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窦炎的诊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染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鸭传染性窦炎又名鸭慢性呼吸道病,临床上以眶下窦炎和眶下窦肿胀为特征。
病源 鸭支原体可能是该病的主要病源。此外,还可以从某些病例的鼻窦中分离到A型流感病毒、大肠杆菌等。后两者引发的疾病并不以窦炎为主,但可加重病情和死亡率。
流行病学 ①易感日龄:各种日龄的鸭均有发生,但临床以1~3周龄雏鸭多见。②传播途径:本病可经呼吸道感染,另一条感染途径可能是经种蛋发生垂直传播。③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条件有关。大部分鸭场发病率很低,甚至无明显的窦炎病例。少数鸭场1~3周龄雏鸭呈较高的发病率,而且持续不断。单纯支原体感染时,很少发生死亡,而并发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时死亡率较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和冬季多发。
临床症状 临床上较明显的症状是一侧或双侧眶下窦肿胀,形成隆起的鼓泡,触摸有波动感。感染初期,鸭流鼻液、甩头或用爪抓挠鼻额部,随着病程的发展,一侧或两侧眶下窦积液、鼓胀。感染鸭生长发育稍慢。
剖检病变 本病明显的病变是眶下窦积有大量浆液性渗出液或脓性干酪性渗出物。其他脏器一般无肉眼可见病变。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如眶下窦的肿胀及剖检变化等可做出诊断,也可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支原体须选用专用培养基,经过适当的培养可形成“煎蛋状”菌落,中心有脐状突起。怀疑有流感病毒或其他病菌时,应选用鸡胚和其他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
防治措施 目前对本病的主要防治手段是加强饲养管理,如合理的饲养密度、良好的通风措施等。对于发生过本病的鸭舍应进行彻底的消毒和空舍一定时间后再进雏饲养。
联系电话:0791-852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