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中“异化”的拯救--解读马尔库塞艺术中的“异化”观_艺术论文

“差异”中“异化”的拯救--解读马尔库塞艺术中的“异化”观_艺术论文

“异在”对“异化”的拯救——马尔库塞的艺术“异化”观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尔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异化”(alienation)现象,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言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虽然他们各自的学术主张、理论贡献因兴趣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必然是相同的,这就是他们一定会抽丝剥茧,发现发达工业社会或后期工业社会的共同特点——“异化”。既有社会的“异化”,成为所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社会批判的最大理由。

      然而,对马尔库塞而言,“异化”的意义远不只是他找出了发达工业社会所呈现出的以“单向度”为总体特征的病态状况,“异化”也是他拯救这个“异化”社会的理论武器。马尔库塞后期提出的“艺术即‘异在'”①这一主张,开掘出一条通过审美之维救治“异化”的发达工业社会的解放之路,而“异在”(estrangement)的意思即指“异化”。②不仅如此,马尔库塞后期对艺术“异在”理论的探讨,与其青年时期所进行的对“德国艺术家小说”的研究又有着某种直接的关联。令人遗憾的是,过去学者们大都注意到了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中的“异化”思想,而对其后期艺术观念中的“异化”思考以及早期的艺术家的“异化”研究少有关注。“异化”对马尔库塞一生的学术创建而言,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 “异化”:发达工业社会的病症

      马尔库塞一生中最为人所知的理论贡献就是他独特的社会批判理论,“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人,是他对发达工业社会“异化”现象的独有界定,较为准确地概括出了发达工业社会存在的综合病症。当然,对“单向度”的具体分析,马尔库塞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而只想就其“异化”病症的三个突出特征,即“技术控制”、“人沦为物”、“幸福意识”,给以粗线条的说明。

      发达工业社会之所以发达,是由于它有着出类拔萃的技术,因此,探讨发达工业社会人的异化状况,必然要从技术入手。马尔库塞认为,“在一种新的意义上来说,正盛行的社会控制形式是技术的”③。马尔库塞并不是一个“反技术”者,对技术的解放力量他是有充分认识的,他所要批判的是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的分离,是技术成为统治的新形式。对他来说,看到技术控制的一面,对理解发达工业社会的整体异化非常重要。技术将公共的和个体的私人生存包括了进去,将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服务和娱乐、自由和文化也包括了进去。机器侵入个人的内心形式之中,侵入人的本能和才智之中,于是机器不再发挥原始意义上对残忍的、外来的、个人的或自然力量的干涉,甚至不再作为竞争的、经济的自由劳动。“依靠技术而不是依靠恐怖来征服离心的社会力量”④,使技术完全成了客观的技术理性,显现着它对人控制的合法性。“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变成自由的枷锁:人的工具化”。⑤对技术的过度追求,必将使技术丧失其服务于人的目的,使对技术本身的追求成为目的,这就必然导致人与社会的共同异化。发达工业社会“以技术为中介,文化、政治和经济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体系,这个体系吞没或抵制一切替代品”⑥。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从政治领域的封闭、痛苦意识的征服、言论领域的封闭,以及否定性思维的挫败、实证性思维的胜利等多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技术合理性(“技术理性”)主导下的发达工业社会之所以成为“单向度”社会的发生逻辑。“技术控制”,这是发达工业社会走向异化的最重要的特征。

      许多人认为,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以黑格尔的人的本质概念为幌子,从一种主观精神的绝对自由论出发,而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这个原属于工人的异化问题,提升为一个纯粹的哲学的、人类的“普遍本质”问题。这实在是对马尔库塞的一种曲解,实际上,马尔库塞是以马克思“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⑦这一原则来研究异化的。正是在评述“手稿”这部作品时,在对马克思“劳动”与“外化劳动”的分析中,马尔库塞形成了自己关于“异化作为物化”这一基本认识。当然,与黑格尔所说的物化和外化有所不同,这里的物化,简单地说,就是人变成物,人成为物的奴隶,成为物所奴役的对象。马尔库塞说,“异化的扬弃,只能建立在摧毁物化的基础上”⑧。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的异化时,是从人在资本主义劳动中必然表现为“自我异化”这一角度来谈的,马尔库塞则在马克思的基础上通过对发达工业社会出现的新形势的新考察,得出了新的结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地位提高了的奴隶,但仍然是奴隶,因为决定奴役的‘既不是顺从,也不是艰苦劳动,而是处于纯粹工具的地位,人退化到物的境地’”⑨。在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技术进步,物质富足,人们的生活状况与马克思写作“手稿”的时代已大相径庭,此时的“人沦为物”也有着许多新的含义。但不管怎样,“人沦为物”,无疑是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人的“异化”特征的又一新的概括。

      技术愈是进步,生产的愈多,要求消费的商品也就愈多。因此,为了使社会得以延续,既有社会就必须借助各种广告媒体、社会催眠术等手段,使人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的东西”,从而制造出一种“虚假的需求”,并使这种“虚假的需求”获得真实需求的外衣,从而将消费商品作为一种自觉追求,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于是,在技术合理性的向度里,在人们享受丰富商品所带来的满足中,“幸福意识开始盛行起来”,“这种幸福意识反映着这样的信念,即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不管怎么说,现存制度提供了商品”⑩。“幸福意识”是灵魂麻痹的最好药物,不仅使一切可能的反抗无从谈起,而且还使反抗的力量转化为维护的力量。在《爱欲与文明》“1961年标准版序言”中,马尔库塞提到:“在现时代,心理学概念成了政治概念,以致私人的、个体的精神成了一定程度上心甘情愿的容器,里边储藏了为社会所欲求、对社会所必要的志向、感情、满足和内驱力。”(11)个体的、私人的成为与社会所欲所求相一致的东西,自觉地接受社会的管理与控制,这是发达工业社会呈现的另一个新现象。“幸福意识”也成为发达工业社会造成的人的异化的又一特征。

      以上所谈发达工业社会异化的三个特征,加之其他原因,使发达工业社会整体处于异化、病态之中。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一方面是人的感受力的萎缩和思考能力的几近丧失,发达工业社会的正常功能即呈现出一种“综合病症”,当“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关系(它的结构)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使人的存在(人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时,这个社会就是有病的”(12)。发达工业社会是“病态社会”,它的“一体化”使任何力量都无法逃脱被它整合的命运。

      马尔库塞在其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文章中说:“人的表现首先总倾向于外化,而他的对象化则倾向于物化,从而他只有通过‘否定之否定’,即通过废弃他的外化和从他的异化中复归,他才能达到一种普遍的和自由的现实。”(13)而今天面对这一病态的、对人奴役的、单向度的社会,要从“异化中复归”,找回人的独立思维,恢复人的全部感性,就必须有一种新的力量,这个新的力量必须从“异化”的社会之外去寻找,即通过“异化的异化”去寻找,“异化的异化”就是“否定之否定”,在马尔库塞看来,这个“否定之否定”的结果便是“艺术”。

      二 “异在”:作为拯救“异化”的武器

      马尔库塞一生的学术研究,在笔者看来,以1933年加入法兰克福学派和60年代中后期的“新左派”运动为两个时间点,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是他的学术探索阶段,由于对文学的兴趣,他撰写了博士论文《德国艺术家小说》;第二阶段(中期)是他形成社会批判理论的阶段,其名著《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都在这一阶段完成;第三阶段(后期)是他审美救治理论的建构阶段,《审美之维》这部名著成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一般而言,学界对他第二阶段独特的社会批判理论十分熟悉,赞扬有加,本文前面部分已对此作了粗浅的阐释,而对他第三阶段的审美救治理论常常抱有偏见,认为那是他在“新左派”运动失败之后,躲进象牙塔里搞学术的无奈之举。至于他在第一阶段中对德国艺术家小说的研究,学界关注较少。实际上,马尔库塞一生的学术研究有着极其完整的发展路径,他的社会批判理论与其前后两期的美学研究之间有着极强的逻辑联系,他的社会批判理论也只有纳入他的美学思想与理论中才能得到最好的解释。

      马尔库塞在探讨文艺问题时,无论前期还是后期,“异化”都是他学术研究的关键词,尤其是在后期,“异化”(即“异在”)成为他艺术与审美理论构建与成熟的重要标志。然而,同样是讨论艺术的“异化”,“异化”的涵义及其所指代的意义在其前后两个时期并不一样,这里有必要做出明确的辨析。

      前期,马尔库塞主要是在“艺术与生活是完美统一的”这一原则下谈论“异化”,后期则是在强调“艺术与生活要永远对立”这一前提下讨论“异化”,从基本的艺术立场和观念上看,虽同为“异化”,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前期对“异化”的研究流于一种艺术现象的描述,“异化”的意义也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与生活的不合、矛盾或抵牾,而后期对“异化”的探讨却是致力于建构一种新的艺术理论——一种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进行疗治的理论,此时“异化”的意义在于说明艺术的独立性、本体性等本质属性。因此,笔者认为,虽然马尔库塞在他一生的学术研究中,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异化”(alienation)这一概念,但“异化”在他不同的研究阶段,涵义是不同的。国内学者注意到了这种不同,并将其后期艺术观中的“异化”(estrangement)译成“异在”,(14)这是比较合理的。以“异在”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异化”,对人们认识马尔库塞后期艺术的独特思想十分必要。就笔者的理解而言,“异化”由“外化”、“物化”延伸而来,是指一物向另一物的转化,这用来说明其早期研究中探讨的德国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脱离是合适的,用来说明他中期研究阶段所剖析的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与单向度也是恰切的,但用来界定其后期关于艺术独一无二的本质属性就未必合适。“异在”则能传达出“相区别的”、“不同的存在”等意思,显示了事物内涵的独一性、排他性,是另一个“他者”(other),这就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马尔库塞后期对艺术的基本看法。在《审美之维》等马尔库塞后期作品的中译本中,译者们用“异在”而不用“异化”,显示出对其后期艺术思想的独特认识和领悟。

      (一)《德国艺术家小说》中的“异化”思想

      马尔库塞之所以会在前后两个时期有两种不同的艺术“异化”观,与他整个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对艺术的不同认识直接相关。早年写作《德国艺术家小说》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时,他还是一位24岁左右的青年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加之受到黑格尔等人思想的影响,他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黑格尔思想在德国的复活。他论述了歌德、凯勒、托马斯·曼在处理德国艺术家小说方面的能力,并运用类似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辩证法和解释学的“同情共感”等方法,把人物带到“生命”的境遇之中,对艺术家和艺术家小说进行分析研究。

      在马尔库塞看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希腊文化处于“史诗时代”,那时艺术与生活总体上是和谐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并且具有神性”(15)。他认为,德国文化也有一个类似于希腊“史诗时代”的英雄时代的源头,那时,诚如古代诗人所言,“艺术和生活是完美统一的”,艺术所描写的生活与现实所存在的生活是完全一致的。然而,这种“统一”随着封建文化的崩溃、资产阶级城市的建立和三十年战争而被弄得七零八落,一个分裂冲突的时代产生了,这是一个“完全贬低价值的、枯竭的、残忍的和充满敌意的、不能提供任何成就”的社会,这种社会使“主体性意识的喷发”与对异化的征服欲望成为可能,文学史的浪漫主义时代因此产生。于是,艺术家开始赋予他们的情感以具体的形式,即艺术的形式,并且尽其所能期望这种形式在现实世界中变为现实;这种形式还引领艺术家尽力依据他们自己的理想改造这个分裂、冲突的现实,试图以此战胜艺术的“异化”(即此时艺术表现与现实状况的不一致),或者在幻想的美的世界(即艺术的世界)中寻求躲避的场所。也就是说,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只有两个,一个是改变现实,一个是躲进艺术的审美世界之中。然而,改变现实谈何容易,而躲进美的世界、远离生活又难免痛苦。于是艺术家就只能选择另一种方式,即改变自己,其结果便必然是艺术家走向自我异化的命运。用马尔库塞自己的话说,艺术家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艺术家或具有艺术气质的人)“由于生存环境的局限而不能在他的生活方式中发现圆满。他的本性和渴望为现实所不容,他处于同现实生活的对抗中……由于他对抗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不去打碎他的艺术才能与他的人性,他就无法长期忍受下去,所以他企图找到解决的答案——一个新的、与生活一致的状况”。(16)艺术与生活的对抗、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造成了艺术家的异化,若想消除这种异化,就必须泯灭其艺术家的艺术气质和艺术幻想。

      “艺术家小说”揭示出艺术家同现实社会的格格不入、与生活的决裂,展现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不和谐状态。但值得一提的是,马尔库塞在《德国艺术家小说》中并没有对浪漫主义创作给予肯定的解读,而是进行了批评性分析,因为此时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家对“意识世界”(或主观的精神世界)的纯粹投入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他相信“‘真正的艺术家’(true artist)对生活不是否定的声音,而是肯定的声音”(17),即要通过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与一致来确认人生的快乐。基于这样的艺术观,马尔库塞赞扬了后期浪漫派返回历史和日常生活的努力。在他看来,现实生命和生活才是艺术家的归宿,真正的现实会成为一种价值,只有在这里,艺术家才能重新找到意义和目标。然而,无论马尔库塞怎样分析艺术家问题,并在论文中试图用“教育”灌输改变艺术家内心积压的不满和郁闷,他终究无法真正解决艺术家的“异化”处境。压抑激情和冲动,并不是消灭冲动,无视生活与现实的改变而一味地指责艺术家出了问题,终究无法解决现实与艺术家的矛盾、艺术与艺术家的异化的症结。

      (二)《审美之维》等作品中的“异化”思想

      与前期对艺术与艺术家的异化持批评态度完全相反,后期马尔库塞对艺术的“异化”(“异在”)则是完全肯定的,他还将艺术的“异在”置于艺术的本质特性这一高度,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疏远、超越与否定,从而将艺术与现实生活完全拉开了距离。因为艺术是“异在”的,所以,“艺术家借助于这个异化,使自己逐渐从异化社会中摆脱出来,并创造出只有艺术才能在其中具有和传达其真理的非现实的、幻象的天地”(18)。在马尔库塞看来,面对发达工业社会这个异化的、单向度的、病态的社会,艺术的“异在”构成第二层次的“异化”,即对“异化”的现实的“异化”,因而只有它才可以避开被既有社会整合的命运,成为拯救既有社会唯一可能的力量。“艺术通过让物化了的世界讲话、唱歌甚或跳舞,来同物化作斗争”。(19)艺术的“异在”是马尔库塞为疗治“异化”的社会开出的一剂良方。

      马尔库塞后期对艺术“异在”思想的论述有一个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艺术的二重性思想。他既看到了艺术“作为现存文化的一部分”所起到的对现实的肯定作用,也看到了艺术作为现存现实“异在”的否定潜能,他的艺术“异在”思想就是对艺术否定潜能进一步思考的结果。(2)独特的艺术政治观。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具有“政治功能和政治潜能”,但艺术并不通过直接的“介入”而成为一种革命实践,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3)审美与艺术、感性相关联的思想。审美一方面关联艺术一方面关联感性,这一思想为他后期“新社会”构建中的主体力量,即“新感性”的人的产生与塑造,提供了理论依据。(4)技术的二重性思想。马尔库塞不仅看到了技术作为一种支配力量,造成发达工业社会异化、病态、单向度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技术在其原初意义上与艺术的关联,正是在此意义上,他提出了“新技术”这一概念,从而为其“新社会”理论的构建找到了现实的物质力量。(5)艺术的形式、自律与真理相统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尔库塞艺术思想的精髓所在,由艺术走向真理,包容着他对未来社会建构的全部热情和渴望,也是他“新社会”理论构建的前提。以上这些方面内容丰富,富有原创,但限于篇幅,这里只就“艺术形式、自律与真理”的关系再作些说明。

      在马尔库塞后期的艺术观念中,“审美的形式、自律和真理”这三者是相互关联和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艺术“异在”的独特内容,审美的形式与艺术自律成全了艺术的“异在”,“异在”的艺术则保存着对真理的承诺,这个真理就是人的自由和幸福。“让世界就像它在艺术作品中那样,真正地表现出来”(20),这句话是马尔库塞后期艺术“异在”思想提出的真理性结论,寄托着马尔库塞对未来社会的全部热情与理想。在早期,他看重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统一,从而希望艺术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回归于生活的一致与和谐;后期他所强调的则是,让人们彻底远离整体异化的现实生活,而要像“在艺术作品中那样”去过真正的人的生活。马尔库塞认为,只有生活在艺术中的人才是无忧无虑的,在艺术的王国中,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艺术中的人的生活是正常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活。只有“生活在艺术”中,人性才能得到尊重,人的多维需要和潜能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自由和解放才成为可能。这是一种没有压抑也无需压抑的生活。可以这样说,“异在”的艺术世界,是马尔库塞给“异化”的现实世界指出的一个可供参照的“世外桃源”,他希望通过这两种世界的对照,培育人们对旧的世界的控诉、对新的生活的渴望;“异在”的艺术世界,是马尔库塞给生活在“铁屋子”中的人们带来的铁锤和镰刀,他希望人们可以用它敲醒沉睡的长梦,砸碎禁闭他们的牢笼;“异在”的艺术世界,是马尔库塞给世人盗取的普罗米修斯之火,他希望人们用它焚毁麻木、沉沦、虚假的生活,唤醒感性、自由、解放的生活。如果说早期马尔库塞希望的是人们生活在现实中,否则就会走向异化,后期他则希望人们要“生活在艺术中”,否则就无法摆脱异化;前期他提出让艺术回归生活,由现实引领艺术,后期他则要求现实走向艺术,由艺术引领现实。前期关于“艺术与生活统一”的看法,主要是建立在他的某种预设之上,后期“让生活走向艺术”,则建立在他对发达工业社会现实异化的深刻认识和批判之上。“艺术的世界就是另一个现实原则的世界,另一个异在的世界,而且艺术只有异在化,才能完成它的认识的功能”。(21)的确,没有“异在”的艺术,没有艺术王国另一种生活的参照,人们麻木的知觉、反思力、审美力又如何回归,人们又如何揭开既有发达工业社会虚假繁荣、虚假幸福的症结,如何迈出追求新生活的第一步?

      由以上论述可知,马尔库塞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异化”思想体系,“异化”思维与执着的批判精神,使他不断求索,不仅发现了发达工业社会走向病态和单向度的“异化”秘密,同时也使他在对艺术与审美问题的“异在”性思考中,找到了解决既有社会“异化”的理论钥匙。“艺术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它能够致力于变革男人和女人的意识和冲动,而这些男人和女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22)将“异在”作为疗救“异化”的真正武器,是马尔库塞“异化”思想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①(18)(19)(20)(21)(2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第181页,第156页,第237页,第191页,第197页,第21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词源的考察表明,“异化”的德文词“entfremdung”是英文词“alienation”的翻译,而德文“entfremdung”的字面意思又是“estrangement”,也就是说,这三个词实际上都是“异化”的意思。

      ③④⑤⑥⑨⑩[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吕世平译,第9页,“导论”(第2页),第135页,“导论”(第7页),第30页,第67页,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⑧(1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等:《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32页,第13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第1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2)《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第441页,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4)马尔库塞在其《审美之维》中,还曾用“other”一词说明“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异在者’”,即艺术是现实社会的一个“他者”,这就更准确地表达了他后期关于“异在”的深刻含义。见Herbert Marcuse,The Aesthetic Dimension:towards a Critique of Marxist Aesthetics,Boston:Beacon Press,1979,p.72.

      (15)(16)(17)Douglas Kellner,Herbert Marcuse and the Crisis of Marxi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p.20,p.20,p.384.

标签:;  ;  ;  ;  ;  

“差异”中“异化”的拯救--解读马尔库塞艺术中的“异化”观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