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小伙伴欺负了怎么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伙伴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6岁之间的幼儿,正处于人生中第一个“自我中心期”,孩子们很容易在玩的过程中发生争吵、撕扯……。当你看到孩子从外面哭着回来,并且含着眼泪对你说:“妈妈,今天有人欺负我!”这时,你该怎么办呢?如何对待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呢?
首先,家长自己要保持冷静的态度。
孩子们之间的纠纷,在他们看来是天大的事儿,但在我们大人的眼中,只不过是小事一桩。这时,你一不要激动地去找对方家长,二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找对方家长,无疑是在暗示孩子:“受了委屈可以找妈妈。”“犯了错可以由家长承担。”孩子有了这种观念后,容易产生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失去独立性。埋怨孩子,无非是说些“惹不起还躲不起”之类的气话,它只能加深孩子对小伙伴的不满,却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
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要先设法让他从激动中平静下来,再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他弄清楚究竟是“谁错了”。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要轻易地认为,既然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一定就全是对方的责任。其实,有些纠纷恰恰是最后受了“委屈”的孩子挑起的。例如,孩子任性破坏了别人的游戏,或者爱挑别人的毛病,都有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满,造成对方“反击”,致使自己受“委屈”。如果孩子受到的“欺负”是自己“招”来的,你要先告诉他,小朋友打人是不对的,不能做“打人的孩子”。然后,你再耐心地指出他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告诉他以后应该怎么做。如果主要的责任在对方,这时,你再视事情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
其次,根据冲突性质采取适宜的方法。
在小朋友之间的冲突中,如果孩子受到的欺负并没有达到“皮肉受苦”的程度,只是“大鹏拿走积木不给我”,“亮亮不让我上滑梯”之类,你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和这些小朋友交涉,鼓励他“到大朋那把积木要回来”,去告诉亮亮“滑梯是大家玩的”。这样做,能够培养起孩子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让孩子懂得如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力”。
如果孩子受欺负到了挨打的地步,你就不要再让他去找小朋友交涉了,也不要告诉他“他打你你就打他”——这种做法固然可以避免孩子受欺负,但也有可能使他走向另一个极端——攻击性。因为打架也是孩子们的集体活动之一。正是在这个相互摩擦的过程中,他们有打架,有和好;有生气,有开心;有攻击,有退缩;有强硬,有妥协。逐渐形成自己完整成熟的个性。相反如果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一味地单纯强调进攻性,“他打你,你就打他,让他以后不敢再欺负你”,孩子真的变成“小霸王”时,不仅是孩子的不幸,也更是家长的不幸。正确的做法是:你可以先向孩子问一些“是不是很疼”之类表示安慰的话,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孤立的;然后跟他说,“以后再有人这样欺负你,不要哭鼻子,告诉大人(幼儿园老师),大人会批评他的。”这种做法,可以使孩子意识到受人欺负时有时需要主动还击,但还击不一定非得“以牙还牙”,对于这种“不公道”的行为,应该让主持“公道”的人去管。让孩子接受这些观念,不仅可以提高他的自立能力,对他学会将来如何在一个有规范、有秩序的社会中为人处事,也是很有帮助的。
再次,根据孩子的年龄采取适宜的方法。
3岁左右的孩子之间打架,原因一般很简单, 多数是由于抢夺别人的东西或东西被人夺所致。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明道理,又处于一个“自我中心期”,往往分不清什么东西是别人的,而都把它当成自己的。这时,家长仅仅说一句“住手”或“不准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够的。最适宜的方法是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其它活动引开他的注意力。如可以说:“快过来,妈妈给你讲你最喜欢听的故事。”另外,3 岁的孩子打起架来,往往不知轻重,所以为防止孩子受到这方面的伤害,加强照顾和看管很重要。4、5岁的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越来越多,这一时期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往往是由于在某件事情上意见不一致造成的。如,在孩子进行某种角色游戏时,往往各自按照自己的爱好挑角色,都愿意做“妈妈”,这时容易“我是妈妈”,“我才是妈妈”地争吵起来,再严重一点就会出现推搡、打架的现象。但吵多了,打多了,孩子就会发现小朋友们会不理自己,于是就学会妥协,学会有时要努力抑制自己的感情,从而能够经常与小朋友融洽地玩耍。一般来说,6 岁左右的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已经能够做到不盲目地爱热闹,而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对伙伴有所选择,愿意和一些同伴玩,不愿意和另外的小朋友玩,加上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制力,因此孩子们之间的冲突会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