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医体质;高血压;健康管理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高达2.45亿,占全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数的93%[1]。而我国高血压呈现明显的“三低”状态,其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达51.6%、45.8%和16.8%[2]。基于目前现状,世界各国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及治疗越来越重视,其研究也逐渐由疾病发展机制向临床防治延伸,进而提出了高血压健康管理概念。
体质是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生理学概念,是基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一种包含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状态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3]。根据人的体质状态及体质分类特性,纳入健康和疾病的相关要素,进而制定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进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及养生康复。将中医体质学说渗透到我国高血压健康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公众知晓率,达到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与病残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符合中医“治未病”的要求。有研究指出,中医体质与高血压明显相关,可有效指导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4]。
1.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型
根据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5],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体质[6] 。柳洪胜等[7]认为高血压患者多为痰湿质、火热质、阳虚质、阴虚阳亢四种类型。崔伟锋等[8]认为中医体质学说与高血压所致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其中平和质患者高血压发病率低,是高血压患者继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因素,而气、阴、阳虚以及痰湿质患者再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明显增高,为主要危险因素。陈春玲等[9]认为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主要以阴虚、痰湿质为主,依次为气虚、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以及血瘀质等。
2.中医体质构成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
吴红等[10]对杭州100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显示:杭州地区高血压患者主要以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气虚质为主。娄彦梅等[11]认为北京地区高血压人群则以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居多。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云:“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刘培中[12]在探讨BMI与高血压患者关系中指出,高血压患者BMI指数> 25患者多为痰湿质,而BMI <18以气血虚质多见。金善姬等[13] 研究证实不同种族之间亦存在明显血压差异。由此可见,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特征等能影响中医体质的因素均影响高血压发病。
3.中医体质辨识在高血压健康管理的具体应用分析
中医体质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因此在高血压健康管理工作渗透入中医体质辨识,可有效提高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从而达到高血压管理的目标。如何将中医体质学说与高血压管理融会贯通,需从以下方面着手,具体如下:
3.1合理使用研究工具
合理、科学地使用相关研究工具。具体包括:(1)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疾病既往史以及生活习惯等;(2)血压控制自评表,以患者自评的形式进行,血压小于140/90mmHg为优,血压在140-159/ 90-94mmHg为良;超过以上两项为差,为血压不达标;(3)中医体质辨识评定表,评价患者对中医体质辨识评定的了解程度。
3.2综合运用干预方法
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在了解患者个体差异、疾病具体病情及医护干预需求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方案,包括:(1)饮食调养干预。结合患者个体的营养情况,制定合理、营养的饮食计划方案,严格控制钠盐的每日摄入量,增加含钾食物的摄入,合理指导适合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搭配,纠正不良饮食习惯。(2)生活方式干预。指导患者戒烟戒酒,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避免熬夜,确保日常生活起居的规律、合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并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运动调养方案,进行轻度有氧运动,使患者的心肺功能得到有效增强,进而起到控制血压水平的效果[14]。(3)心理干预。因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所以相关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心理情志进行调节,结合患者的具体心理症状,采取有效的疏导方法,比如可采取音乐转移注意力疗法,或多鼓励、支持患者,使患者维持良好的心态,进而改善心理状态,配合医护工作的有序开展[15]。(4)药膳调养干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配置药膳;例如对痰湿质的患者以“祛痰化湿”、“化湿通阳”为法,对患者使用“宣肺健脾”、“益肾化湿”的食物,消除患者的痰湿症状,使患者的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16]。
3.3干预效果评价
研究指出[17],在高血压患者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体质差异辅以穴位按摩、太极拳、药膳的等干预手段,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干预前,表明在中医体质辨识能一定程度改变高血压患者体质,从而有效地提高血压控制率,沈翠珍等[18]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痰湿型高血压患者采用中医食疗以及常规健康宣教的干预方法,12周后患者血压明显下降,甘油三酯、胆固醇的血脂指标亦下降明显。综上所述:运用中医体质学干预高血病的治疗,将高血压病患者经体质辨识后,根据不同体质状态采用中医药综合干预,对预防及控制高血压进展有重要意义。从中说明了中医体质辨识方法的实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4.结论
2013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为44.1%,居死亡疾病谱中首位[19]。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首要病因[20]。由于高血压目前“三低状态”,患者普遍缺乏对高血压的疾病了解,健康认知水平低,因此如何防治高血压已经成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个人体质差异的不同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贯穿在高血压的整个治疗中,对于中医体质辨识来说,积极探索高血压病的体质特点,将中医体质学说运用到高血压病的防治过程中, 对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方案,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并提高患者对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有重大意义;因此,中医体质辨识理念方法在临床工作及社区服务中值得借鉴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李惠君,顾东风,杨跃进,郑哲,陈伟伟.《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03):209-22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01):24-56.
[3].王琦.中医体质学[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4].李玉华,陈春玲,蔡涛,等. 中医体质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的研究进
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17,9(36):12 -15.
[5].中华中医药学会 .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1-7.
[6].刘香春,苏文博,蒲蔚荣,等.体质学说在糖尿病领域的治疗应用[J].中
华中医药杂志,2015(9):3347-3349.
[7].柳洪胜,白文,戴中,等. 从体质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病[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 ( 6 ):818-819.
[8].崔伟锋,韩颖萍,刘萧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与心血管风险相关性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J].中医学报,2019,34(08):1740-1744.
[9]陈春玲,蔡涛,李玉华,尹胡海,黄婕,岳桂华.中医体质与高血压病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01):116-118.
[10]夏圆元,樊小农.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体质研究进展[A].中国针灸
学会.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服务模式经验研讨暨第十一届全国中青
年针灸推拿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针灸学会:2014:4
[11]韩淑辉,李康增,郑建明,等.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199-204.
[12]刘培中,李创鹏,刘志龙,等.600例高血压病患者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
分类的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1,43(6):19-21.
[13]金善姬,熊英环,方今女.延边朝鲜族和汉族农村居民不同类型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关系[ J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 ( 3 ):241-244.
[14]李娟. 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10):146-147.
[15]顾申红, 宋艳玲, 林芸芸, et al. 全科医学健康管理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S2):236-237.
[16]卜祝萍. 中医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的应用探究[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7(1).
[17]孙旭松,刘萍,史红丽,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132 例中医体质分类分级研究[ J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 ( 5 ):25-28.
[18]张松兴,董波,王东海.240例社区低、中危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
型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1-73.
[19]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7);487-491.
[20] 许顶立.高血压与脂质代谢紊乱[[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9)861-864.
论文作者:卞春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高血压论文; 体质论文; 中医论文; 患者论文; 高血压患者论文; 中国论文; 血压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