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改革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改革论文,乡镇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业集体经济入手的。在农业集体经济改革基础上又进行了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主体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使农民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已经进行16年了,但还在实践、探讨中。近1-2年来,一向被视为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也遇到速度下降,效益滑坡,亏损增加等问题。乡镇企业怎么了?乡镇企业向何处去?在乡镇企业发源地——江苏南部,即苏南地区提出来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关注的不仅是乡镇企业的本身,而是把发展乡镇企业同1999年实现8%的国民经济增长任务联系起来。
乡镇企业怎么了?乡镇企业向何处去?本文谈点认识。
一 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
乡镇企业怎么了?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全面认识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谈起。
我国乡镇企业萌生于50年代,停滞于60年代,复苏于70年代,快速增长于80年代中后期。1978年创造的产值有493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值的7%。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截至1999年底,全国乡镇企业总数达139.63万个,从业人员13050万人,创造的总产值达63500亿元,逼近全社会总产值的1/3。1997年乡镇企业上缴国家税金1420亿元,占全国税收的26%。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与国有经济相比,乡镇企业的发展是神速的。早在1993年田纪云副总理就指出:“经过十年的实践,人们对乡镇企业的重要性应该说认识得已越来越深刻了。有个不太准确的统计,国营企业40多年用了大约4-5亿元,形成了1.7万亿元的固定资产,现在大体是2万亿元的产值,吸纳1亿多人就业。乡镇企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基本上还是空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5300亿元的固定资产,预计1998年总收入达到1.5万亿元,工业总产值可达1万亿元,吸纳的就业人数也是1亿。”他还说:“我国社会总产值从1000亿元到1.1万亿元,用了31年;而乡镇企业从1000亿元到1991年的1.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这说明,与国有企业相比,乡镇企业还是很有生命力的。
但是,1997年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新的问题,受到人们异常关注。
首先是发展速度下降。乡镇企业的增长经历了高峰、低谷的波浪型,但从整体上看是高速度增长型经济。1992年达到50.9%,1993年则高达65.1%,整个“八五”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42%。而1997年则猛然下降到21%,1998年则仅有18%。同前几年相比,近1-2年来,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下降的太多了。
其次是亏损增加。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亏损额达806亿元,比1995年激增了70%,年均递增30%。1997年统计年报和对933个抽样乡企调查显示,乡企亏损有以下特点:(1)集体企业亏损高于私有企业,前者亏损面高于后者2.7个百分点;(2)规模较小企业亏损高于规模较大企业。500万元以下企业的亏损面分别比500-5000万元企业和5000万元以上企业亏损面高4.1和23.1个百分点;(3)冶=金企业成为乡企第一亏损行业,亏损面达40%以上,户均亏损额比全部行业户均亏损额高2倍多。(4)未改革企业亏损高于改革企业。从亏损面看,前者高于后者13个百分点,从亏损额看,前者是后者的3.2倍。
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下降和亏损增加,这一减一增联系在一起,就不能不引起重视。如果说从很高速度下降一些有必然性,而亏损增加则不是必然的。乡镇企业的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和我们在“九五”预定实现的增长速度和发展目标。据计算,乡镇企业速度每增减3个百分点,会影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每增加2个百分点,会影响全国工业增加值1个百分点。1999年要实现国民经济8%的增长目标,乡镇企业必须保持在18%以上的速度。所以,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趋缓,亏损面增加,其影响面就绝不仅仅是乡镇企业本身,因而就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乡镇企业发源地——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也突出地提出来了。以集体致富著称的“苏南模式”(与其对应的是“温州模式”),如今面对部分企业的亏损和困难,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苏南乡镇企业怎么了?“苏南模式”何处去?
人们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问题是机制缺陷造成的。乡镇企业的机制,同国有企业相比,有其灵活的一面;但同市场经济要求相比仍存在着不相适应的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原有机制同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一面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了。下面,对此做些分析。
乡镇企业的发展迅速,得益于有较灵活的机制。
一是自主经营优势,面向市场,灵活地进行经营活动。在企业发展战略、营销决策、内部分配、机构设置、用人用工等方面,基本上都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依据市场要求进行活动。这一点,同国有企业不同,是乡镇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最重要的直接原因。
二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强。乡镇企业不是靠国家拨款,而是靠集资、筹资创办起来的。因此,乡镇企业的风险意识较强。企业经营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会主动寻找出路,进取的能力比较强。比较重视长远战略方面。
三是具有政策优势。乡镇企业在开办之初,一般都享受减、免、缓征所得税,甚至产品税和营业税的照顾。上缴少、税率低、税费轻。如创办时乡镇企业所得税率只有20%,而国有企业是55%,私营企业是35%,三资企业是33%。“三乱”的困扰还没有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那么突出和严重。同时乡镇企业一般没有离退休人员的负担,因此,还能够轻装上阵,迅速发展。
顺便指出,随着改革深化,这一政策优势已经或正在消失。如实行平等税率以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所得税率都降到33%,三资企业维持33%,只有乡镇企业所得税率从20%左右调至33%。
乡镇企业自主经营机制和较强的自我约束机制,曾经是国有企业学习的榜样。但是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同市场经济要求相比,仍有不相适应的一面。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产权明晰,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但乡镇企业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自负盈亏,不可能做到真正的“自负盈亏”。虽然国家要求企业经营者“自负盈亏”,但是企业亏损了,企业领导人也赔不起,最终还是各级乡企创办者负亏。这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内在机制缺陷造成的。
(1)产权关系不明。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制,名义上是企业财产归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但这种集体所有正如农民所说,是“人人有份,人人不问”。实际上是干部所有。干部对企业资产有使用、支配权,而劳动者是难于监督和过问的。这种集体所有权缺乏明确的负责者,若企业亏损,无论是企业领导人,还是职工都不可能直接承担经济责任,个人一旦离开企业,同企业就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因而难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企业领导人在位期间,挥霍浪费也就可能出现。所以,乡镇企业办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的素质。乡镇企业产权这一缺陷,同国有企业一样,使其在同各种经济成分的激烈竞争面前难以适应。是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
乡镇企业产权这一缺陷,也说明现阶段集体所有制不是公有产权的最佳实现形式。有人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是共有制,即最终产权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但归集体共同使用。这种劳动者共有制形式,既使产权责职明晰,又共同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率,克服了个人使用的局限。劳动者共有制实质上是劳动者股份合作制。在解放初期,农村就出现过,很有生命力,后来由于左的影响,搞所有制升级被否定了。
(2)乡镇企业管理也有政企不分,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企业不能真正做到自主经营。
前面提到,乡镇企业在经营上有一定自主权,指的是他不受国家计划的层层束缚,能面向市场进行经营。这一点,改革前的国有企业是难以做到的。但是,乡镇企业自主权是有限的。在经营上、用工上、分配上,更重要的是项目投资决策上,乡镇政权干预过我。尤其是项目投资决策上的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使企业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状况也造成了经营者的依赖心理。一旦遇到困难,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提高自身的能力,而是着重寻求政府支持,致使企业竞争能力日益下降。用现在的话说:机制弱化。
(3)乡镇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低,负债过重,有的已是资不抵债。
乡镇企业的分配制度不完善,企业积累、投资、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缺乏必要的保证。因此,长期以来,企业的投入主要依赖外部资金,致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在市场竞争不太激烈时,企业还可以应付,遇到市场竞争激烈,平均收益下降,许多企业就面临经营效益不够还债的窘境。目前,乡镇企业贷款不享受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还贷后就剩下不多了,有的已资不抵债。据对93家抽样调查企业分析,亏损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平均达88.76%,有的已资不抵债。盈利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2.34%,比亏损企业低36.42个百分点。
企业负债过高,也说明了产权不清,制约了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多数企业管理基础薄弱,财会制度不严格,造成资金设备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甚至资产流失。
有些企业内部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生产无定额,物耗过大,浪费严重,资金和设备利用率低。财务制度不严格,“三非支出”(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不断加大;非生产性人员越来越多等)过高,造成效率低下,收益流失。所以加强管理十分必要。从抽样调查看,有些企业进行了改革,但仍在“亏损企业”之列,其原因就在于管理环节滞后,人、财、物不能获得充分利用。
(5)技术落后。
乡镇企业的技术设备大多数是70-80年代甚至更早时期购置的。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更替下来的设备向乡镇企业转移。在很长时间内,又不重视更新。技术装备落后,导致企业产品质次价高,档次低,消耗大,缺乏竞争能力,资金占用居高不下。同时,由于不少企业负债累累,难以抽出资金用于技改,结果只能是陷入设备陈旧落后,产品竞争力弱、效益差、没钱进行技改、设备更加老化、亏损加剧的恶性循环之中。
(6)产品结构问题。
调查显示,许多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与国有工业企业雷同,如小轧钢、建材等等,在市场已饱和的情况下难于同国有企业竞争,必然陷入不战自败的境地。
以上说明,乡镇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由自身引发的,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它是综合性的,但首先是产权有缺陷。产权模糊导致责职不清,政企不分,盲目投资,决策失误,管理混乱,资金不能充分利用,债务高,包袱重,非生产性开支高,丢掉了艰苦创业精神等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找到深化改革的方向。
二、乡镇企业改革从何入手
乡镇企业何处去?靠深化改革解决。乡镇企业改革既要抓根本,又要综合治理,配套进行。
1.抓根本就是明晰企业产权,建立企业盈亏有具体人承担,经济责职明确的产权制度。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现有乡镇集体企业也要理顺产权”。明晰产权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根据苏南实践,有的可改为股份合作制,有的可转为私营。苏州市13421家乡镇集体企业实行经营机制转换的有6720家,进行产权改革的有5731家,其中股份制企业2023家,转为私营的有2889家。
(1)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特点是:职工是企业劳动者又是企业资产所有者。企业资产是职工个人的,但由劳动者集体共同使用。这是真正由劳动者拥有的责任明晰的产权制度。
当前的问题是乡镇集体资产怎样股份化?有以下做法或设想:
有的是原有资产设集体股或企业股,再吸收职工入股。就是说,企业财产由集体股和职工个人股组成。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股份合作制精神很值得研究。从实践上看,集体股或企业股,其产权仍然不明晰,同原来集体资产的产权模糊一样。保留集体股或企业股是乡镇社区政府不愿意轻易放弃既得利益和权力的“产物”。而且,集体股占主导地位,必然使乡镇政府掌握股权多数,从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大权,排斥职工股东的意见。职工股由于少数,也难于对企业发挥监督作用,这种做法不可能实现机制的转换。这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实际上是集资手段,老百姓不欢迎。
同时,吸收职工入股,有的地区迈出强迫职工投资入股,甚至对没有入股职工除名。
有的提出可将原有资产量化折股给职工。如果这批资产是职工过去劳动的积累是可行的。这样做不是私有化,而是物归原主。量化到职工个人,使产权明晰,但又不是职工个人经营,而是归劳动者共同使用,这是名副其实的共有制,解决了产权模糊、责职不清的弊端。当然,这是一件复杂工作。如:以何种标准进行分配?已经退休或离厂的职工能否享有分配权?都要进行研究。
有的采取出售办法,把企业资产折股量化后出售给职工和经营者。有的学者认为,出售比量化赠股好,因为出售后的企业资产属于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所有。这样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在企业内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利益直接,负盈又负亏,对经济发展有更大的激励和监督作用。同时乡镇政府又可得到一笔收入,用于发展其他事业。
出售给经营者或企业职工的股份不是人人平均,可以实行经营者持大股。企业盈亏由经营者承担更大的责职。这样,经营者更有动力来经营企业。职工对这种企业更有信心。(注:参阅:韩俊等人:《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重要方式——谈存量资产折股量化》《经济日报》1997.11.24;1997.12.16。)(注:《经营者该不该持大股》记者孟繁森报道,《经济日报》1998.1.15。)
还应提出,在股份合作制企业里,除了实行按股增值外,对劳动者也应给以受益。劳动者除了取得工资外,还应当从增值的资产中获得劳动股,这样更能体现共有制原则。资本主义企业里对有贡献的职工和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赠股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
以上措施都可以选择、可以研究讨论。也可以进行创新,提出更好的办法来。
应着重指出,股份合作制改造必须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结合起来。由股东选举领导者。股东对企业一切重大活动有最终监督权。实行入股,退股自由。
(2)租赁、出售一部分小乡镇企业。只要有人买,无论是亏损或盈利企业都可以出售转为私营企业,只要职工同意。这是解决中、小企业产权不清的好办法。
(3)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或企业集团。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一些大型乡镇企业可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或企业集团。通过优势扩张和存量资产重组,培育优势产业和名优产品。
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或企业集团怎样克服产权含糊不清的缺陷?可以先进行清产核资(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使资产量化。然后以不同企业资产为基础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或吸收职工、社会法人资产入股,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再依据不同法人资产份额,建立职责明晰的管理机构。这种企业的产权明晰度同股份合作制企业还是有区别的,可以说,产权还是模糊的。但资产已经量化并由各法人承担盈亏。只要加强管理,能人当家,还是可行的。
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
目前,我国城乡工业结构分工很不明确。一些该在农村加工的产品搬到城市来,一些不适宜农村加工的产品却搞到农村去,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农村资源和市场脱节。这是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乏力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1984年农村工业内部的产值结构与全国工业相似系数为0.721,到1987年城乡工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37。乡村工业总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所占比重仅为27.57%,比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还低0.9个百分点,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加工所占比重却较大辐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0.17和3.07个百分点。乡镇企业中重化工业比重过高,但规模小,与规模经济要求相背离。虽然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与城市工业进行无序竞争,仍是没有出路的。乡镇企业产业应尽快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农业产业化服务,才是摆脱困境的正确抉择。也是乡镇企业发展面临新的契机。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可以使农副产品的价值增值,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农副产品方面增加值部分往往数倍于农业总产值,而我国只占农业总产值的20%,这便说明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潜力很大,大有作为。
另外,乡镇企业调整结构还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重点。如,乡镇企业要参与农副产品流通,争当搞活农村流通的龙头。把农村分散的民间流动人员组织起来,形成集中机制;把本地的粮、猪、果、菜等大宗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销售的市场定位明确起来,形成供需机制;把流通环节责、权、利责任制健全起来,形成利益机制。这是帮助农民走向大市场的重大举措,应予以重视。
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还应与发展农村商品化、专业化结合起来。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主动、及时地做好为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系列化服务。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正在向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是个大市场,搞好为农业生产服务是一篇大文章。乡镇企业及时调整方向,做好这篇文章是顺理成章,责无旁贷的。
3.抓好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从总体上说,相当多的乡镇企业管理粗放,技术低下,人才匮乏,产品质量不高,这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又一重大障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这些弱点已经并将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因此,乡镇企业要把提高自身素质,解决上述问题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重点应抓好以下几项。
①抓好质量管理,创产品名牌。市场竞争已由低成本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因此,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要把质量管理形成制度。抓质量是创名牌的基础。乡镇企业应围绕这一点,搞好企业管理。
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整体水平。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人才的竞争。产品质量与科技水平又是紧密相联的。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开发力度,提高生产要素质量,走以内涵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保护和调动人才积极性的环境和机制。要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并留住人才。
③严格财会核算制度,堵绝浪费和非生产性开支。前面提到,一些企业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三非”支出越来越多。一些企业生产无定额,物耗过大,浪费严重,资金设备利用率低等等,这就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发展后劲。只有通过抓好管理,严格会计制度,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才能解决。
④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防止少数人决策而造成的失误。
乡镇企业的立项决策关系到企业前途和命运。以往由于政企不分,企业没有决策权,或者由于内部治理机构不完善,少数领导人说了算而造成失误等等,都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些教训应牢牢汲取,并在体制上建立起科学决策程序,以防过去的失误重演。
⑤要重视企业家作用,改革现有的厂长、经理的任命和报酬制度。要赋予企业家们有充分的经营权,并把竞争淘汰机制建立起来。企业家是重要的生产力。办好一个乡镇企业,没有一个成熟的企业家是不可能的。
总之,乡镇企业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但归纳起来是三大问题:一是深化产权改革:二是调整结构;三是提高素质,加强管理。我认为三大问题都要抓,但根本性或者说发展动力问题是产权。产权改革势在必行。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都不能绕过去。乡镇企业如何跨过产权改革这道“坎”?是一件极待解决的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