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散步》里的三重美论文_唐必芬

探究《散步》里的三重美论文_唐必芬

唐必芬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泾洋初级中学 723600;周雅梅 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教研室 723400

摘 要:《散步》是作者描写一家三口在春天的田野散步,表达了对爱和生命的思考。叙述事件方法之美、主题表达之美、景物衬托之美,以《散步》教学为例,探索审美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关键词:散步 探究 三重美

执教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二段元的《散步》一课,要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中的三重美,相机引导,对学生进行审美素养的培养。《散步》所在单元主题是“亲情”,这一单元有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泰戈尔、冰心的《散文诗二首》和《世说新语二则》,都从多角度体现了“部编本”教材的双元结构特点。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叙事的方法、朗读的方法以及朗读不仅要读懂内容还要读出作者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散步》一文时就应该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基于此,可将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反复朗读,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确定为:探究文章的多重美。这样设置理由是:《散步》一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以一家人在初春的田散步为载体,表现了家人的相亲相爱,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礼赞、对生活的感叹。

第一重:叙事手法之美

《散步》一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件,也是读者最熟悉的事件,但就是这样普通的事,作者叙述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第一自然段首先交代了散步的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而第二段落没有顺着叙散步之事,转而交代“母亲”对散步的态度,此为第一折。文本第五自然段再次回到散步中来,“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紧接着散步中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此第二折。可作者马上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说走大路”。到此处事件结果似乎尘埃落定,但文本第七自然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推翻了“我”的决定,成全了孙儿的愿望,此为第三折。文本短短八个自然段,真可谓一波三折,情节跌宕起伏,读来扣人心弦。这样的叙事方式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即:利用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七年级的学生基本学会了写记叙文,他们懂得在叙事中按照六要素记事,但文章缺少曲径通幽之感,也就抓不住读者眼球,更谈不上扣人心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探究了《散步》一文的叙事方法后,让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学习运用矛盾推动事件发展的写法,把事件尽量写得摇曳生姿,学会记叙形成主线,层次分明。

第二重:主题表达之美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散步》记叙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散步,描绘了尊老爱幼、相亲相爱的画面,表现了中年人担当的主题。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散步》一文巧用字词表达了主题。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摸”,动词,字义是用手接触物体,或者接触后轻轻移动。此处应该理解为:祖母轻轻将手放在孙儿头上,轻轻移动,而且作者采用叠加用法,更好地表达了祖母对孙儿的慈爱、尊重、理解,叠加后读来更加轻柔,语意更浓烈。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熬”,这里是忍受的意思。母亲年岁大了,忍受身体的疾病、疼痛,过一个冬天很不容易,待到春天生命又换发了活力。“熬”字足以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生命承受之重。

“每到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我们的儿子。”“蹲”,动词,字义是虚坐;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是臀部不着地。为了让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以最容易、最方便的方式到我和我的妻子背上,我和我的妻子尽力难为自己,痛苦自己,折磨自己,将全身的力气集中在臀部,把身体放成了一把椅子的样子。一个蹲字,情浓意浓且掷地有声,中年人的一张背,承担的是老年人生命之重和孩子的生命之轻,背负的是对父辈的赡养和对孩子的抚养,这就是中年人的整个世界。

第三重:景物衬托之美

《散步》一文有两处自然景物描写,分别在第四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到一样东西——生命。”大小不一的新绿,铺开;浓淡相宜的色调,相映;细细密密的芽儿,热闹;咕咕流动的冬水,解冻……是一幅春意盎然、一家四口踏春的背景图画,它映衬的是散步的和谐之美,流露着尊老爱幼的传统之美,更烘托的是生命承受严冬煎熬之后所焕发的盎然之美以及孩子鲜嫩生命沐浴着的春光之美。第七自然段:“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波光粼粼的鱼塘……”描绘了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同时也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两段景物描写让事件叙述不呆板、不单调,散步如同置身于诗情画意中;鲜活的景物,映衬了生命之坚韧、绵长;景物的铺陈为点明主旨蓄势烘染,达到了情境交融、文以载道之目的。

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培养,需要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深挖文本,结合语文核心素养,设计灵动的学习活动。在实践中大胆摸索并探究,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抽象的文字符号中提升审美品位。

论文作者:唐必芬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  ;  ;  ;  ;  ;  ;  ;  

探究《散步》里的三重美论文_唐必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