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
〔摘要〕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在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选修课程描绘出新的课程蓝图,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选修课程的活动模式设计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他们有个性的完善发展,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
〔关键词〕语文素养可持续发展学习空间个性完善在新课程的鲜亮旗帜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恰似一缕清风,给高中语文教学殿堂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清新的变化呈现在三个维度上:首先,更新教育理念,重构课程文化;其次,更新教材内容,建构教材体系;再次,转变教学方法,重构方法体系。这些维度上的转换和重构,有效实现了与新课程的无缝对接,给教师和学生搭建了宽阔的舞台,让我们在台上经历、感受、领悟,然后成长、收获,新课程的旗帜猎猎作响。
这个学期我开设了《< 诗经> 选读》这门选修课程,在初始化进程中,有不速而至的困惑,也有不期而遇的惊喜。教师和学生借助互动彼此磨合,消减了疑惑和困窘,同时珍藏着感动和欣喜。我们在初体验的教学相长中走近了繁花似锦的《诗经》,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选修课的设计,在学生兴趣的调动和保持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借助富有创造性地设计、取舍、穿插、安排,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品质,使他们嗅到选修课的芬芳。
比如《< 诗经> 选读》的设计,首先要明确它是文字,要指导学生掌握古汉语的有关知识和背景,然后才能与诗歌对话,从中获得至美的享受。其次要明确它是文学,要引领学生研读诗歌,体验深沉微妙的思想感情,解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欣赏丰富多彩的抒情手法。最后要明确它是文化,要激励学生借助对有张力的“字”的推敲和品味,拓展文化视野,立足于当下语境,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深入体味诗歌精髓。如果学生能渐次达到对文字、文学、文化的深层理解,就能汲取深邃的人生智慧,获得精神的圆满成长。
选修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富有挑战性的,我在众多版本的《诗经》注本中挑选了一本难易适中的,搜集到一些专业人士对《诗经》的个性化解读,在深入研读过程中捡拾起对《诗经》的面部勾勒,继而梳理自己对《诗经》的特别感悟,精心选取别致的视角切入。
开设《< 诗经> 选读》时,我先制订总体框架,框架由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环节构成。每个框架再设置具体目标:“文本研读”重在强化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和文言现象的积累与整理,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问题探究”重在探索诗歌人物形象的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更多地关注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魅力;“活动体验”重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多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化对诗歌的多角度解读。教师可设计多个选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也可导引学生自行选题,从而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些环节不是彼此割裂,孤立存在的,而是主线鲜明,互相渗透的。
以《国风·邶风》一节为例,我从每个章节里精选一首诗歌,以研读环节所推荐的鉴赏角度鉴赏导读,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学生参考借鉴。“文本研读”环节重点赏读《燕燕》一诗,提供的欣赏建议有“诵读诗歌、疏通大意、理解情感、分析手法、感悟精髓、链接背景、比较赏读”等,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和鉴赏方法,并提供“相关链接”来呈现背景资料,推荐多方位的鉴赏角度,试图通过环环相扣的多重角度体味诗歌的深层意味;每个章节又设计了“自主赏析”环节,“问题探究”环节设计一个主问题———品味《击鼓》中名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的主问题提纲挈领地引领学生拓宽视野,借助对经典名句的个性化解读,学生走近那段鲜活的历史,靠近那些丰腴的人物;“活动体验”环节设计一项活动———请学生从《北风》、《终风》中任选一首续写两章,要求续诗与原诗意境和谐并带有续作者的个性特征。学生在活动中深化了环节一对诗歌情感的研读,也重构了环节二对主体问题的探究,又以读者和作者双重身份完成了再阅读和再创作,在有个性风采的体验中升华了前两环节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选修课在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上呈现出选择性与个性化的特征。理想的选修课最大的亮点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从单调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向接受与体验、探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化;从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化;从只会“动脑”去思考接受向还会“动眼”去观察发现、“动口”去质疑辩论、“动手”去探查实践、“动心”去感知体验转化。
学习方式的改变牵引着选修课型的转变:形式走向开放,活动走向多样,个性走向鲜明。语文选修课程的授课类型丰富,有讲授课、欣赏课、交流课、活动课、展示课等等。
教师的授课须遵循因“材”施教、方法多变的原则,或者关注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或者注重欣赏能力的培养;或者侧重探究、创新能力的发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进行式的《< 诗经> 选读》的开设过程是不断裁剪而渐渐丰满的。讲解式的学习模式跟选修课程格格不入,无论是无线链接《诗经》的人文环境,还是精雕细刻《诗经》的清晰表情,或是和盘托出《诗经》的生动意韵,都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激情,也无法适时激发学生的个性感悟。因此学习方式及学习过程的自然转型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
在传统形态的两个课时擦肩而过之后,我及时调整了开设模式,设计出五彩缤纷的活动模式。活动模式一:请从《桃夭》、《芣苢》中选一首译成现代诗。在活动模式一中,学生既了解了诗歌的感情内涵,也体味到《诗经》的语言风格。
活动模式二随即亮相:请从《小星》、《江有汜》中选一首写一段不少于100 字的感悟。借助活动模式二,学生在心领神会诗歌的共性感情后,又别出心裁地表达出自己的个性感悟。
活动模式三的设计纯属巧合。恰逢年级举办“歌唱祖国,吟诵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走读班里有学生原创了也以《锦瑟》为题的诗歌。由于学生正沉浸在诗歌朗诵的余温中,也因为学生作品从《蒹葭》横渡《子衿》,我就急中生智,以学生的原创诗歌为原点,请学生尝试制作意境和谐的视频文件。
此次活动耗时两周,周期较长,可学生的创作激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在制作过程中又亲密无间地锻炼了合作能力。这是活动的第一次高潮,对开设者和选秀者都具有温暖的鼓动意义。这种活动模式在后期的调查问卷和课程感悟中得到多重认可。
门类繁多的选修课程是千姿百态的繁花,教师可借助综合性、实践性强的活动清泉,灌溉学生的语文素养厚土,让各态百花飘溢出馨香。开发学生中的选修课程资源是让繁花娇艳绽放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调查活动掌握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选题意向、关注热点及所抱期望,这些正是选修课程的隐性资源。借助调查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课程的建设者。这是选修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选修课程保持勃发生命力的关键。
在把选修课程活动模式推上一个崭新起点后,我愈发信心满满地投入到活动模式的精心设计中去,尝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开阔更深入的空间。活动模式四:在选修课程过半后设计了一份《< 诗经> 选读》调查问卷。学生认真填写后对自己的选修收获作出梳理,也对后半程的选修课程提出符合学情的期待。这项活动既调整了我对课程的预设路径,也生成了路径两旁的似锦繁花,让作为课程前期建设者的我喜出望外。
由活动模式四衍生出后续活动模式五:对学生在问卷中填写的选读《诗经》感悟作交流评价,达成“我的评定”———描述更唯美或拨动“我”心弦的三组排比句。如此精致的“我读《诗经》”,使学生对课程的飘渺设想稳妥着陆,让他们对课程的骨感揣想日渐丰腴。学生在欣赏同学作品时得到借鉴,同时发展了自己的判断评价能力。
选修课堂的活动模式在学生的开阔视野和跳脱思维中从容伸展。活动模式五:学生欣赏《击鼓》并即兴交流独特感受,学生选择个性化的欣赏视角,演绎出诗歌的画面感和音乐性,并发展了口头表达能力。活动模式六之前已例说,不再赘述。通过即时续写,学生深入体味原诗意境,并锻炼了锤炼语言的能力。
活动模式四的调查问卷成为一个能量充足的原点,不断辐射出其它生机盎然的活动模式,由此有了活动模式七:请学生设计一个《诗经》活动方案。这项活动中,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展示出特别的创意,并把创意丰腴成完满的程序设计,达到活动的第二次高潮。活动模式七实现了对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极大开发,也让学生成了选修课堂的重磅主角。
课标提出:“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选修课程的评价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可学生发展个性的选择,鼓励学生的创新求异性见解,有利于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而评价原则应彰显差异性和多样性,注重形成性的过程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过程评价聚焦于学生的活动状态,顺理成章地把评价关注点挪移到以下发射点: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调节与控制学习情绪;思维状态———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富有挑战性与独创性;交往状态———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元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性的合作氛围。这样的过程评价能激发学生深层的个性化理解、体验和运用,给他们腾出宽阔的探索空间。
在活动模式七的活动方案被完美设计后,学生把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诗经》的研读中去,《诗经》的眉目也脉脉含情起来。选修课程的考核活动设计也就此出炉:请学生从《国风》中挑选颇具意趣、韵味悠长的一首,改编成三幕话剧剧本。要求如下:对原作作饶有意味的解读;设计出颇具表现力的戏剧冲突;辅以应景的背景音乐和道具等;打印稿6 份展示交流评价。学生兴致浓郁地选择,意兴勃发地研读,神驰万里地改编,情意无限地装帧。曲终的活动模式既有团队合作的齐心协力,又有独具一格的个性风采。我一次次地被学生昂扬的热忱感动,也一回回地被学生奇妙的想象力折服。
在五彩缤纷的活动模式的设计和实践中,学生领略到当年淑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温婉;感受到城下少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思恋;体会着无名小卒“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的辛劳;想象着暴政压迫下百姓“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的愤怒;怀想着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丽……在师生共同搭建的活动舞台上,在教师点到即止的引导下,学生借助泛着淡淡墨香的文字,穿过时光的重重雾霭,抚摸着那虽已远去却依旧鲜活的旧时光,重拾那一段段引人遐想的动人故事。
在《< 诗经> 选读》的十里长廊间徜徉,一行一吟皆画意,学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也深情地爱上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诗韵。选修课程生机勃发地潺潺流动着,它平稳地淌过平滑的青石板,可能会碰上有棱角的碎石块,可是两岸有蓊蓊郁郁的参天绿树,也有让人心旷神怡的幽香野花。船行间我们一起奋力划桨,从容观赏,悉心体味,也许下游处我们能遭遇美妙难言的风景,捡拾回味深长的体验。
参考文献1 易武等.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困惑与反思2 曹勇军.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3 翟胜民.选修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及需要防止的几种倾向4 魏本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作者单位:浙江杭州第十四中学
论文作者:朱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学生论文; 诗经论文; 课程论文; 模式论文; 诗歌论文; 评价论文; 选修课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