,太过于相信自己的商业模式,这本身就几乎成为了企业们的失败模式。易趣败走中国市场之后,人们不禁想问:下一个离开的会是谁?

标签:;  ;  ;  ;  ;  ;  ;  

eBay:这次我真的离开了_邵亦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