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功能的对比研究

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功能的对比研究

徐红党[1]2016年在《氨甲环酸和富血小板血浆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氨甲环酸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并评价其安全性。资料和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临床对照研究。选择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56例,性别不限,年龄46±12岁,体重73±11 kg。采用电脑随机化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C组,n=26)和氨甲环酸组(TXA组,n=30)。C组采用常规统一的血液保护措施,TXA组在C组治疗的基础上切皮前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负荷剂量10 mg/kg,继以10 mg.kg-1.h-1速率持续静脉输注至术毕。C组按照TXA组氨甲环酸的使用方法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在麻醉诱导前(T1)、体外转流开始前(T2)、手术结束前(T3)、术后6 h(T4)、24 h(T5)测定Hb、Plt计数和功能、PT和APTT。记录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和术中相关情况。记录两组术后24 h胸管引流量,二次开胸止血率和异体输血情况。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TXA组T3、T4时PT和APTT比C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TXA组术后24 h胸管引流量和二次开胸止血率显着减少(806.1±109.1 ml VS 1165.4±232.5 ml,P<0.05,0 VS 4(15.4%),P<0.05),术后异体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用量均显着减少(3.1±1.1 u VS 5.2±2.3 u,P<0.05,538.1±68.5 ml VS895.9±105.2 ml,P<0.05,1.2±0.1 u VS 2.5±0.6 u,P<0.05)。TXA组术后急性肺损伤和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下降[8(26.6%)VS 12(46.2%),P<0.05,8(26.7)VS 11(42.3),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51.3±3.1 h VS 79.6±5.2 h,3.9±1.1 d VS 6.5±2.6 d,P<0.05)。其余术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用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能够减少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具有显着的血液保护作用,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第二部分富血小板血浆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目的探讨术前急性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a PRP)分离回输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59名择期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ASA‖-Ⅲ,年龄32-59岁,体重63-95公斤。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T组,n=31)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回输组(a PRP组,n=28)。在麻醉诱导前(T1)、体外转流开始前(T2)、体外转流结束前(T3)、术后1 h(T4)、24 h(T5)、48 h(T6)测定Hb、Plt计数和功能、PT和APTT。记录术中和术后48 h异体输血情况和术后48 h引流量。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 PRP组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1269±197)ml,a PRP(753±78)ml,a PRP分离时间(35±9)min,分离血小板数量占全身总数的(22±3)%。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围术期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1。与T组比较,a PRP组T2时Hb明显降低,Plt计数在T3明显减少(101±10 g/l vs 131±15 g/l,83±23×109/L vs115±51×109/L,P<0.05),而Plt计数在T4、T5、T6时明显增加(103±25×109/L vs151±27×109/L,105±25×109/L vs 147±39×109/L,101±26×109/L vs149±35×109/L,P<0.05),Plt功能在T4、T5、T6明显较强(1.93±0.58 vs 2.73±1.13,2.23±0.96 vs 2.83±0.75,3.05±1.15 vs 3.07±1.12,P<0.05),PT和APTT在T4、T5明显缩短((17.6±2.1 s vs 14.1±1.1 s,17.6±2.7 s vs 13.5±0.8 s,42±7 s vs 36±3 s,39±8 s vs33±3 s,P<0.05),见表2.2。a PRP组术中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输入量(3.3±2.1 u vs 1.5±1.1 u,321±53 ml vs 205±31 ml,5.1±2.5 u vs 1.5±0.6 u,P<0.05)和术后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输入量及术后48h引流量显着少于T组(4.3±1.9 u vs 2.5±1.2u,3.1±1.3 u vs 1.1±0.5 u,413±59 ml vs 231±23 ml,3.3±1.7 u vs 1.5±0.8 u,1565.4±232.7 ml vs 1106.7±109.5 ml,P<0.05),见表2.3。与T组比较,a PRP组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明显减少(9(32.1%)vs 6(19.4%),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69.1±5.9 h vs 43.1±1.5 h,8.1±2.8 d vs 5.3±1.1 d,P<0.05),其余术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结论术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回输能显着减少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具有明显的血液保护作用。

武婷[2]2004年在《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功能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抑肽酶(aprotinin,AP)是一种从牛身上提取的天然衍生物抗纤溶药,其血液保护的功能早已得到世界公认,广泛使用于心脏直视手术中。但抑肽酶同时也存在着价格昂贵、过敏反应等缺点。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以其价格低廉、无过敏反应等优势出现。作为一种人工合成抗纤溶药,对血液保护功能是否全面、有效,是否可与抑肽酶等同尚未得到公认,仍然值得探讨研究。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体外循环术中纤溶、血小板、凝血与术后出血、输血量的影响,探讨其机制。 方法:随机选取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手术成人病人(限瓣膜置换与冠脉旁路移植)82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用药组(TA组,30例)、抑肽酶用药组(AP组,36例)、空白对照组(C组,16例)。TA组总量1.5g,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切皮前及体外循环并体转机后两个时间点各给半量,一次性静脉与机器内推注;AP组500万KIU同TA组给药法两个时间点半量分次持续滴注给药。于体外循环木前、后分别测定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平均血小板体积(MVP)、凝血叁项(PT、APTT、FIB)、D-二聚体(D-dimer),记录各组术中出血量、术后12小时、24小时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 结果:AP绍与TA组较空白对照组在血小板术前后数目减少程度(AP 63.14±30.49 TA 76.13±42.73 C 100.57±67.11 P=0.039)、血小板术后黏附率(AP 23.25±6.55 TA 23.47±12.06 C 16.13±11.04P=0.04)、术后D-dimer值(AP 0.39±0.18 TA 0.45±0.21 C 1.05±

武婷, 文其祥[3]2005年在《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血液保护功能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比较氨甲环酸(TA)与抑肽酶(AP)对体外循环术中血液保护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取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 82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用药组、抑肽酶用药组和对照组。TA组总量 1. 5g,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及体外循环开始后两个时间点各给半量,一次性静脉推注;AP组 500万KIU同TA组两个时间点半量分次持续滴注给药,对照组不用药。于术前、后分别测定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平均血小板体积、凝血叁项、D-二聚体,记录各组术中出血量、术后 12h、24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结果 AP组与TA组较空白对照组在术前后血小板数量功能变化、D-dimer值及术后引流量、输血量这些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 (P<0. 05),而AP组与TA组在此方面的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实验证明了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中作用近似抑肽酶,除明显抑制术中体内纤溶系统激活外,在减少术后血小板数目和功能的减低方面发挥了作用。另外两药均可明显减少术后的引流量、全血及成分血的输入量。

俞虹[4]2013年在《大剂量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血液与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大剂量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血液保护及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80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全部病例均采用相同麻醉、用药、监测、CPB及管理方法。大剂量氨甲环酸组在麻醉诱导后20min内给予氨甲环酸负荷量30mg/kg,手术开始时给予维持量20mg/kg/h直至手术结束。中剂量氨甲环酸组在麻醉诱导后20min内给予氨甲环酸负荷量20mg/kg,手术开始时给予维持量15mg/kg/h直至手术结束。小剂量氨甲环酸组在麻醉诱导后20min内给予氨甲环酸负荷量10mg/kg,手术开始时给予维持量10mg/kg/h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于上述情况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临床观察指标包括:(1)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自鱼精蛋白中和后关胸时间;(2)患者自手术结束到拔除心包纵膈引流管期间的心包、纵膈和胸腔引流量;(3)不同时间点引流量和总引流量;(4)患者围术期血液制品输注的种类、频率和数量以及二次开胸止血率;(5)患者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6)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并发症和术后30天的死亡率。实验室检验指标包括:(1)各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0)、手术结束即刻(T1)、术后8h(T2)、16h(T3)、24h(T4)等5个时间点采集血液样本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肌钙蛋白-T(cTnT)浓度;(2)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h及术后3天的红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BUN)、肌酐(Cr)。结果:患者临床资料无差异。四组间术后0-8小时、8-16小时、16-24小时和术后总引流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浓缩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的平均输注量(p<0.001和p=0.037)和输注率(p=0.012和p=0.004)存在统计学差异,总输血率在四组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9)。无浓缩血小板的输注。各组患者间的主动脉阻断时间、关胸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带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30天死亡率等指标均无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上所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组间的所有实验室检查指标检查结果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不同剂量组TNF-α的均值不同(p<0.001);不同剂量组病人在不同时间点的TNF-α的均值不同(p<0.05)。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四组TNF-α的水平均升高,且大剂量组低于中、小剂量组及对照组水平。不同时间点、不同剂量组肌钙蛋白的均值不同(p<0.001);不同剂量组病人在不同时间点的肌钙蛋白的均值不同(p<0.001)。各时间点与手术前相比,四组肌钙蛋白的水平均升高,且大剂量组低于中、小剂量组及对照组水平。结论:(1)氨甲环酸作为体外循环手术中的止血剂,效果确切,大剂量的氨甲环酸在减少失血量、降低异体输血量和输血率等方面优于中剂量、小剂量组与对照组;(2)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术中、术后血清肌钙蛋白T及TNF-α浓度,且呈现剂量相关,提示其具有一定心肌保护作用,大剂量优于中、小剂量;(3)安全性和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并发症等方面与其他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说明氨甲环酸大剂量应用是安全的。

黄钦, 芶大明[5]2014年在《体外循环中高危风险出血患者多模式血液保护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的不断发展,心脏外科手术量不断递增,血液制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一半左右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需要输血,年用血量达1500万单位,并且我国用血量每年以10%递增[1],但是献血人次每年基本保持不变,血液严重供需失衡。对于一个需要输血的患者而言,输入异体同种血可能出现一系列相关并发症,如严重的输血反应、免疫抑制作用而使肿瘤复发

张文斌[6]2013年在《抑肽酶、乌司他丁加氨甲苯酸与氨甲苯酸对血液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抑肽酶、乌司他丁加氨甲苯酸与氨甲苯酸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择48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成4组。抑肽酶组(A组,n=12例):在预充液中一次性给抑肽酶200万单位;乌司他丁加氨甲苯酸组(UP组,n=12例):乌司他丁12000IU/kg、氨甲苯酸10mg/kg,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氨甲苯酸组(P组,n=12例):在预充液中加入氨甲苯酸10mg/kg;空白组(B组,n=12例),不加入任何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结果4组CPB时间、术中输血量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4h胸腔引流量UP组(443.3±150.82ml)、P组(430.0±178.29ml)、A组(290.0±97.98ml)与B组(587.1±198.14ml)比较,B组和其他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UP组合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肽酶组有一例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结论在CPB中使用抑肽酶、乌司他丁加氨甲苯酸和氨甲苯酸均能有效地防止术后出血。乌司他丁加氨甲苯酸组和氨甲苯酸组两者在减少术后出血的效果近似,乌司他丁血液保护作用并不突出,氨甲苯酸与乌司他丁类似,也具有抗炎作用,且价格低廉、不良反应较少及无过敏反应,可作为替代抑肽酶的药物之一,值得在CPB中推广应用。

孔敏, 陈保富, 朱成楚, 张波, 林玉莲[7]2011年在《体外循环中抑肽酶与氨甲环酸对血液凝血功能保护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氨甲环酸及抑肽酶在体外循环(CPB)中对血液凝血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例CPB二尖瓣置换患者分为抑肽酶组(AP组,20例)及氨甲环酸组(TA组,2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转流30min(T2)、停CPB(T3)、停CPB后2h(T4)4个时点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GPⅡb/Ⅲa受体复合体抗体(PAC-1)和P选择性受体(CD62P);记录术前、术后次日晨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阳性率、异体输血量及术后24h纵隔心包引流量。结果两组间T1~T4时点t-PA及PAI-1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T2~T3时点t-PA活性眀显升高,PAI-1的活性下降;T4时点t-PA活性回落,PAI-1的活性回升,与T1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T2~T4时点PAC-1、CD62P活性眀显升高,T4时点均回落,与T1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TA组在T2~T4时点PAC-1、CD62P均明显高于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PLT、PT及D二聚体阳性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24 h纵隔心包的引流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ICU住院时间及输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氨甲环酸不能取代抑肽酶在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血液凝血功能的保护作用。

田泽祥[8]2012年在《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A)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小板、凝血系统功能以及术后出血量、输血量的影响,为临床更合理的应用TA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30例。A组于转机开始后快速滴入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20mg/Kg,B组加入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h、12h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CPB转机前、转中、停机后的ACT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记录关胸时间以及术后12h心纵引流量、输血量等临床情况。结果术前两组间PLT、PT、APTT、TT、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h两组间PLT、PT、APTT、TT、FIB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两组间FIB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PLT、PT、APTT、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各时点PLT变化比较:术后3h、12h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与术后3h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各时点PLT变化比较:术后3h、12h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与术后3h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B两组内各时点PT、APTT、TT变化比较:术后3h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与术前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与术后3h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 A组内各时点FIB变化比较:术后3h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与术前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与术后3h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内各时点FIB变化比较:术后3h、12h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与术后3h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ACT在转前、转中及停机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停机后ACT与转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h心纵引流量和输血量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关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PB心脏瓣膜置换术中,TA能达到血液保护效果且不影响术中ACT的测定,具有有效地抗纤溶效果和血小板保护作用,能减少术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

鹿文峰[9]2013年在《氨甲环酸及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及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术后血小板、凝血系统功能以及术后出血量、输血量的影响,为临床更合理的应用氨甲环酸及乌司他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A组),乌司他丁组(B组),联合用药组(C组),对照组(D组),每组25例。A组:给予氨甲苯酸20mg/kg加入预充液中进入体内; B组:给予乌司他丁1万U/kg加入预充液中进入体内。C:给予乌司他丁1万U/kg,氨甲苯酸20mg/kg,加入预充液中进入体内;D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进行对比,通过测定患者术前,术后1h、4h、12h的血小板数目、HB、HCT、PT、APTT、FIB、D-D,并记录术后输血量,0一8小时、9一16小时、17一24小时以及24小时以后四个时间段记录引流量及术后总引流量等相关指标对比分析氨甲环酸及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结果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氨甲环酸组(A组)、乌司他丁组(B组)、联合用药组(C组)及对照组(D组)术前PLT计数、PT、APTT、FIB、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内各时点PLT计数变化比较:四组术后1h、4h、12h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B组、C组术后1h、4h、12h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四组内各时点PT、APTT变化比较:术后1h、4h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与术前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4h与术后12h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B组、C组术后1h、4h、12h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四组内各时点FIB、D-D变化比较:术后1h、4h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B组、C组叁组术后12h与术前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12h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h、4h与术后12h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B组、C组术后1h、4h、12h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后0一8小时、9一16小时、术后17一24小时及总引流量存在显着差异,但术后24小时以后引流量无明显差异。四组患者输血量与输血存在显着差异。四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肝素和鱼精蛋白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ACT值在转前、转中及停机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氨甲环酸及乌司他丁均能达到血液保护效果且不影响术中ACT的测定,具有有效地抗纤溶效果和血小板保护作用,能明显减少术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

黄钦[10]2014年在《丙酮酸钠林格氏液对CPB患者血液体外孵育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丙酮酸钠林格氏液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患者转机不同时点血液孵育后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在CPB下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的患者13例(n=13)。分别于CPB转机前(T1)经桡动脉采血3mL;转机10min(T2)、60min (T3)和停机60min (T4)采血21mL。在T1、T2、T3和T4时点各取3mL血样,检测血液流变学基础值,T2、T3和T4各时点剩余血样18mL平均分成6份(每份3mL),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丙酮酸钠林格氏液组(P组)、乳酸钠林格氏液组(L组),每组两份。C组各时点两份各加入生理盐水1mL,在37℃下,一份孵育30min、另一份孵育60min后测血液流变学指标;P组加入丙酮酸钠林格氏液1mL;L组加入乳酸钠林格氏液1mL;其余处理同C组。结果:1. CPB转机过程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情况: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blood high reductive viscosity, BHRV)、全血低切还原粘(blood low reductive viscosity,BLRV):与转机前比较,CPB转机10min BHRV、BLRV基础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PB转机60min和CPB停机60min基础值与转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转机10、60min和停机60min,各时点BHRV、BLRV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红细胞聚集指数(erythrocyteaggregation index, EAI):与转机前比较,CPB转机60min EAI基础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PB转机10min和停机60min EAI基础值与转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转机10、60min和停机60min,各时点EAI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红细胞刚性指数(erythrocyte rigidity index,ERI)、红细胞变形指数(erythrocyte degeneration index, EDI):与转机前比较,CPB转机10、60min后,ERI、EDI基础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PB停机60min ERI、EDI基础值与转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转机10、60min和停机60min,各时点ERI、EDI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其余血液流变学指标CPB转机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CPB转机后各时点叁组液体孵育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①B HRV:T2时点,P组孵育30min后BHRV明显低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余各时点各组孵育后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E AI:T3时点,P组孵育30min后EAI显着比基础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余各时点各组孵育后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红细胞电泳时间(erythrocyteelectrophoresis time, EET):T2时点,P组孵育30min后EET显着比基础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余各时点各组孵育后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ERI:T2时点,与T2时点基础值比较,P组孵育30min后ER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组孵育30min、60min后,ERI明显低于孵育同时间的C组和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3和T4时点,各组孵育30、60min后ERI值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孵育后ERI值比C、L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EDI:T2、T3时点,孵育30min后,P组EDI值明显低于C、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基础值比较,各组孵育后EDI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点,与基础值比较,各组孵育后EDI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孵育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其余血液流变学指标孵育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PB转机对心内直视手术单瓣膜置换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不良影响。2、丙酮酸钠林格氏液体外孵育CPB患者血液后对血液流变学有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 氨甲环酸和富血小板血浆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D]. 徐红党. 郑州大学. 2016

[2]. 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功能的对比研究[D]. 武婷. 天津医科大学. 2004

[3]. 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血液保护功能的对比研究[J]. 武婷, 文其祥.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5

[4]. 大剂量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血液与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D]. 俞虹. 泸州医学院. 2013

[5]. 体外循环中高危风险出血患者多模式血液保护技术的研究进展[J]. 黄钦, 芶大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6]. 抑肽酶、乌司他丁加氨甲苯酸与氨甲苯酸对血液保护作用的研究[D]. 张文斌. 桂林医学院. 2013

[7]. 体外循环中抑肽酶与氨甲环酸对血液凝血功能保护的对比研究[J]. 孔敏, 陈保富, 朱成楚, 张波, 林玉莲. 现代实用医学. 2011

[8]. 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D]. 田泽祥. 宁夏医科大学. 2012

[9]. 氨甲环酸及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D]. 鹿文峰. 宁夏医科大学. 2013

[10]. 丙酮酸钠林格氏液对CPB患者血液体外孵育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 黄钦. 遵义医学院. 2014

标签:;  ;  ;  ;  ;  ;  ;  ;  ;  ;  

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功能的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