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判断与政策启示_小康社会论文

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判断及政策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启示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基本评价

为了定量分析新疆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本文根据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思路,结合新疆自身特点,研究和设计了一套符合地域特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3年新疆各项指标进行了测算(结果见表1)。

表1 2003年新疆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测算表

序号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标准值实际值 实现程度% 权重 得分

1人均GDP[*]元/人 25000 791331.65 154.75

2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

% 75 45.2260.29

84.82

3人均预期寿命[*]岁 75 67.4189.88

32.70

4婴儿死亡率[*] % 2

5.3737.24

20.74

5教育娱乐支出比重[*]% 20 12.6963.45

31.90

6电视机普及率[*] 台/百户 100 98.1498.14

21.96

7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50 33.7567.585.4

8高中普及率 %100

30.3 30.3

30.91

9成人识字率[*] % 95 92.2897.14

21.94

10

每万人科技人员数

人400 199.4949.87

31.50

11

农村卫生保健合格县 %100

98

98 32.94

12

每万人口医生数 人 30

24.280.67

21.61

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200006590.332.95

61.98

14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 8000

1710.4421.38

81.71

15

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人 30 15.54 51.8

42.07

16

农村钢筋砖木结构面积[*] 平方米/人 30

4.5215.07

50.75

17

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 克 95

84.493.78

43.75

18

城市每万人拥有铺路面积[*] 平方米

15000011600077.33

32.32

19

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

97.3 97.3

32.92

20

恩格尔系数[*] % 35 45.3777.14

43.09

21

绿洲森林覆盖率[*] % 30

17 56.67

52.83

22

节水灌溉率 % 80 37.3746.71

41.87

总计100 54.47

资料来源:根据2003年自治区统计年鉴及自治区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计算而得

根据22个指标的标准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同时科学赋予各个指标以权重,最后得出新疆2003年的小康实现程度仅为54.47%,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差距还有较大距离。在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之间的差异表现有高有低,极不平衡。其中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实现程度最低,为15.07%;其次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程度为21.38%;高中普及率、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婴儿死亡率的实现程度均低于40%。只有电视机普及率、成人识字率、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等五项指标的实现程度超过了90%。这说明在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目标清楚,才能有望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较低的农业产出水平与较慢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延缓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长期以来,支撑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增加农产品产出这两项努力来实现。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和科技水平较低,加上交通不便,便造成了农业成本偏高和产出增加水平有限,导致难以长期而有效地贡献于农民收入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未能形成较大规模和较长链条,无法提升农产品增值幅度,导致农民不能从农业生产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份额而增长缓慢。如过去棉花主要作为原料出售,没有在区内实现产业化发展,提高其附加值,使棉花产业所能获得的总体收益极其有限。近年来,虽然新疆也发展了一些苹果、葡萄、甜瓜、啤酒花、香梨、杏子、核桃、番茄、枸杞、红花、石榴等价值较高的产品,并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开发,但因规模过小等原因,至今对产业结构影响不大,没有形成有效的农业支撑体系。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较长的运输距离和较多的流通环节,严重影响了商品流通效率,削弱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延缓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特有的地方与民族文化,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劳动力的地域转移

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便成为实现财富创造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方向。如果不能使他们得到充分就业,则增加农民收入也就成为一句空话。然而,目前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特有的地方与民族文化,限制了新疆自身的劳动力流动。尤其在新疆农村劳动力中的“穆斯林”,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与疆外大部分居民有着比较大的差别,无疑增加了境内择业的竞争压力。同时,语言障碍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只能滞留在少数民族区域内,不能走出乡村,走出新疆,实现跨地域的择业与就业,从而导致财富创造的效率低下和能力弱化,阻碍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城市化进程缓慢,结构配比较差,功能发育不全,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

1.城镇体系及布局结构不合理,如北疆地区城镇较多,南疆三地州仅有22个建制镇,而北疆的昌吉州就有25个建制镇。

2.城市经济实力差,城镇经济发展缓慢。新疆绝大多数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对城乡经济的带动力较弱。

3.新疆城镇建设滞后,功能配置不全,重行政职能,轻经济职能,对经济发展支撑不力。

4.城市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新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有所增长,但表现出较强的外在性,即动力来源主要依赖外部投资,城市工业大多是中央企业,地方企业特别是市属企业则更少,弱化了自我发展能力。这些新疆特有的城市化问题,严重阻碍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四)文化教育发展滞后,人才外流问题突出,使小康建设缺乏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疆地处内陆腹心,对外交通较为困难,属于相对封闭的落后地区。虽然中央采取了一定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但由于自治区经济能力较弱,难以有效确保教育发展和人才培育方面的巨大支出,各级各类学校经费缺口很大,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人才培养困难突出。此外,通过各种形式逐步成长起来的地方高级人才,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近年来却大量流失。这种人力资本的外流,更加剧了地方建设的人才短缺,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形成极其不利。

(五)恶劣的生态环境和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严重降低了农业发展的持续能力

受到自然力和人力的影响,新疆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存在日益恶化趋势。如果不能有效逆转,必然导致农业发展失去依托而后劲不足。尤其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水土资源环境恶化的状况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主河道已缩短300公里,尉犁县以下已永久性断流,导致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多处合拢。此外,西北最大的淡水湖泊艾比湖水面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1200平方公里萎缩成现在的500余平方公里。由于水资源缺乏和地下水位下降,一些地区已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农田弃耕、大片荒漠植被死亡和绿洲退缩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农业发展的持续性。

三、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启示与对策设计

(一)从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域结构看,树立以南疆三地州为建设重点的基本思路

从新疆内部看,南疆人口占到全疆的一半以上,且以少数民族为主,占南疆总人口的87%,尤其在和田地区,少数民族高达97%。在发展层面上,南北疆之间的水平差异十分明显,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而且贫困程度深。如在农村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比例高达90%以上,且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区。从目前来看,北疆地区农民生活基本进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阶段,而南疆地区农民消费水平则仍然处于以简单生产来维持基本生存,处于贫困向温饱过渡型阶段。此外,就南疆整体生活水平看,大体落后新疆平均水平2年,滞后北疆地区5年(见图1)。由此可见,要实现自治区内部的全面小康,必须缩小地域之间的不均衡性,树立主攻南疆的观点,即将未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南疆地区,以促使南北疆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

附图

图1 2003年南、北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情况

(二)从小康社会实现的程度看,明确以农村为建设重点,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2004年,新疆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67%,且少数民族人口占农村人口的绝对比例。对于这样一个特定地域中的特定群体,如果不能通过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增加来推动他们的小康建设,新疆就不可能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因为近年来城乡之间差距的过度扩大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民族团结等各方面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直接威胁到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区的稳定和全国的稳定,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与稳定新疆局势和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这是由新疆的内在特点所决定了(多民族聚居区、地处西北边陲)。因此,从自治区内部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不可忽视农村与农民的存在,相反,应重新定位,从政治高度处理好新疆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进步,逐渐缩小城乡差异,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从小康社会实现的动力看,要着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以经济发展为基本指针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决定了物质文明与经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如果没有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则小康社会显然会成为一个“乌托邦”而失去根基。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驱动力。从新疆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推进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9.4∶42.4∶38.2,而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4.8∶13.7∶31.5。由此可以看出,二、三产业对新疆国民经济贡献占有较大优势,但绝大多数劳动力却分布在产值较低的第一产业。因此,未来解决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将成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措施就是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带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满足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需要,同时,坚持以城市化的发展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二化合一”以及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产业互动”,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四)从小康全面实现的基础看,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切实提高人口文化素质

任何事物的发展的都离不开人的推动,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作用。建设新疆的全面小康社会,同样如此。但是,与全国相比,新疆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必须着力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从着力点来看,未来的教育应该侧重于农村与少数民族人口。因为目前新疆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3,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59.4%。所以,应该从现实出发,针对农村和少数民族人口的现有文化素质状况,灵活多样地发展各类形式教育,形成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骨干。以高等教育为目标的教育发展体系,加大推进人口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以有一个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

(五)从小康社会实现的载体看,实现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是基本着力点

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资源与环境的支撑。良好的资源条件与优越的环境基础,将是一个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能源齐全、储量大,但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稳定性、累加性以及遭受破坏以后的不可逆转性决定了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较差。在迅速扩张的人口规模下,不仅对新疆有限的资源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而且对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也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应根据新疆自身的特点,坚持以水土治理为中心,以造林种草为先导,以重大工程为依托,将发展人工生态与保护自然生态紧密结合,通过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以实现环境的不断逆转和良化,最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资源与环境基础。

标签:;  ;  ;  ;  ;  ;  ;  ;  

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判断与政策启示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