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症左心衰竭的疗效分析论文_谢波

(南部县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300)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症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症左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结合机械通气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0.00%,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症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便于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机械通气;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左心衰竭;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129-02

作为心内科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症左心衰竭具有较高的临床病死率及致残率,其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群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1]。作为典型的重症疾病,患者病情严重时将引起低氧血症,随着患者原本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其心肌梗死的面积将不断的增大,随着患者心机缺血症状的逐渐恶化,其死亡的风险将不断的加大。临床治疗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其治疗效果不够明显,存在起效较慢的特征,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保证患者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2]。本研究采用机械通气的治疗方式,对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症左心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症左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为44~72岁,平均为(52.11±3.12)岁。患者发病时间为2~11h,平均为(5.33±1.86)h。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年龄为42~70岁,平均为(52.60±3.25)岁,发病时间为3~12h,平均为(5.71±1.80)h。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本研究采用《内科学》中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症左心衰竭的诊断标准为患者的纳入标准。存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面部创伤、肺炎、手术及其他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不在本研究之列。

1.3 治疗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患者的吸氧、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具体如下: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罩,将模式设置为S/T,一般将吸入氧气浓度设置为60%~80%,初始吸气压力为10cm H2O,呼气压力为4cm H2O。操作期间医护人员密切的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依据患者的呼吸检测值及动脉气血值不断的调整呼吸机的设置。在SaO2>92%,患者呼吸频率<25次/min时,应降低通气的压力及吸氧的浓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本研究中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血压、呼吸、心率等各项神秘体征及动脉气血数值均达到正常的水平。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其血压、呼吸、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及动脉气血均显著改善。无效:患者的基本临床症状,血压、心率、呼吸等各项生命指征及动脉气血均为发生一定的变化,部分患者病情出现一定的恶化。本研究中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所有统计数据的处理,所有计数资料均以(%)表示,所有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0.00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左心衰竭属于临床中的常见疾病,患病后患者心功能恶化,出现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机械通气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该治疗方式利用机械装置代替、改变或控制患者的自主呼吸运动,实现通气的目的[3]。其主要的特点为利用呼吸机的作用,改善患者体内的通气与氧合,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患者体内二氧化碳积蓄造成的缺氧情况发生。机械通气技术是临床中抢救危急症患者的主要方式。机械通气可显著的促进患者肺泡内压的增加,避免患者肺水肿液体发生外渗,其还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胸腔内压,减少患者左心室的负荷[4]。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0.00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机械通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症左心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的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其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家红.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4):85-86.

[2]杜文伟.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2):27-28.

[3]刘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4):147.

[4]武良明,晏国锋,王光彦.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A5):16-17.

论文作者:谢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症左心衰竭的疗效分析论文_谢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