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医院板桥新城分院中医科 210039
【摘 要】目的:探讨慢性肠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内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慢性肠炎患者58例,随机分为:常规西医治疗(西医组)和中医辨证治疗(中医组),各2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中医组总有效率93.1%,高于西医组72.4%,且中医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效果显著优于西医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用于慢性肠炎患者临床治疗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关键词】慢性肠炎;中医辨证;临床效果
慢性肠炎是肠道发生的一系列慢性炎症反应的总称,以结肠炎多见,慢性肠炎作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反复性腹痛、腹泻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其具有久经不愈,反复发作的特征,是目前临床中遇到的难以治愈的疾病之一。有关中医治疗慢性肠炎的研究层出不穷,本研究小组特针对中医辨证治疗用于慢性肠炎患者的还治疗效果展开探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本院2014年内11月至2015年11月间收治入院的慢性肠炎患者58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原则将其分成:中医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23—68岁,平均(43.54±3.96)岁,平均病程(5.45±1.53)周,其中初发9例,复发20例,7例直肠炎,22例结肠炎;西医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42.17±4.04)岁,平均病程(6.89±1.89)周,其中初发10例,复发18例,9例直肠炎,20例结肠炎。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具有典型慢性肠炎的临床症状,如下腹胀痛,伴有或不伴肛门坠胀感,腹泻,大便不成形等;病程至少在4周;通过专科检查确诊;无严重心、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属于自愿参与研究,无相关药物过敏史。
1.3方法 西医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可予以柳氮磺吡啶肠溶片,0.25-0.5g/次,1次/8h,口服。中医组:本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具体:基础药方:黄芪18g,飞滑石18g、薏苡仁18g,杏仁15g,白术15g,茯苓15g,白蔻仁6g,白通草6g,甘草6g,淡竹叶6g,厚朴6g。针对大便清稀、寒热头痛以及苔白或腻者:加用藿香30g,紫苏15g,大腹皮15g,起到理气和中的作用;针对表症较重的患者可加用防风、荆芥各10g,以散风寒;针对腹痛,舌苔黄腻者可加用芍药15g,黄连和当归各10g,用于清热燥湿和调和气血;针对神疲倦怠、脉弱者可加用党参18g,用以健脾补胃;而对于舌苔白、面色无华者加用白芍和当归各18g,木香10g,继而起到调和气血的效果;针对胸胁胀满以及情志不渝者加用郁金、柴胡各15g,解郁、理气。以上药方灌肠,每晚一次,将免煎颗粒放入200ml沸水,冷却至38℃备用,灌肠前排空大便,采用连接吸痰管的注射器注射入肛门内,每次保留灌肠的时间应在60min。
1.4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疗效判定: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且肠镜以及肛检肠粘膜均恢复至正常;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检查以及肛检结果示肠粘膜轻度充血、水肿;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肠镜以及肛检肠粘膜表面存在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现象。症状积分:下腹疼痛:0:分:无疼痛;1分:轻度疼痛,隐痛或偶发疼痛;2分:中度疼痛,即每天发作,但可以忍受;3分:重度,反复发作,且难以忍受。肛门坠胀:0:分:无;1分:大便不爽,且肛门出现短时间坠胀;2分:大便时和便后肛门出现反复坠胀;3分:坠胀感难以忍受。粘液血便:0:分:无;1分:少量;2分:中量;3分:大量。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3.1%,高于对照组72.4%,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肠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临床尚未明确本病的病因机制,通常认为是感染导致的。祖国医学将慢性肠炎归属于“泄泻”、“肠痹”以及“便血”等范畴。中医认为导致本病的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患者作息时间混乱以及暴饮暴食等,均可导致脾胃虚寒,继而出现泄泻。而脾胃两虚、经久不愈、肾阳受损,继而导致固摄无能、最终导致肠道不固[1]。
本药方中杏仁性温、味苦,具有止咳平喘以及润肠道的作用;主要用于大便干结;半夏性温、味辛。主归于胃、脾和肺,其具有降逆止咳、消痞散结等功效,主要用于寒痰、湿痰以及呕吐等症状;薏苡仁性凉、味甘,其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脾虚泄泻症,其对小肠具有一抑制作用,能够降低血钙以及血糖,并起到一定解热、镇痛以及镇静作用;茯苓性平,主归肾、脾,其具有利尿消肿之功效,其对于胃溃疡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白术性温,主归胃经,具有健脾补气之功效,同时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黄芪性微温,其具补气健脾、消肿利尿之功效,黄芪中含有多糖类以及氨基酸类和黄酮类等成分,进一步促进新陈代谢,同时还具有抗疲劳、抗炎等功效。在基础方剂之上针对患者的症状针对性加用药物,这种对症施治疗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疗效[2]。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看出,针对慢性肠炎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撒很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同时还能提高临床疗效,本文中,中医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效果显著优于西医组,且临床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于,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P<0.05)。
参考文献:
[1]龚莉.浅谈中医治疗慢性肠炎[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6):177-178.
[2]王真权.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规律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5):106-108,112.
论文作者:陈旭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
标签: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肠炎论文; 症状论文; 西医论文; 疗效论文; 统计学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