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伽达默尔的“传统”理论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传统论文,理论论文,伽达默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B0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0—8691(2001)05—004—02
一
根据韦伯斯特新国际词典(第三版),解释学是对“解释和解说的方法论原则的研究”,但 是伽达默尔把“理解”看成人的“在世”方式,注重研究理解的性质而不是方法,研究“理 解何以可能”的条件,而不是理解的程序。“效果历史原则”是伽达默尔对“理解何以可能 ”这一哲学解释学的中心问题的回答,那么“传统”作为一种历史因素,在“理解”这一本 质中“效果历史事件”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本文就试图对伽达默尔的传统观作一番梳理, 并揭示它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意义。
首先,伽达默尔在批判启蒙运动以来的传统的“前见”观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前见观,通 过确立“前见”在理解中的基础地位来为“传统”和“权威”正名。
启蒙运动把“前见”看作是“虚妄的判断”,因为它认为前见源于权威,而权威就是抛弃 自己的理性判断,就是盲目服从。传统,作为权威的一种最有力量的形式,被人们看作是与 自由和理性完全对立的,承认传统的权威就是盲目服从,势必会阻碍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 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前见观就是植根于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中的。施氏称解释学 就是“避免误解的艺术”,解释学的目的就是达到本文的原义,所以他就把理解的过程看成 不断克服理解的主体与理解对象由于时间距离而造成的历史隔阂以及理解者放弃自己的前见 的过程。继施氏之后,解释学里程碑式的人物狄尔泰仍把达到本文的原义当作是解释学的目 的,为达此目的,就要求理解者剔除其前见,他说哲学始终是“一种个人的性质,一种在任 何时候都能把精神从传统、教条、偏见、本能的影响,甚至外部限制我们的力量中解放出来 ”。(注:张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由此可以看出,前见在施氏和狄氏那里都是非法的,是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加以克服 的。
伽达默尔则认为,理解是具有历史性的,我们不仅要承认作者的历史性,还应该承认读者 的历史性,我们没有理由去迁就作者的历史性而牺牲读者的历史性,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 读者的历史性,而是去正确评价和适应这一历史性,读者的前见永远不可能也不应当消除, 它是揭示本文真理的切入点、立足点。启蒙运动的基本前见就是“反对前见本身的前见,因 而就是对流传物的剥夺” (注: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也就是说启蒙运动抛弃传统是一种前见。“前见”是理解的前 提,构成我们理解的视域,他指出,“一种诠释学的处境是有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前见所规 定的,就此而言,这些前见构成了某个现在的视域,因为它们表现了那种我们超出其去观看 的东西。”(注: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9
~393页。)前见在理解中的基础作用,也就是传统在理解中的功能,因为前见是由历史、 传统构成的。传统在理解中的基础作用,要求在理解时理解者必须与“流传物得以讲述的传 统”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这种联系不是为了达成完全一致,事实上传统与理解者之间一直 存在着紧张关系,但解释学不是去掩盖这种紧张,而是去暴露,正是这种紧张关系才使解释 学有了存在的必要。
其次,伽达默尔在批判浪漫主义的传统观的基础上指出传统不是静止的客观对象,而是一 个不断变化的进化过程,进而指出理解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浪漫主义承袭的是历史主义的传统。伽达默尔所言的“历史主义”或“历史客观主义”指 受传统形而上学所持的主客二分立场的影响,认为只有在主体方面人们采取中立的姿态,在 客观方面对象被视作一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事实领域,那种被理解为历史性学科的人文科学 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这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以消除时间距离为目的的历史主义。浪漫主 义承袭了这种观点,认为传统是历史上被给予的东西,是有如自然一样的、异于我们的客观 对象。伽达默尔指出,我们生活在传统之中,也无法摆脱传统,但传统不是某种另外的异己 的东西,“它一直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一种范例和借鉴,一种对自身的重新认识”。 (注: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页。)传统 不是一个固定的客观对象,也不是一个可以脱离现在而孤立存在的,可以单独加以复原的东 西, 因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所以理 解也不是一种主观性的行为,而是一种置自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动,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那么,理解者在整个传统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是不是被动的,只能为传统所 支配呢?伽达默尔通过“视界融合”来回答了这一问题:本文是属于整个传统的一部分,它 有自己的视域,理解者理解它无疑需要一种历史视域,但不是将自身置入一种历史处境中去 获得,而是在承认时间距离的前提下,使这两个视域融合,从而不断地剔除不合理的前见, 在此基础上达到新的理解,这新的理解马上就构成传统的一部分,所以说,只要我们理解着 ,我们就参与了传统的形成,传统决定我们,我们也决定传统。因此,在传统的概念中也有 自由的因素,对传统人们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通过理解参与了传统的进化,并在对传统 的理解中理解了自身。换句话说,理解传统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创造行为。传 统需要肯定、掌握和培养,而在这些有选择地保存的活动中,人是能够发挥其主动性的,否 则就无法解释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有些被保存下来成为传统的一部分,有些只能成为 偶发事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效果历史原则”实际上是为传统做辩护的:由传统构成 的前见是理解的前提,在形成了我们的视域的同时,又会给理解造成障碍,我们在对携带着 传统信息的本文进行理解的过程中,不断地剔除不合理的前见,与本文的视域融合,形成一 种更高的普遍性,它又成了传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传统不是我们能够从方法论上再建的 东西,也不是我们能够在一刹那的遐想中重新经验的东西,相反,过去和现在永远是融合于 理解的经验之中的,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效果历史原则”的本意。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整个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规定着各门 人 文社会学科的发展方向,伽达默尔的传统理论对研究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是很有启示的。
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西方的理论背景下的,与中国文化隶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那么 二者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初,它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除了它为时代 的中心问题“中国向何处去”提供了一种相对完善的方案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确实契合 了中国的某些传统。根据伽达默尔的理论,传统构成的“前见”是我们理解的基础和条件, 构成了我们理解的视域,所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能为中国人所接受和发展就不能无视这 一 视域,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首先是这两种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引进有利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评和反 思,以便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纳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系统;另一方面,中国的传 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基础。比如在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之初,许多思想家是 以 大同来解读社会主义的。梁启超和孙中山都把社会主义与大同思想联系起来,即使作为马克 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十月革命后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许多人对社会 主 义所持的道德上的期待是一直未变的。在毛泽东那里,传统就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在发挥着作 用,他的思想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传统的大同情结纠缠在一起的。所以 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必须正视传统一直在起作用这一事实,因为我们生活在传统 中,传统是我们理解的基础,想摆脱传统就像拽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一样不可能。但这并 不等于说,所有的前见,所有的传统都是合理的,因为前见有合法的与非法的之分,这就导 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对传统进行清理和反思,抛 弃那些不合理的前见。比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能 在中国传统中找到相关的支撑点——这就是长期以来的小农意识。还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中 国的大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它的气质与社会主义对道德价值和社会理想的追求有相似之 处,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但这种思想又阻碍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特别是大同思想中的空想成分。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既是吸取传统文化中的 营养的过程,又是剔除传统文化中不合理成分的过程。
其次,马克思主义现在已形成了一个传统。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自形成以来,经过许多 人的不同解读、不同理解,形成了各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承认的是,理解绝不是对本 文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创造。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马克思主义 的理解也千差万别,所以应该承认这些理解对马克思主义都是一种发展,即在对马克思主义 的理解中我们应该坚持开放性,允许不同理解的存在。即使现在学界有许多呼声要求“回到 马克思”,这也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解,谁也不能说就达到了马克思的原意和他所著 本文的原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段时间出现了对“理解的开放性”的忽视,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追求简单划一,不允许其它的理解存在,否则就是修正主义。事实上,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它干扰了我们对马克 思主义的理解,所以清除苏联教科书的影响,确立根据我们自己的视域来理解的马克思 主义体系在当前是极其必要的。而且我们也应该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想,因为西方 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反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已形成了阶段性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虽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原初的马克思主义已有很大 的不同,但不能由此就否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因为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而且只 有在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才能得以不断地发挥作用,而理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一种发展。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参与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进化过程,而且 在中国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这些新的传统是我们以后进行理解的视域,因为视域是不断变 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对已有传统不断反思的过 程,这是理解的开放性的必然要求。
标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伽达默尔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真理与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