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辍学学生学校生活方式研究_父母关系论文

澳门曾辍学学生学校生活型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型态论文,学校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8)03-0128-05

一、前言

在新世纪的转折时期,随着金融风暴冲击及经济的转型,澳门地区的失业问题愈显严重。那些中途辍学者,由于学历低和工作经验少,大部分雇主对他们没有信心,最终导致失业,这就促使了“双失”问题(失学并失业)的产生。“双失”首先从失学开始,严格地说应是辍学。国内外都有研究指出,辍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非但只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青少年问题的重要根源,对经济和社会治安都有深远的消极影响[1-2]。

澳门政府也注意到“双失”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于是从2001年起开办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对辍学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心理训导。那么,澳门这些中途辍学现在又返回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基本情况如何,学校生活型态有什么特点呢?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能为这些在训的曾辍学学生的再教育、再培训提供重要的心理学依据,同时还能为政府教育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基础,并为学校和社会预防或减少辍学现象提供参考。

二、方法

(一)对象与步骤。对澳门理工学院职业培训中心18-25岁的曾辍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82份,其中男146份,女136份;同时派发问卷给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同年龄段的非辍学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39份,作为结果分析的参照。

(二)工具。所使用的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资料调查表,用于了解受测者的性别、年龄、辍学频率和最后一次辍学发生的年级、辍学原因、父母的婚姻状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第二部分,学校生活型态量表,包括课业适应、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5个部分。其中课业适应量表用于调查受测者在课堂学习和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同伴关系量表用于调查受测者与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同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量表用于调查受测者与科任老师的沟通情况,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量表用于调查受测者学习的内在动力及对学习的态度。这些量表信度和效度都在0.8以上[3-5]。

(三)数据处理。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曾辍学学生基本情况

1.辍学频率、在校时情况。在辍学频率方面,有过不止一次辍学的有39人,占总人数的13.8%,其余的都只辍学一次,可见辍学后重返校园的人极少;承认辍学前触犯过校规的有74人,占26.2%,认为自己没有违犯校规的有205人,占72.7%。

2.最后一次辍学所在年级。在这282名有过辍学经验的职培生中,最后一次辍学发生在中一的有28人,占总数的9.9%,中二44人,占15.6%,中三95人,占33.7%,中四72人,占25.5%,中五29人,占10.3%,中六9人,占3.2%(这里的中一至中六,分别相应于大陆的初一至高三)。可见辍学的高发年级是中三和中四。

3.辍学后对复学的向往。辍学后,有84.40%的曾辍学学生表示希望重回学校读书,表示不想的有14.18%。

4.辍学原因。辍学原因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看出,辍学原因以个人原因最为突出,有74人,占了总数的26.24%。其次是个人和学校原因,有59人,占20.92%。最少的是家庭原因、学校和家庭原因,分别占5.0%和2.84%。其中个人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问题上:(1)“个人问题困扰,令自己没有心情读书”,占26.54%;(2)“自己很想读书,但跟不上,只好放弃”,占25%;(3)“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不如早点退学”,占22.31%。可见辍学生辍学最主要是由两类问题引起:一是无法妥善处理个人自身问题;二是在学校生活上存在问题与困扰。

5.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曾辍学生有77.3%来自父母婚姻完满家庭,22.7%来自父母婚姻破裂家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Social-Economic Status)计算方法参照Hollingshed的双因素社会地位指数方法,将父母教育程度乘以4,职业指数乘以7;选择父母两人最高者为家庭社经指数,单亲家庭以单亲的社经地位为准,父母双亡者不计[4]。统计结果表明,低社经地位(SES<30)占绝大多数,有243人,占86.2%,中高社经地位(SES30)的只有79人,占总数的13.8%。

(二)学校生活型态状况分析

1.曾辍学学生的总体情况。曾辍学学生在学校生活型态量表上得分的情况,见表2。

2.曾辍生与非辍生之间的比较。对曾辍生和非辍生在学校生活的5个方面进行差异检验,得到表3。由表3可知,曾辍生在课业适应、同伴关系、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上的均值都显著低于非辍生,其课业适应较差,与同伴关系较疏远,学习动机较弱,学习热情较低;在师生关系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3.曾辍生不同性别间的比较。在曾辍学学生内部,对男、女之间在学校生活型态各方面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曾辍学女生在课业适应和学习热情上得分的均值显著高于男生,她们更适应学校的课业负担,学习热情更高。但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上两性间差异不显著。

4.不同辍学原因间的比较。将辍学原因包含两个和两个以上因素的受测者总括为多原因组,对学校生活型态各方面在辍学原因上作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表5。结果发现,5组学生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方面差异不显著,但在课业适应、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3个方面差异均极为显著。事后分析发现:(1)在课业适应方面,多原因组、学校原因组、个人原因组均显著低于家庭原因组,也显著低于非辍学组,而家庭原因组与非辍学组差异不显著;(2)在学习动机方面,4组辍学生均显著低于非辍学组,但4组辍学生间差异不显著;(3)在学习热情方面,个人原因和多原因组均显著低于非辍学组,家庭原因组、学校原因组与非辍学组差异不显著,且个人原因组显著低于家庭原因组。

5.不同复学意愿辍学生间的比较。对有、无复学意愿辍学组、非辍学组间进行方差分析,得到表6。结果发现,3组学生在课业适应、同伴关系、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4个方面差异极为显著。事后分析发现:(1)在课业适应方面,有复学意愿组显著高于无复学意愿组,有复学意愿者更适应课业负担;(2)在同伴关系方面,有复学意愿组和无复学意愿组之间差异不显著;(3)在学习动机方面,有复学意愿组显著高于无复学意愿组,有复学意愿者学习动机更强;(4)在学习热情方面,有复学意愿组显著高于无复学意愿组,有复学意愿者学习热情更高。在师生关系维度,3组学生间差异有边缘显著(P=0.061),进一步检验发现,有复学意愿组显著高于无复学意愿组,有复学意愿者与老师关系更融洽。

四、讨论

(一)辍学原因及反映的问题

辍学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难题。这道难题,不仅经济落后国家以及贫困、不发达地区存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富裕地区也存在。国内外的研究多数认为,家庭经济低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是辍学发生的主要原因[6]。本研究也发现,澳门地区受调查的282名曾辍学学生中,有86.2%来自社经地位低的家庭。但更深入的调查发现,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才是引起辍学的重要原因。

低社经地位和辍学存在的并不是因果关系。其一,本研究调查的282辍学者,有39名家庭社经地位属于中、高。其二,在中国内地及世界其他地方,有许许多多家庭收入低、父母受教育程度也低的青年,成功地完成了学业,甚至比那些社经地位高的同龄人受教育程度更高。

本研究发现,受个人问题困扰,没有心情读书;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不适合读书;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要求等,是辍学者认为促成他们辍学的主要原因。这些自信心不足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适应学校生活方面处于劣势。以往也有研究指出,单一性和精英式的教育模式,使部分学生适应不了学校生活,他们很想学习,却跟不上[7]。这反映了澳门的中学教育仍未能全面考虑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暴露出了澳门的中学在疏导学生心理压力,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尚存在不足。

(二)曾辍生学校生活型态及对策

与非辍学学生相比,曾辍生课业适应较差,与同伴关系较差,学习动机较弱,学习热情较低。从总体上看来,曾辍生在学校是“弱势群体”。从他们自身看来,他们课业适应不良,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机不足;从外部因素看来,他们缺乏人缘,不受欢迎,朋友较少。学校中过于强调学业,给学生施加过重的课业负担,使那些学习成绩低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都随之下降,适应不了学校的课业要求。过于强调学业同时导致了学校乃至社会和家庭在评价学生时出现“晕轮效应”,也即只要学习好,即使在其他方面很差,也是好学生,受老师青睐,得到同学欢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即使有其他方面的优点,也还是“差生”,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们[8]。曾辍生的学校生活型态较弱,学校的课程安排与管理有一定的责任。加大学校课程安排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改善学生评估系统,对防治辍学可能会有较大意义。

(三)曾辍生内部的个别差异及启示

总体而言,曾辍生在学校生活型态上表现更差,但内部又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具体表现为:

第一,女生在课业适应、师生关系、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表明她们更适应学校生活,在学校的表现更优。国内已有研究指出,中国女生辍学,很多都不是因为女生本身。促成女生辍学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上普遍的重男轻女观念,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父母对女儿的期望值更低,特别是在既有儿子也有女儿的家庭中[9]。防治女生辍学有其特殊性,重视导致其辍学的外部原因尤为重要。

第二,个人原因组和多原因组辍学者在课业适应、学习热情上比其他原因的曾辍生差。个人原因辍学者,是由于无法妥善处理自身面临的问题以及自我否定而导致辍学的,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他们的课业适应差、学习热情低有较大的关系;多原因组的辍学者,造成他们辍学的因素比其他辍学者更多、更复杂,使他们放弃学业而离开学校的作用力更大。在完成学业上,这两类曾辍生受到的阻力比其他辍学者更大,使他们学习热情更低,更加适应不了学校的要求。

第三,无复学意愿曾辍生在课业适应、师生关系、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等方面表现比有复学意愿者差。无复学意愿者辍学与他们厌倦学校生活有关,而有复学意愿者辍学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一些他们自身克服不了的外在因素,如父母反对他们上学、家庭经济不允许等。因此,在防治辍学方面,对有复学意愿者,应该从帮助他们克服外在阻力方面入手;而对无复学意愿者,应该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热情等方面入手。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才会使防治辍学的效果更好。

收稿日期:2007-12-16

标签:;  ;  ;  

澳门辍学学生学校生活方式研究_父母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