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探索论文

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探索论文

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探索

谢 康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摘 要: 语言服务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业务范围日益向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人才已成为未来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已成为众多学科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对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因此本文以英语专业为例、以语言服务人才的核心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为例,探讨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

关键词: 语言服务行业;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校企协同育人

1 引言

近几年来,面临国家社会教育发展需求、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及职场发展需求,教育部鼓励并引导一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外语类专业,尤其是英语类专业作为众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开设有的常规专业,同样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响应国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4)的号召,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共同研究和探讨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已势在必行。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要使农村教育信息化得到更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我国农村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的不健全和设备的老旧上,因此,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支持是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政府需要提供资金保障,增加财政预算,努力建设农村教育的基础性资源。

2 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研究现状

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是基于协同理论探讨人才培养,其基本内涵是指开放办学,学校与企业、行业协同培养人才,邀请业界专家共商人才培养大计,共同培养人才,即协同育人。对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路径的探讨,其基础是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群体进行广泛的调研,充分了解市场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这既包括外部需求,如国家、社会和学生的要求与期望,又包括内部需求,如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质量追求。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甚至要考虑地方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求等。

早在2007年,清华大学李应博等教授对“协同创新”就进行了研究。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讲话,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此后,国内对于“协同创新”发展的研究日益升温。以“协同创新”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仅2012至2014年就有大量相关研究,但有关语言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问题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因此,对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广泛深入,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语言服务业迎来了极大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语言服务型企业,如翻译公司等,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最为明显、人数最多,而非语言服务型企业,如实业公司,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不容小觑。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语言服务人才的范畴不仅包括语言服务型企业所需的翻译人才,也包括非语言服务型企业所需的能够承担外贸工作、翻译工作、技术文档写作、具有跨境电商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还包括学校等其它行政或事业单位所需的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外语专业人才。

3 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及市场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分析

如上文所述,语言服务人才的范畴较广,涉及所有在入职时有外语相关专业要求的岗位所需要的人才。由于个人所从事的专业及研究兴趣的限制,本文主要以英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

在教学内容上,不断丰富和更新,引进真实的翻译项目资料,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翻译工作,体验翻译工作的过程,掌握应对真实的翻译工作时需注意的问题及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方式上,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行业专家参与实训教学或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某些行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具体方式为“分学时交叉授课”。[6]

不少学者研究指出,根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的英语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就对我市调研的某些企业来看,企业需要的外语人才中英语人才最多,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同时又有一定的理工科背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我市一家主打精酿啤酒设备开发与销售的小型企业为例,公司内部缺乏熟悉语言服务的专业人员,公司简介及产品资料宣传册的翻译错误明显,负责跨境电商平台的业务员与外国客户进行沟通时仅能凭借一点英语基础加上在线机器翻译勉强进行交流,因此公司对外贸易业务发展非常受限;随着国家让企业“走出去”的号召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公司更加关注海外市场,由于公司规模和实际情况的限制,其外贸部表示需要懂英语、懂国际贸易、懂电子商务、能翻译、能进行技术文档写作、能熟练运用排版设计、图片美化等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对我市某翻译公司调查也表明,期望招聘的译员除了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翻译能力外,最好具有某一专业或行业的翻译实践经验,能够运用机辅翻译工具,懂得翻译项目管理,并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王传英(2012)[2]、崔启平和刘佳鑫(2016)[3]分别对企业语言服务人才需求、国有企业语言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据王传英(2012:67-70)的调查表明,91%的语言服务类企业都有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崔启平和刘佳鑫(2016)在文中指出,工程机械、建筑、金融、能源是语言服务需求最大的四个行业;笔译、口译、文案写作与排版是企业最大的语言服务需求类型。此外,文中还指出,培养专业化、应用型的语言服务人才需要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孟云(2013)[4]撰文指出了语言服务行业业务需求涵盖的范围,探讨了语言服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及针对高校MTI人才培养的建议。文章也提到,语言服务人才的核心能力还是翻译能力,语言服务的核心业务是翻译业务。众多研究文中所指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大多都落到了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上。因此,笔者认为以翻译能力为核心的语言服务综合能力是语言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此外,随着各行业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语言服务业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对语言服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这也对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机构提供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

如对啤酒酿造设备及精酿啤酒工艺相关资料进行翻译或介绍时,让学生首先进行自学和翻译练习,随后针对学生译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除指导教师外,一方面可以请翻译公司有经验的译员,另一方面可以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外贸部门主管等,对涉及的相关术语及设备参数进行主题授课,使学生通过企业、行业专家的进一步指导能够对所涉及的精酿行业科技词汇和专业术语的认识更加准确、翻译更加专业。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因此必须在借鉴其它专业或学科校企协同育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理清人才培养思路,尽快找到适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

4 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探索

根据对市场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分析发现,各类用人单位对单一类型(工具型、纯语言型)的英语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具有跨学科背景或多元化发展潜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紧缺。因此,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应有所创新,而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路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同样可以借鉴。产教融合可以使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让学生不仅从学校和书本获取知识、获得能力,还能够深入社会实践去获得技能,提高自身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字图像处理是电子信息类本科高年级的专业课,教学内容是系统地研究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典型处理算法的实现,主要教学环节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2部分[3].目前,理论教学的重心主要放在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变换方法和处理方法等内容的直接讲授上.教师主要通过直接讲授,提供细致的讲解和示范图像处理方法的思维策略、过程、方法和规则,让学生理解在何时以及怎样应用某一思维技能[4].在电子信息类高年级的实验教学环节中,教学目标应是提高学生创造性的高级思维技能,要避免理论教学方法的延续,应摒弃以验证为主的讲解性实验项目,并适当地设置设计性的较综合的实验项目.

4.1 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探索的意义

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最终走向社会后所从事的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主要包括外贸、翻译、文秘、行政、管理等,因此整体而言英语专业毕业生应需要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及翻译能力;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所从事的不同行业或领域工作的要求不同,英语专业毕业生同样需要具备一些语言相关能力和其它个人素质和能力,包括商务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资料检索及研究能力、思辨创新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翻译工具的使用能力、学习和适应能力等等。

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所涉及的行业和种类繁多,因此必须掌握英语语言及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跨学科知识,才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产教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其它行业知识,可以使有兴趣的学生深入某种相关行业、某种工作岗位,了解某行业需求及个人特点,明确以后的就业方向。在本科在校学习期间,可获得实践锻炼机会,得到业界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在毕业之际会比其他学生具有更大的就业竞争力。

4.2 对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的探索

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思路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校企双方需要密切合作,优势互补。然而许多研究表明,欲取得校企合作的实质性成果,需要外部协同机制的保障,否则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将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尝试权衡农技推广岗位的公益性与市场化之间的关系,鼓励基层农技人员扶持并参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活动的开展。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中,既要避免“一刀切”地引进市场激励机制影响农业科技公益性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又要避免过度扩大社会公平影响盈利性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公平性和市场机制激励的有效性[5]。通过制度的推进,一方面农业经营主体有专业人员的引领,另一方面使农技人员工资构成体系更加多元化,有浮动性,刺激其工作积极性、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取得双赢的效果。

目前不少地方院校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通过对我院合作的某企业进行深入接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校合作积极主动,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双方合作层次较浅,流于形式,实质性合作较少。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反映出在校企合作方面应当努力的方向:建立校企合作的内外部协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确保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开出成果之花。

确立外部协同机制的初衷是本着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的原则,高校与企业合作联合进行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人才。在此过程中,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挖掘教学资源并开发教材、建立实习实训平台,甚至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机会。如何使企业发挥其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具体、可操作的制度和法律规范,明确高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的权利和义务,使双方在合作中有章可循。此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寻找合作方利益结合点,形成紧密的利益结合体”(车明朝,2015)[5],如针对合作企业开设订单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学校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语言服务培训,包括语言基础培训、企业资料翻译、网站建设、外贸知识培训等等,高校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而通过企业,高校能够了解市场对语言服务人才的具体需求和要求,从而能够围绕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适用的英语人才。

1)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2)内部协同机制

我校自2014年引进尔雅通识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程补充以来,从精选的6门尔雅课程,到至今的248门尔雅课程可供给学生进行选修,课程每学年分二个学期开设。课程内容涵盖综合素养、通用能力、成长基础、创新创业等类别,每学期选修尔雅通识课程的学生人数均远多于传统授课方式的选修课学生人数(见图1),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共开设164门课程,4 123人次选择,其中选课人数前十名的课程集中在综合素养类和通用能力类课程(见表1)。由此可见医学生对此类网络通识课程的认可和对于其他领域知识的诉求。

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内部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及管理机制。首先应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明确学校办学思路和专业定位,优化顶层设计,并根据多方调研结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明确了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后,高校需要进行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1)外部协同机制

作为一线教师,内部协同对于任课教师更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以下将详细探讨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内部协同机制。

总之,只有严格遵守纪律,坚决执行,才能够做成事情。根本的东西搞清楚了,努力方向有了,工作方法有了,思想指导行动,执行才更有力。

高校应加强对于实践教学的过程、内容等进行监管和指导,对实训课程同样实行必要的听课制度,这对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益的督促;教学院系增设主管实践教学部门,组织专人负责校外实习基地联络及筛选;教师个人申报与系院甄选相结合,选定实训教师团队,负责相关实践教学工作,包括对不同企业文化资料的研究与教学植入、教师教学文件的规范、学生实践教学的设计及成绩评价等工作。对实训教师团队进行多种途径的在职对口培训,避免临时随机安排,由于实训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缺乏、对实训教学不重视等因素影响对学生的实训指导效果。

学校利用与贵州省人民医院前院后校关系,充分利用省人民医院丰富的管理、文化、人力、科研、设备、辐射能力等资源,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等手段,与医院形成牢固的依托关系。依托医院人力共建师资、依托医院标准共建课程、依托医院设备共建基地、依托医院管理共管教学、依托医院文化共育人才,实现学校教学与医院教学融为一体,学校文化与医院文化融为一体,学校管理与医院管理融为一体。

2)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步伐

在对学生进行翻译能力培养方面,增加机辅翻译(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机辅翻译工具的使用方法,使其在毕业后从事翻译行业时能够快速入行,适应职场的要求,同时使用机辅翻译工具也能够提高翻译效率、保持术语一致性,使实际的翻译工作事半功倍;可增加平行文本阅读课程,使学生熟悉相关行业知识的中英文对应表达,确保译文语言专业地道。

通过与某地方本科院校近五年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沟通,并对当地一些地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到,就业市场上英语专业“人才供需关系严重失衡”[1],毕业生面临着供需矛盾的情况,尤其是缺乏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企业无法招募到满意的员工,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很多企业需要外语人才,可是有些前去面试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却无法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人才培养的“质”的问题,而非“量”的问题。以英语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主要方向有外贸企业、翻译公司或中小学校;除此之外,还有毕业生从事行政、文秘等工作,也有些学生为了生存选择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许多外语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如翻译的工作;或难以融入企业生产的需要,如外贸工作;或难以胜任教师的工作。这些毕业生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成就感或者面临工资低等困境。这种矛盾现象和困境的出现和产生,原因之一便是毕业生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不相匹配,导致学生无法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换言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从实质上仍然执行的是传统的单一语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所提倡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并未充分落实到外语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或者可以说,由于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教育改革效果的呈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仍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仍未形成较为明显的规模性成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摸索。

现阶段大学生节假日出游慢慢成为一个趋势,整个广东省有140多所高校,如果一个月每所高校都能组织一次50人的出团旅游,那么我们公司的一个月的营业额将达到:140×50×100=70万元,一年的营业额就能达到:700000×12=840万元。

导致混合汽过浓的可能原因有:喷油嘴滴漏、水温传感器信号失真、空气流量计信号失真和空燃比传感器信号错误等。据此检查:喷油嘴无滴漏;水温传感器信号未见异常;空气流量计动态和静态数值均正常、且电热丝没有异物附着;空燃比传感器信号可以真实地反映尾气浓度变化,且主动测试结果也正常。至此常规的疑点已经确认完毕,均未发现异常。

3)确立适用于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实践考核机制,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确立一套与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相协调的实践考核机制,建立以考核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作为语言服务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的翻译能力,笔译实训课程的评价体系不能简单按译文是否“忠实而通顺”去评分,评分标准应当更加具体、有可操作性,甚至采用多方面量化标准去衡量译文质量,如选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存在语法问题、篇章衔接与连贯问题是否处理得当、译文语言风格是否与原文相吻合、译文整体表达效果如何 (包含是否有漏译、误译)等分等级给分。根据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的情况,如是否按时出勤、是否在小组活动时积极主动参与、是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布置的翻译任务等,总结实训情况,并在以后实训教学中调整和完善对实训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制度。

此外,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考查还应当考虑其它的一些因素,应更关注学生翻译的过程。比如通过学生译文观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翻译活动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否能够根据上下文及其它工具确定常见词汇成为某个行业术语时的正确含义并确定其译名,在利用网络资源时是否具有批判思维的意识和一定的甄别能力,是否在翻译过程中有反思和修改的步骤,是否在同伴互评时能够根据所学过的翻译基础知识恰当地指出某译文中的问题及修改方法,翻译速度是否能够达到当前学习阶段应达到的标准,文档排版及标点使用等是否规范等等。对以上方方面面的关注都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促进学生翻译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4)鼓励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及个人优势选修跨学科的双学位,增加自身就业筹码

由于语言服务行业服务领域日益多元化、精细化,跨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已呈现上升趋势,高校英语人才培养也应走差异化培养路线,增加学生选修课程的自主选择权,鼓励学生辅修个人感兴趣且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利的相关学科的双学位,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言技能、翻译技能等之外掌握一种专业的跨学科知识,成为企业及社会所需的稀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确保未来在择业时具有更大优势,收入较高,工作满意度提升,实现个人价值。反过来,这对于我校以后的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也是一种改革和有益的尝试。

河北省泊头市、永清县、大城县、永年县、石津灌区等地通过抗旱物资储备、旱情监测、蓄水、加强宣传等措施抗旱保春灌。

其实玉敏心里没有底。姑父不言自威,她平时都不敢和姑父说话,哪能替许沁说上话呢。后来的事实证明,玉敏根本帮不上许沁,姑父也根本不相信许沁。玉敏让姑妈从中周旋,亦无结果。

5)高校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者应当首先得到教育,因此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专业课教师能够得到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了解专业前沿动态,熟悉新增的相关课程内容,方能促进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发展,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如根据市场需求,我院与某影视字幕翻译公司达到了合作意向,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院联合该公司将利用暑假对有意向从事该领域翻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进行系统地培训,授课者为该公司的资深译员,这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5 结语

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协同创新”有助于推动高校转型,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从而最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于我校而言,高素质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内部各要素、各部门、各环节的密切配合与协同行动;同时,人才培养需要高校与行业或企业深度合作,确立法律和制度保障,甚至需要政府以服务为主导协调建立激励、保障和约束机制,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在语言服务人才的协同培养中,高校是实施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应主动承担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双方优势互补,确保校企协同育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的目标得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叶兴国,关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4):297-302.

[2]王传英.2011年企业语言服务人才需求分析及启示[J].中国翻译,2012(1):67-70.

[3]崔启亮,刘佳鑫.国有企业语言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及启示[J].中国翻译,2016(4):70-76.

[4]孟云.浅谈现代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培养[J].现代语言学,2013(1):134-137.

[5]车明朝.产教融合:如何实现政府主导——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6):13-18.

[6]宋海涛,周航,董莉平,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4):134-13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52X(2019)03-0039-05

收稿日期: 2019-04-24

作者简介: 谢 康(1986-),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翻译。

(责任编辑:周金萍)

标签:;  ;  ;  ;  

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