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业现状和就业压力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就业压力论文,现状论文,目标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2003)01-0029-04
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中心课题主要是如何解决一国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问题。而研究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也即经济的稳定性和增长性,主要是用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和失业率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来考察一定经济周期内潜在GDP的增长能力,即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以及失业和就业等问题。一定时期内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选择,应符合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能够规避总需求过度膨胀下的经济过热和总需求不足下的经济紧缩,使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大体平衡,从而达到经济良性运行和发展的要求。
事实上,以稳定和增长为核心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不会超出以下目标范畴:一是充分就业,即一国所有的资源都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避免周期性失业的发生,使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之下;二是物价稳定.即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从而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波动;三是减轻经济周期性波动,使实际GDP水平接近潜在的GDP增长水平;④实现经济的适度增长。此外,还要实现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对外目标。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经济增速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密切相关,而通货膨胀又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所以,如何根据一国失业的现状来选择现实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不仅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而且关乎政治乃至社会的稳定。
一、我国目前的失业状况及就业压力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拥有近13亿人口、9亿劳动年龄人口,加上改革开放前30年遗留下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转移到城镇来的历史欠账,以及近几年随着企业改革,特别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长期以来以待岗、下岗等隐性失业形式存在的失业显性化,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可以说是空前巨大的。
有关我国失业现状的众多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失业率水平是较高的。根据对城镇失业登记人口的统计,我国公布的失业率为3.8%,但这里面没有包括各种形式的待岗、下岗和轮岗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按同比口径调查统计的结果是7.2%左右,而世界银行计算我国的城镇人口失业率在10%左右,如果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结果可能会更高。因此,当前我国的劳动失业率已远超过美国约4%,欧洲约6%的水平,也超过了经济学家通常认可的应将失业率限制在5%以下的警戒水平。
就业面临严重压力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我国已步入老年化社会而养老保险体制还处在起步试点阶段。从今后50年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来看,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可能会更加紧迫。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按照国际通行的7%的老龄化社会判断标准,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2000年我国老龄人抚养比已接近总人口的10%,加上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按人口年龄结构推算,今后30年我国老龄人抚养比将继续快速升高。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新的养老保险体制还处在试点起步阶段,尚未积累起为当代老年人安度晚年所必需的财富。也就是说,后继若干代人除了要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积累财富外,还要抚养上一代或上几代人。为了缓解这一发展趋势带来的巨大矛盾,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让现时能工作的人,抓住一切机会多工作,多积累财富。也就是说,我国的特殊国情要求我国当前应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继续参加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
上述分析表明,当前我国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一是高失业人口的压力,二是步入老年化社会后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滞后所要求的现有就业劳动人口必须充分就业创造财富的压力。当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制定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压力,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充分就业之间慎重地进行权衡。
二、选择以充分就业为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的理论分析
在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建立在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基础之上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应该说只是一个理想目标或理想值。事实上,现实经济运行中只能达到总量上的大体平衡。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取向不应以单纯的GDP增长为目标,而应以追求充分就业下的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
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下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作为研究一国宏观经济均衡的工具,主要是在物价水平和GDP坐标内研究总需求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情况,以及因为该曲线的变动对物价水平和GDP增长率的影响(如图)。
图中我们设定P为一般物价水平、AD为总需求、LAS为长期总供给、SAS为短期总供给。当AD、SAS、LAS重叠相交于O1时,我们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为充分就业下的总量均衡。它说明此时的经济正好实现了其应有的潜能。否则,当AD与SAS相交于LAS曲线左侧时,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为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此时经济处于衰退状况,经济中存在着通货紧缩,并伴随有大量的失业;当AD与SAS相交于LAS曲线右侧时,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为大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此时经济处于过热状态,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
充分就业均衡理论说明,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仅要使短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还要使总供给在满足短期均衡的前提下达到与总需求的长期均衡,这样可以通过充分就业实现经济的潜能。反过来说,努力实现经济的潜能,而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才能保证充分就业。
2.周期性失业与通货膨胀相关理论
我们知道,由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叫周期性失业,它是相对长期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自然失业而言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不足拉上的或总供给推动生产成本增加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螺旋式上升。它一般分为超速的通货膨胀(每个月在50%以上)、加速的通货膨胀(呈上升趋势型)和温和的通货膨胀(通常2%左右)三种类型。较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将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根据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降低失业率与稳定物价不能并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要牺牲若干程度的物价稳定;反之,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就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得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税率,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总需求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宏观经济调控将二者均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效果。事实证明,只要不单纯依赖通货膨胀手段来解决失业问题,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三、对选择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思考
如前所述,针对我国目前失业状况特别严重、就业面临双重压力的国情,从13亿人口大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将充分就业作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并以此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
1.继续推行积极、稳健的财政和货币经济政策,拉动物价水平的适度回升
在财政政策方面,应考虑通过适当降低税率、减税的方法来刺激民间投资的增长,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的公共投资支出;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应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以确保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尽管有人担心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可能会引起新一轮的大规模的通货膨胀,但笔者认为从目前及今后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尚不存在导致大规模通货膨胀的因素。
首先,我国目前不存在导致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人民币是否贬值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物价。在目前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物价上升导致货币贬值发生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二是汇价。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500亿美元,当一国外汇储备超过1000亿元以后,货币贬值就没有积极作用了。三是利率。尽管目前我国的名义利率水平较低,但如果考虑近几年我国物价不断下降的现实,我国的实际利率水平仍然是较高的。在实际利率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是较小的。
其次,从中国近几年的物价水平来看,我国物价水平基本上处于负增长的状态。物价的负增长导致了经济领域的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又导致了投资的减少,并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因此,一国物价水平不是越低越好,物价总水平过低必然带来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
在币值稳定、一般物价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通过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民间和政府的投资规模,实现总需求的增加,并拉动物价水平的适当回升是有利于提升就业水平的。
2.调整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服务业为主来带动需求
我国的需求不足主要源于现有的产业结构难以满足居民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拉动需求的主要内涵应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供给更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实质性增长。
对于传统产业,一是要积极扶持支柱性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推动这两个能带动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健康发展,以扩大就业;二是要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深加工附加值,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延长产品链,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要加速制造业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的重组。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用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调整,并以此推动GDP的增长和扩大就业。
对于服务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如果我们将服务业结构细分为产业服务业、企业服务业、居民家庭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来加以发展,势必会推动服务产业的全面提升和增加众多就业岗位。
3.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三非”就业
扩大就业需要明确可行的重点方向。2002年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劳动就业主要应是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把这三个具有发展空间的领域内的就业归纳为“三非”就业。首先要培育非公有制企业,它可以为消化大过的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创造环境。2001年全国平均每天就有4000多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民营企业实现再就业。其次是提倡非正规就业。相对于正规就业而言,非正规就业是指未签订劳动合同、无法建立或暂无条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一种就业形式。随着市场导向机制的建立,非正规就业比例逐步上升是一种必然趋势,承认非正规就业将有助于再就业问题的解决。第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解决这部分人口的就业,要与我国现有的1.9万个小型城镇发展结合起来,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
总之,我国政府部门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始终把就业问题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发展的方式解决就业问题。此外,为了有的放矢地制定以就业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还必须加强失业统计工作。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失业率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总需求曲线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充分就业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失业证明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