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对策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对策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2)05-0071-06
印度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高等教育大国。据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1997年公布的统计资料,印度拥有各种高等教育机构8722个,其中大学217所,各类学院8505所。1995至1996学年,高等院校的在校生达640万人,仅次于美国(1426万)而居世界第二位。(注:王留栓编著.亚非拉十国高等教育[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65.)90年代中期,印度在校大学生的年均增长率为5%。这种增长速度即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因此,一些学者把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称作“过度的扩充”、“无情的扩充”、“催化性的扩充”。(注:赵中健著.战后印度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43.)美国比较教育学家阿尔特巴赫在研究印度高等教育时这样指出:“印度独立后的高等教育的特征是增长速度。”(注:巴巴拉.伯恩等编著,上海师大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九国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298.)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印度造就了一支数量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1983年印度科技人员数达250多万,仅次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科技人员最多的国家。1996至1997年度则达310万。印度科技人员的质量也较高。印度的计算机制造、软件设计、数学推导与应用、导弹设计开发等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在短短几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8至1999年度,印度信息产业的总产值达60多亿美元;1999至2000年度,印度计算机软件出口额为39亿美元,创下了比上年度增长47%的记录。(注:张小兰,杨文武.启动印度新经济的信息技术产业[J].南亚研究季刊,2000,(4).)目前,印度已一跃成为世界上软件业增长最快的国家。印度高等教育正是通过科学研究和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为印度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印度高等教育在迅速扩充的过程中又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印度高等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状况。首先,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同时,印度也是一个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国家,文盲现象相当严重,而据1985年印度政府公布的资料,在1951至1981年的三十年间,小学教育入学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5%,而同期高等学校入学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则高达9.7%。(注:曾向东编著.印度现代高等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301.)印度过分重视高等教育而轻视初等教育的结果,使印度6至14岁儿童只有25%完成初等教育。初等教育落后势必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英国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十分明确地指出,“战后印度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离开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坚实基础去大量发展‘高等教育’,这是一种‘蘑菇云’的状况”。(注:(英)埃德蒙·金著,王承绪等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88.)其次,高等专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教育的比例不协调。独立后,印度在实现工业化和重视农业发展的政策指导下,集中发展工程技术教育,成立了5所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榜样的印度理工学院;并且开始注重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创办了23所农业大学。尽管如此,同一时期印度高等普通教育的发展速度更快。这点从学生修业的情况可以略见一斑。从1950至1980年,修习高等专业教育(工程技术、医学、农学、兽医)的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而修习普通教育的比例在上升。(注:赵中健著.战后印度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45.)一般说来,学生倾向于选学收入多、地位高的专业,如印度尽管有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在高校中学习与农业相关专业的人数极少,在500多万学生中,只有4万多人学习农、林、畜牧等专业。而进入人文学科、宗教和神学领域学习的学生竟超过246万,仅律师专业就有16万名学生。(注: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91.)
2.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印度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与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充有关。印度学者塞蒂认为,“教育标准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独立以来学生人数大幅度的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却没有增加有能力的教师和提供必要的物质设备。”(注:J.D.Sethi,The Crisis and Collaps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New Delhi:Vikas Publishing House Pvt.Lta,1963,P.61)美国学者鲁道夫则明确指出:印度高等教育“自独立以来,大扩充的一个主要结果是标准的下降”。(注:S.H.Rudolph & L.I.Rudolph (Eds.),Education and Politics in lndia,Massachucetts: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P.35.)她在对印度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份研究中发现,在14种学位课程考试中,除文硕士、理学士、工程类理学士和医学学士外,其余10种学位课程和考试及格率都有所下降。在大学本科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不能按时毕业,研究生考试也通常有20%左右的人不及格。(注:曾向东编著.印度现代高等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307.)
3.高级专门人才的失业。在印度,人们普遍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并获得学位,因为这是谋求一份好工作和获得较丰厚的经济收入的“资本”,这就使得不少人去努力获取学位,同时也促使政府在数量上对高等教育进行扩充,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恶性循环,造成受教育者大量失业。据统计,印度各科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的失业总数在1977至1978年度将近70万人,占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总数的10.2%,1982至1983年度上升为140多万人,占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总数的15%。同时,受教育者中科技人才的失业问题也很严重。1985年印度科技人员失业数高达37万。这表明,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已远远超过印度劳动力市场的容纳能力,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印度学者奈克曾坦率地指出,印度教育发展的“不幸事实是,扩充是如此巨大,以致现在中学和大学毕业生的供应远远超过了人力需求和就业机会。受过教育的失业者与年俱增”。(注:J.P.Naik,Educational Planning in India,In Educational Planning in the Asian Region Bangkok:Bulletin of the Unesco Regional Office for Education in Asia,1975,P.9.)如果从失业者所修的学科来看,文理科毕业生的失业比重一般要占失业者总数的70%,其中文科则要超过40%。相比之下,修习专业学科以及教育法律等学科的失业比例要低得多。如在1984至1985年度,文科生的失业率高达46.78%,理科为20.17%,教育为9.41%,商科为18.20%,工程为1.47%,医学和农业分别为0.97%和1.73%。(注:陆兴发,黄志诚编著.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M].上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16.)
4.科技人才外流严重。在印度,大学生们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不相适应,加之政府无力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来留住高级人才,这样迫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优秀毕业生出国留学或到国外工作。1971年,印度科学和工业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印度在国外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医生的总人数是3万人,其中工程师1.5万人,科学家6000人,医生9000人;在这3万人中,拥有博士学位的5000人,获得过各自专业的研究生证书者1.2万人。(注:Narcy Parkinson,Educational Aid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ion of the Past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The Macmillan Press Ltd,London,1976,P.239.)进入80年代,印度的人才外流有增无减。到80年代末,科技人才外流已达30余万人。2000年科技人才外流达54万。目前,在美国硅谷的工作人员中,几乎38%的人来自印度,而他们中间有不少是最成功的新企业领导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娜·萨克斯尼安教授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发现,印度人领导着美国硅谷的2000个企业中的40%,其中1/2的人来自印度理工学院。1998年美国的大学和企业与5所印度理工学院80%的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合同,其中又有近80%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前往美国硅谷。美国信息系统公司总裁南丹·尼勒卡尼指出,“从1995年至1998年,位于美国硅谷高科技企业中的385个企业(占总数的9%)是印度人建立起来的。”(注:栗力.印度防止人才外流的措施[J].南亚研究季刊,2000,(4).)正因如此,美国比较教育学家阿诺夫把印度视为“一个向西方输送高级人才的净出口国”。(注:Robert F.Arnove,A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and Indian Education Systems,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No.3,1984,P.399.)
5.高等教育经费紧缺。长期以来,印度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经费主要依赖中央和邦政府的拨款,即使在私立学院中也是受政府资助者居多。到80年代,政府负担额达80%以上。印度高等教育基本上由国家包办这一特征使得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单一,经费紧缺在所难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0年出版的《统计年鉴》显示,80年代末期,很多发达国家高校生均经费为数千美元,而印度为生均310美元;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在20%以上,印度为17%;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至3%,印度仅为0.6%。(注:安双宏著.印度高等教育:问题与动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3.)进入90年代以后,印度计划内高等教育经费预算的比例急剧下降,进一步加重了高等教育的财政危机。90年代初,印度大学联合会对各大学的财政状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80年代后半期,只有几所邦大学没有财政赤字,绝大多数大学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财政赤字,有的大学甚至连年出现财政赤字。2000至2001年度,印度政府又强行将给高等教育的拨款减少10%,使印度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的状况雪上加霜。(注:J.B.G.Tilak,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India,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No.1,1999,P.62.)此外,印度政府在严格控制学校收费标准的同时,在税收方面未对用于教育事业的捐赠实行优惠政策,致使印度高等教育经费中的社会捐赠也极为有限。
二、印度高等教育改革的对策
针对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策略。
1.大力发展自治学院。在印度,学院和大学之间的界限十分明确。学院本身无权授予学位,它们必须附属于某一所大学并根据大学的课程标准来设计和开设课程,学生必须参加大学举办或组织的各种考试,毕业者获大学颁发的文凭或学位。附属制的高等教育结构对印度高等教育的数量扩充无疑起了促进作用,但其主要弊端是难以保证教育的质量。印度高等教育部门认为,大学自治像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一样,是一个民主社会发展健康的公众生活所必需的。(注:马加力著.当今印度教育概览[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135.)因此,早在1966年印度教育委员会就正式提出“大学中凡已表明自己有能力显著提高质量的杰出学院(或一些非常优秀的学院),就应考虑授予它们自治的地位。这将包括制定入学章程,规定学习课程,举行考试等权力,而且大学的作用只是进行一般的监督和实际授予学位。”(注:Ministry of Education,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Report of the Education Commission,1964-1966,New Delhi,1966,P.517-518.)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更是把成立自治学院看作是彻底改革现行高等教育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明确提出“要帮助大量发展自治学院,直到这种附属制被一种更为自由、更有创造力的大学与学院的联合所取代”。(注:瞿葆奎主编,赵中健等选编.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45.)至1988年止,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已向约500所学院授予了自治的地位。印度大力发展自治学院,为这些学院充分发挥积极性,进行开拓性的工作以及产生优秀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为印度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创造了新的模式。
2.成立质量鉴定委员会。印度政府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鉴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下降以及缺乏专门的质量评价机构,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提出要正式成立一个鉴定委员会以进行强制的定期评价。为此,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于1987年宣布成立“质量鉴定与评估委员会”,专门负责检查和鉴定高等教育的质量。该委员会将自己制定评估标准和方法并对高等院校及其课程计划进行分析和评价。1987年经议会通过的《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法》则要求成立一个负责高等专业技术类院校质量的“全国质量鉴定委员会”,以便根据制定的规则和标准定期对专业技术院校及相关的教育计划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而印度政府也根据上述文件要求于90年代成立了“私立高等学校认可委员会”,以加强对私立学院的审查和认可工作。1994年大学拨款委员会又倡导建立了国家认证委员会,对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进行评定,帮助大学实现其目标,鼓励自评,改进教学和科研并进行其它改革。
3.实行“学位与职位分离”。学位与职位分离最初是由联邦公共事业委员会主席基德瓦伊博士在1974年时提出的。他认为,在公职问题上,应该使学位与职位分离,这样可以把多年谋取一纸文凭的时间更有效地用在专业培训和获得在职经验上。该建议提出后受到印度政府和有关机构的高度重视。1978年,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在《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框架》中,提出在政府的大量公职上实行学位与职位分离。1979年,人民党政府在《教育政策草案》中建议,为了减轻对高等教育的压力,在一些实际上不需要高等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工作中,要使学位与职位分离即由中学毕业生来从事这些工作。到1985年,印度教育部在《教育的挑战——政策透视》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实行学位与职位分离,作为减轻高等教育承受升学压力和减少各科大学生失业的一项措施。(注:赵中健著.战后印度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70.)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正式把学位与职位分离作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规定要“在一些经过选择的领域中实行学位与职位分离”,但这一原则“不能应用于象工程学、医学、法学和教师等职业的专业性课程。”(注:瞿葆奎主编,赵中健等选编.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46.)1992年修订的《国家教育政策》重申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这一方向。实行学位与职位分离,不仅有助于减轻对大学的压力,从而缓和高等教育的扩充;而且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缓高级专门人才的失业问题。
4.采取措施,遏制人才外流。印度每年培养约7.5万名信息技术人员,而它正是凭借技术人员多、英语水平较高等优势受到各国投资者的青睐。因此,世界上一些主要信息技术企业如微软、IBM、摩托罗拉、菲利浦等都看好了印度的人才资源,相继在印度设立了研究和开发基地。微软公司在印度海得拉巴德建立的研究和开发基地,是仅次于该公司设在以色列的第二大基地。另有80家总部设在英国的公司已经与印度结成软件“战略联盟”。目前印度的许多城市都在竞相吸引外企投资,政府也通过创立风险基金、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等手段帮助企业发展,为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外企在印度的投资,不仅为印度的高文凭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与此同时,印度政府还通过建立科技园区吸引人才回国。1986年印度颁布计算机软件政策后,1987年电子部发起了“软件技术园区”计划,1991年被称为“印度的硅谷”的班加罗尔建成了第一个软件技术园区。随后在浦那、海得拉巴德等地的8个软件技术园区也先后建成。印度科技园区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是遏制人才外流和吸引外流人才回国的重要措施。
5.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高等教育经费紧缺是印度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近年来印度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随着1991年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印度高等教育的私有化趋势已不可避免。为此,专家们建议:(1)提高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达到培养成本的完全回收或部分回收。目前印度有不少知名学者认为应该建立一种区别对待的学杂费结构,以便让家境富裕的学生以学杂费的形式承担更多的高等教育费用。这种收费机制可以使公费补助高等教育的负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2)在提高学费标准的同时,采用有效的奖学金制度。目前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已实施七项奖学金,即优秀成绩奖学金、优秀成绩与贫困生奖学金、政府奖学金、捐赠者奖学金、外国奖学金、大学拨款委员会设立的博士奖学金和博士后奖学金。(3)实行学生贷款制度。早在1963年,为了在提高大学入学率的同时而不增加政府的经济负担,印度政府便开始实行一项免息的国家贷学金计划。实行贷款制度实际上就是将高等教育融资渠道从政府逐渐转向学生和家长。(4)扩大和增加高等教育经费的社会来源。90年代初,印度政府决定各高校自己筹集到的钱不再从政府拨款中扣除。另外在税收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使大学和科研机构获得的捐助完全免税。在这些动力影响之下,印度各高校开始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捐助。(5)放松对私立学院的控制,尤其是放松对它们在收费方面的限制,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自我资助学校。印度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还广泛争取和吸收国际机构与国外各种组织的援助,如通过接受发展贷款或追加补助金额来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采用低息贷款对现有高等教育设施提供信贷或补贴等。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根据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规划,今后几年里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还将加快,2010年以前将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种持续扩招引起社会和教育界不少人士对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担忧。因此,如何在扩大规模的条件下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使高等教育健康地向前发展,是我国政府、高等院校和社会都不应忽视的问题。中国与印度的国情基本相同,均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中,印度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无疑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1.高等教育的规模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教育应该适度超前,但不能超越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需要。印度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给社会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后果,如教育质量下降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专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大量毕业生失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超过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大量高级专门人才外流。吸取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大扩充的经验教训,运用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应坚持“适度大发展”的原则。它不仅包含了高等教育要同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一致,而且还包含了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协调。
2.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标准。印度高等教育的“开放招生”及其迅速扩充导致了其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这一点已引起印度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建立了专门负责检查和鉴定高等教育质量的“质量鉴定委员会”。目前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势必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为此,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应制定教学质量的最低标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在中观层面上,各地区应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细则,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在微观层面上,高等院校要重视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完善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此外,教育质量评估体制应逐步以政府为主体转向以社会为主体,让社会参与监督和评估教学质量,这样有助于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有助于质量评估的公正和科学性。
3.大胆运用创新的筹资手段,形成多渠道融资的格局。印度高等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不仅制约了其规模的继续扩展,而且影响其教育质量的提高。印度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来筹措教育经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的状况。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经费不足同样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改革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不断拓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为此,除了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增加个人家庭成本分担的比重,鼓励企业创办和管理高校外,要大胆运用创新的筹资手段。首先,改进政府对高校基本建设的投入,采用“拨款和贷款相结合”,吸引银行资本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其次,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学生宿舍建设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第三,试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教育融资,使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投向教育产业。第四,大力扶持和规范高校技术创新的企业化行为。
4.积极营造健康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印度政府为减轻高等教育的升学压力和减缓高级专门人才的失业问题,实行学位与职位分离原则;同时为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遏制人才外流,印度政府又积极营造投资环境吸引外企投资,并通过兴建科技园区吸引人才回国。我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应处理好扩招和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健康的就业环境。在制度上,应创造条件允许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中途就业,允许各类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继续选学其他专业或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在政策上,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采取小额贴息贷款,设立风险基金参与投入等激励机制,同时要鼓励毕业生走向西部地区、一些艰苦行业和基层国有中小型企业。
此外,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中,还必须在管理体制、层次结构、专业设置、学习评价、学位模式、招生等方面进行改革,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