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性英语教学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学论文,启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英语是一门开启学生心智的学科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既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1] 英语作为外语课,犹如一扇门窗,打开它能够让学生放眼世界,丰富人生经历,吸取多元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识,培养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这个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 英语课又好像是一把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听说读写的教学在整个过程之中,无时不在提高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尤其在近30多年来,外语课非常重视促进个体潜能,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忽视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就会变成模仿教学、记忆教学,也只有注意思维能力的发展才能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单凭死记硬背是难以学好外语的。 二、尊重主体,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建构语言知识体系 中小学英语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认知理论。该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识图示(schema)。 现以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学习为例来诠释学生是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知识体系的。 (一)中小学的英语语音知识主要不是靠教师讲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听、说、朗读等活动让学生领会、模仿、体验、实践逐步掌握的(见表1)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c040bbe58156d66a025636bf.jpg)
例如,字母A时而读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d5741ba7d65f10cd3502939.jpg)
,时而读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494fb2c1053dffc96f8b4f9.jpg)
,其读音规律是通过学生观察和朗读一组组同类词发现的。但是,教科书和教师适时的指导和点拨很必要,也很重要,因此,教科书除了提供有关语音、语调和朗读技巧的练习,有时还附有一些浅显易懂的文字说明,学生就可以认知元音和辅音字母及其组合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了。 英语语音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是拼音文字,本身具有音和形相联系的特点。例如pet读作/pet/,而Pete则读作/pi:t/,很多学生是跟着老师或录音学会读这两个词的,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规律——元音字母e在重读开、闭音节中的读音规律。遇到音节多的单词,他们不知道按照音节读音。以biology为例,如果知道这个词分4个音节bi-ol-o-gy,而且知道其重读音节所在,不用查字典就能轻而易举地读出这个词了,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见其形知其音,听其音知其形”了。否则,学生学习单词的发音只能跟着老师或录音鹦鹉学舌似地模仿,然后设法一个个记住。难怪许多学生视英语词汇为拦路虎,越学越觉得苦不堪言,甚至丧失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引导他们在入门阶段关注26个字母的基本读音,换言之,没有帮他们建构起关乎终身英语学习的语音基础知识体系。 当然,英语语音不仅限于字母的读音,更重要的是重音、语调、意群的读音和节奏。中国学生受母语的影响,一个词一个音节,几乎每个词都读得很清晰,英语则不然,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都有重读与弱读之分,加上连读、失去爆破以及升降各异的语调,说英语就得一个一个意群连贯地说,节奏感强,轻重分明,抑扬顿挫,从口中出来的是语流,而不是蹦出一个个的单词。教师需要启发学生发现和思考英、汉语的差异,如果能成功地引导学生体验并运用朗读技巧读和说英语,那么他们便会习惯英语国家人士的语言,能有效地提高听力理解的能力,为英语学习切实打好基础。 (二)英语词汇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思维过程 根据Thornbury的心理词汇(mental lexicon)图示[2]可以看出,学习英语实际上是在学习一种新的思维体系和构建一套新的词汇网络系统。这个系统至少包含以下六个系统:1.词的音、形、义,属于相互密切联系的表层系统;2.词的语法特性;3.词的派生、复合与转义;4.词的搭配所形成的无数固定或非固定词组,又称词块(word chunks);5.词的隐含意义(connotation)与联想(association)的意义;6.词的使用语境或语体(register)。这后两项涉及了词的深层系统。许多学生对英语词汇思维体系了解不深入,满足于背记词表所提供的发音和中文释义。有的教材词表仅提供课文中出现的一种词义。看上去似乎这是学习词汇的捷径,岂不知这样会误导学生,使他们无法尽快洞察和发现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奥秘,让他们始终处于朦胧的状态。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拨开迷雾,揭开奥秘,帮助学生迅速抓住英语词汇特点,开动脑筋,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以便自主地建构起一套英语词汇知识体系。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学生想达到此目的起码能够运用以下10个策略。 1.在语境中学习词、词组和习惯用语。语境可以是场景、图画、话语、语篇等。如cats,big cat(虎),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露出马脚),如果没有语境或上下文,即使知道这些词语的汉语释义也难以正确运用。 2.反复接触,大量积累。不局限于课本所学范围,加大听和读的量,扩大词汇复现率;通过经常复习和练习,不断从大脑中提取所学词汇,加强记忆,使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并加以保持。 3.加深对词汇的认知度。利用音、形、义的联系,构词法,语法词形变化,词的搭配,成语,一词多义等规律,就可举一反三,变“死记”为“活记”了。 4.亲身体验,加深感受。随时随地有意识地注意带有英语标志的实物、图表,加强视觉记忆;出声朗诵或听录音,加强听觉记忆;听或看到好的词语就写在笔记本里。动员所有感官,做到“脑思、眼看、耳听、口诵、手写”。 5.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利用语篇中的插图、文字说明、熟词、反义词、同义词或标点符号引出释义,还可通过个人阅历(又可称WK,即world knowledge)猜测,也可根据下义词(hyponyms)猜出意思,如legumes,like string beans,lima beans,and green peas are important in your diet.根据string beans等下义词可猜出legume是“豆科植物”。 6.通过联想学习词汇。通过一个词联想出同类词(按照音、义、词性等归类)、同根词、词组、短语、搭配等,成串地学词汇(learn words in clusters),而且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个网络。 7.运用识记。单凭死记单词或词组不行,必须组词成句,组句成篇,在口语、书面表达中加以运用,有了真实的体验,用过的词语方能熟记不忘,因为它们已成了自己语言机制的一部分了。不仅如此,只有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才能理解一词多义,例如,property在“This coal mine is state property.”中意为“财产”,但在“Do you know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water?”中则是“性质”。也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知道faithfully,sincerely,yours,love等词在不同语体书信中的使用。 8.使用词典学习。好的辞典(如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等)胜过教材和教师,是学生终身学习英语词汇的良师益友。 9.记忆诀窍。记忆单词的诀窍有很多,来自学习者的自创,有的用母语谐音对照,有的用唱歌帮助记忆。最常见的是运用关键词,由关键词的每一个字母引出与之有关联的词来。 10.形成习惯。学习者自主养成一套学习词汇的习惯,除了听录音、朗读,还要用笔记本经常记下生词和含有该词的句子或谚语,随身带着小本抽空复习。主动与同学合作,互相检测。 以上列举的仅仅是成功学习者常用的学习策略。凡使用这些策略的学生都会感到英语词汇学习变得轻松了,他们的认知力、记忆力加强了,对英语学习也就越来越有信心了。 (三)学生学习英语语法也有一个主动探索、发现、分析、归纳、反复实践直到建构的心理过程 在母语为英语的环境里学习的儿童不必专门学语法,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习得英语语法,不过也得经过不断犯错和纠错才能掌握。中国学生缺少习得的环境,而且有汉语系统的影响,因此必须借助语法规则帮助他们迅速掌握英语语法。然而,把语法当作一门知识来学效果并不好,因为知识不等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Diane Larsen-Freeman提出“grammaring”的概念,[3]她认为,语法不仅是语言知识,正确使用语法结构的能力也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语法并非一套关于结构的僵硬规则,而是一套有意义的、动态的系统,所以教与学语法应该用一种有意义的、集中的、交互式的方法进行。这就涉及形式(morphosyntax/form)、意义(semantics/meaning)和使用(pragmatics/use)三方面的关系。[4] 为了把语言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与教材的实施已改变了传统的语法静态讲述型教学,采取了观察—发现—归纳—练习—运用的动态实践型教学。一般做法是学生首先通过听说活动,在语境中接触、感知特定的语法现象,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观察、发现其语言形式,理解其意义与功能,并适时做些归纳和演绎,然后开展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这些练习与活动的设计呈梯级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注重语言形式的机械性句子练习到带有较强的交际性的任务型活动,不但有听说,还有读写,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话题与功能运用,这样可使语法教学包含文化的内容,促使学生准确而得体地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如动词的现在完成时,常用于谈论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的影响或结果,因此,有的教材设计朋友交流读书心得,使用Have you read...yet?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Which book have you decided to write about?由此可以讨论许多中外经典名著。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语法时,还必须考虑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当汉语表述与英语表述一致时,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能够促进学习。如This is a beautiful picture.(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时的语言转换为正迁移。当两者表述不一致时,母语的影响会产生干扰的负面影响,如This is the picture I bought yesterday.(这是我昨天买的那幅画。)中国学生此时就会说错,这叫作负迁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促进正迁移、防止干扰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5] 实际上,一百多年的英语教学已经摸索出了帮助我国学生有效掌握英语语法的系统,降低了语法学习的难度。仔细研究我国传统的教材,如许国璋英语1963年初中英语课本,便可发现语法体系安排循序渐进、极为精细,非常有利于中国学生认知英语的规律,即促进其迁移学习与同化及顺应的心智过程。老教材通常从动词is(不是do)入手搭配大量表示物体的名词This/That is a…Is this/that a…?接着是are和复数名词,然后用am以及人称代词来谈论人。行为动词通常首先出现在祈使句中,让学生见到原形动词,避免他们母语中没有的曲折变化。首先呈现的英语动词时态往往是现在进行时,因为be doing的am,is,are与前面学过的句型联系紧密,有助于正迁移。如果先教一般现在时,不仅肯定句有单数第三人称的难点,更麻烦的是疑问句的语序和助动词的使用,不利于起始阶段的学习。前辈们总结出了五个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六种简单句(S+V,S+V+O,S+L+P,S+V+IO+DO,S+V+OC,There be+S+Ad),四个句子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及常见的五个时态(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现在进行时和完成时)。有了这些最基础的语法结构垫底,学习者遇到再难再复杂的结构都不难建构了,如动词的语态、其他时态(见表2)、非谓语形式和各种复合句等。遇到某个与汉语差别很大的句型结构时,还得分步骤呈现,如,现在完成时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为了与过去时区别开,第一步要明白He has read the book.(他读过这本书的意思是“他了解这本书的内容”,说话人并不关注他何时或在何地读的。)要建立起运用谓语动词的变化谈论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的影响或结果的认知结构,必须引起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于是教师会用have lunch,finish homework,write the letter等让学生操练,领会其意义。第二步教学“I have lived here for two years.I haven't seen him since 1999.”使学生理解这个时态可表示过去某个时间开始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第三步方可引导学生比较现在完成时与过去时的用法,否则过早进行比较,学生肯定会产生思维的混乱,像“He has joined the army for a year.She has gone to Canada last year.”之类的错误层出不穷。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c297965c3f6a841dcb0b5903.jpg)
我国学生英语语法学习成功的经验较多,值得介绍的学习策略有以下五个。 1.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课本中的语法资料和语法书归纳、小结已学的结构,进行分类、对比,加深理解,提高对语法规则和用法的认知度。 2.将语法学习与词汇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具有语法特性的词块(词的搭配),可以不费力地学到语法。例如与as有关的词块as well,as for,as if,as long as,as+adj./adv.+as,as+clause。又如学习与seem有关的词块seem confused,seem to be late,It seems that he won't come等,实际上是在学习过去分词、不定式和先行词it代替后置的主语从句。有人把这种语法学习称作自然语法(natural grammar)。[6] 3.在语境中通过说、读、写的大量实践,在运用中提高语法的准确和熟练程度。 4.口诵、手记含有所学语法结构的佳句、格言,如Right living is better than rich living.Everyone who exalts himself will be humbled,but whoever will humble himself will be exalted. 5.记录和分析自己常犯的语法错误,对比汉语、英语结构,找出规律,减少错误。例如,许多人不清楚在哪些动词后作宾补的不定式不带to,经过对错误的分析,用“八字言”——一感feel;二听hear,listen to;三让have,let,make;四看see,look at,observe,watch就记住了10个这样的动词。[7] 三、在听说读写学习过程中体验和实践,形成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听说读写的教学是训练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能力的过程。现代语言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这其实也是开启学生心智的过程。 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在低年级侧重听说,高年级侧重读写,但是在整个中小学阶段还是以综合训练为主,四项技能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听与读是吸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学生获得有意义的信息输入后,经过内化(思维与表达)的过程,通过说或写输出新的信息。产出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内化所接受的知识与信息的质量,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性(见图1)。下面就学生在听读与说写学习过程中如何体验和实践,形成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做一剖析。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12895f3b0dba644498be427.jpg)
(一)听与读属于语言吸收性或领会性技能(receptive skills),学生进行单向听和读时重在理解所听或所看到的信息,语言加工的认知心理过程相似 有的专家认为,听的理解基于听者的背景知识(图示schema)、语境(上下文)和语言系统;[8]而另有专家给读下的定义是,读是读者已有的知识、文字信息、阅读语境之间的互动。[9]两者何其相似!在听与读的理解和学习过程中,都有三种认知过程: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即利用先前已有的背景知识来分析和处理所接受的信息;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指利用已有的语言信息来建构新的信息;并行处理(parallel process),指同时用前两种处理方法处理信息的过程。实际上,并行处理更为常见。 听和读的认知过程有许多别的因素的影响,如学习者的兴趣、动机、情绪、态度、注意力等;阅读篇章的语体、风格、难度;说话人的语音语调、语速、话语风格等。例如,情绪紧张或过度疲劳都会带来消极影响,尤其是在听录音时,一旦紧张可能会出现什么都听不进去的尴尬状态。由此可见,在听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十分必要。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提高学习、记忆、理解与分析加工的能力的;元认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心理过程的调控和对学习的评估;社会情感策略指在交往过程中调控学习情绪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体验和实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建议教师引导他们分别采取以下学习策略。 听的学习策略: 1.利用语境提示(如图表、词语、表情动作、话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预测将要听到的内容,并放松情绪,做好听前的心理准备。 2.听时不可停顿,不必每个字都要听明白,要坚持往下听,根据重音和语调捕捉关键词语。双向听时可提问、解释、澄清、重复以助理解。 3.抓住语篇大意或对话要点。 4.听细节,(可用速记笔)记要点。 5.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句意。 6.确定事物发展顺序和逻辑关系。 7.推断深层意思,理解说话人的目的、意图、态度。 8.运用关键词勾画思维导图,帮助自己说或写出大意,或复述所听的故事。 9.检验理解程度,评价所听内容,根据所听内容说或写评语、报告等。 读的学习策略: 1.根据语篇话题,开动脑筋(头脑风暴),激活(activating)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参与主题讨论。 2.浏览语篇标题、插图、首段或首句、预测(predicting)内容。 3.限时快读(skimming)全文,了解各段要点,抓住主旨大意。 4.有目的地寻读(scanning),快速找出基本的和特定的信息。 5.细读(close reading),达到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6.利用语境,即上下文、标点符号,及知识和经历猜测(guessing)词义。 7.确定文体(identifying types of text),如应用文、叙述文、说明文、论说文、诗歌、故事、短剧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理解语篇。 8.分析篇章结构(analyzing text structure),通过主题句或关键词找出段落大意,也可用思维导图帮助分析文章的起始、发展和结果。 9.推断出(inferring implied meaning)作者的目的、态度、隐含的意思等。 10.进行总结、评价(making summary and evaluating)、判断、批判等。[10] (二)说与写是产出性或应用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主要形式 说与写也是一种思维的过程,首先要想好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然后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不同的是,说是口语表达,写是书面表达。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和听输入知识、信息和语言,在原有知识与语言的基础上加工、内化、改造,赋予新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输出,方能完成口语、书面语的交际任务。与听和读相比,说和写对我国学生来说困难因素更多。 如何帮助学生运用有效策略提高说与写的能力是需要加强研究的课题。这里分别就说和写的学习策略提出建议,与同行们共议。 说的学习策略: 1.发展英语口语能力需经过由模仿、机械操练、交际性活动到自由交谈或独白的过程,学习者对这个过程的长期性、连续性应有思想准备。要特别重视在起始阶段通过听、模仿原声带录音、朗读、背诵,打好语音语调和功能性语言基础。 2.要“胆大皮厚”,不怕犯错。因为说外语必然会受母语的干扰产生错误,而人们就是在不断犯错和纠错的过程中学会外语的。比如,“She often makes mistakes in speaking.”只有亲身经历了错误的实践(忘记在make后加s),才能体验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所以,要树立信心,勇于尝试,积极参与课上与课下的口语活动。 3.利用听和读促进言语表达。在听和读时抓住关键信息,速记要点,形成思维导图,帮助自己转述或复述,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4.不仅敢于回答问题,而且敢于提出问题。古人云:“知而好问,然后能才。”与人交互问答,而且问题由浅入深,从表层事实,到深层分析、推理、引申,多用“wh-”问题,特别是why和how之类问题发问。 5.善于与人合作,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或辩论。坚持用英语交谈,分工负责,组长、记录、报告人等角色,各尽其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切实完成任务。 6.定期就听和读的话题范围作专题发言,争取向全班演讲,或向同伴、家人、朋友诉说。 7.与人交谈时,学会使用交际策略。礼貌用语(Sorry.Thank you.)不离口,遇到难点能绕道(用简单英语解释),感到困惑就发问(Pardon? Could you say it again?),想插话别忘说Excuse me,转话题得用插入语(By the way),结束交谈也要自然,还要识别体态语和省略语等。 8.坚持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结合,对自己的口语活动的数量与质量作出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是语音、内容、语言、态度、流利度等。目的是肯定进步,体验成功,相互鼓励。 9.自订口语计划,提出量化要求(如课堂发言次数、完成口语作业),认真实施、检查,并适时调整计划。[11] 写的学习策略: 1.发展写的能力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从控制性的写(如抄写、仿写),指导性的写(如文本重组,简写、改写),指导性作文(过程性写作),到交流性写作(自由写作)。 2.学习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组段成篇。学习使用英语词块和句式造句,避免英、汉语词与词对应翻译所产生的错误。 3.重视写作的过程:立题,确定题材、体裁、风格后收集素材,构思、拟提纲(布局谋篇),起草,修改润色,最后定稿、誊清。 4.根据不同文体(应用文、叙述文、说明文、描述文、报道文、论说文、故事/小说、短剧、诗歌、图表等),定出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故事体框架),梳理思路,层次分明,利用主题句、支撑句等组成思维导图形成段落。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a822bc663f6eb5e26d68d2e1.jpg)
5.讲究修辞,运用明喻、暗喻、拟人、排比、重复,以及引用名言佳句、谚语、成语等手法。[12] 6.运用连接词衔接语篇,加强语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如表示因果关系可用due to,thanks to,as a result等;表转折关系rather than,on the contrary,in spite of;表条件as long as,in case,unless;时间、顺序the moment,shortly after,afterwards;空间on the left,in the center of,at the side of;列举first of all,to begin with,next;举例for instance,such as;递进what's more,besides,in addition;目的so that,in order that;总结in a word,in conclusion,to sum up等。 7.以说促写,如看图说话,完成口头作文后可落笔成文。以读促写,范文引路,语篇分析后便可仿写、缩写或改写。以读促写,广泛阅读是写作的源泉,泛读可开阔视野、丰富阅历、陶冶情操、增强语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此理。 8.学会依照标准自我或相互评价写作,主要评价内容、思路、篇章结构、句法修辞,及拼写、标点符号、引语、卷面等。[13] 9.阅读自己的和别人的作品,交流心得;改正错误,必要时可与老师面谈,求得指导。 四、中小学启智性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探究与合作,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这决不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更不能否认课堂教学的作用。建构主义者不仅关注学生认知结构重组过程,也研究教师怎样关心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发展的过程。 那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给传统的教学观念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样的英语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心智呢? (一)教师的观念与角色作用变化 1.教师是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和智慧的启迪者,他们的职责是神圣的,在当今社会备受尊重。但是,现在“传道、授业、解惑”有了新的含义。首先,教师不再把学生看成“空罐子”,往里面灌输信息,而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他们是思考者、建构者,甚至是创造者,不再用说教的方式传递指令性的信息,而是激活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帮助他们将新的信息整合或重组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2.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的伙伴,并非高高在上的权威,也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再扮演单一的教导者角色,课上课下不断转变角色——引导者、支持者、学习伙伴等,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3.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批判、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改变寻求唯一正确答案以证实学生的学习已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师要动员学生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因此,不能只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让学生反复模仿、死记硬背。况且,知识是动态的,并非静止不变的。例如,对于How are you?这样常见的问候语,与之呼应的答语千变万化,不只是Fine.Thank you.And you?可是,居然有人在自己出了车祸坠入山下时对救助者也如是作答,岂不令人哭笑不得。 5.教师需将评价纳入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其作品、行为和测试成绩来评价,过程与结果,形成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不是评价与教学分离,仅靠测试和考试评价。[14] (二)启智性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1.启智性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发展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的活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发现,每一项技能的训练都开始于激活(activating)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的步骤,称作“预热”或“预测”,即“预备”阶段(preparation),旨在启发学生开动脑筋(brainstorming),自主探究。这不同于传统课堂上教师宣讲灌输课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鹦鹉学舌”式地模仿记忆。例如在围绕话题Great Scientists教阅读课文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时,同课异构的教师在热身步骤都用图片展示了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位教师把每个科学家的姓名及其成就都呈现出来,讲给学生听。而另一位教师则先呈现照片,向学生提问,让他们回答,学生活跃起来了,在与教师互动中回答正确时很得意,当他们回答不了时,教师出手,学生也很佩服。虽然二者略有差别,却反映了教学观念上的差异。 2.在听说读的语境中介绍和呈现(presentation)新的语言知识和信息,特别注意启发学生观察和发现,而不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帮助学生及时归纳词汇和语法规则,分析语篇,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掌握语言规则。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拓展教学资源,尤其是真实的语言材料,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使他们形成语感。这样便可使“习得”(acquiring)和“学得”(learning)相结合。 3.英语的听说读写是技能,光懂得规则是掌握不了的,必须有大量的实践,即练习(practice)。学生在用中学(learning by doing),学中用,学用结合,这样记忆才能长久,英语才能进入自己的语言机制,形成习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引起好奇心,教师需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和真实性的任务,但是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机械操练到灵活运用,任务也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以形式为主的使能性、非交际性任务,发展到以意义为主的交际性任务,形成任务链。这样一来,封闭的课堂开放了,教师单向注入式变成了师生双向互动式,学生合作结对成组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常常处于亢奋状态,思维变得敏捷、灵活。 4.听说读写教学均有前、中、后三个活动步骤。前指的是预备,中指的是呈现与练习,后面接下来就是产出(production)了。孔子曾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发展过程。语言学习也如此,听读输入的信息经过思维(thinking)加以内化,重组整合后以说写的形式输出,即表达(expressing)自己的思想(见图1)。这就达到了英语教学“学以致用”的目的了。在这一步骤,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推断、评判、思辨、想象、创造,没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是很难完成交际性口语、书面语任务的,比如,给故事写个结局,或对作者的态度加以评判等。这时,学生的答案各异,有的会闪出智慧的火花,令人惊喜。 5.启智性课堂重视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教学反馈贯穿教学全过程,不再仅靠测试、考试评价,而是特别重视行为评价,通过自主与同伴评价和师生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progress),使他们享受成功感,并由此增强信心,产生新的动力,在丰富的经验(enriched experience)基础上继续前行。 启智性课堂教学的五个步骤“预备、呈现、练习、产出、进步”,可用由五个以P为首的词来表示(见下页图3)。这幅图显示了英语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及其承载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显示了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循环反复,周而复始。这是符合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的。 (三)启智性课堂教学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而设,应全面考虑情感、知识、技能、文化、方法等多元目标。 2.尊重学生主体。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给予关怀和帮助。特别在学生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支持。创设民主课堂,允许质疑和不同见解。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46f7af87c1332e070fd3083.jpg)
3.启发激活思维。创设情境与活动,营造认知冲突,激起思维欲望,鼓励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自主完成同化或顺应的认知过程。 4.步骤有序合理。科学安排教学步骤,前一步为后一步铺垫,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发展,层层叠进,安排渐进具有逻辑性。 5.全体学生参与。关注每个学生,抓两头带中间,分类设计问题和任务,分层教学。 6.互助合作探究。师生、生生互动,组织两人小组和多人小组活动,分工合作,相互帮助,讲求实效。 7.方法灵活有趣。传统与现代教学技术并用,使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情境,引起注意、好奇和兴趣,并提供综合语言运用的语境。 8.评价激励发展。课堂评价有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诊断性测试,检查教学效果,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补偿矫正;通过口语、听力和笔头测试可了解并评价学生的学业,表扬进步,并及时给予帮助。 (本文基于笔者50多年读书、教书、编书、写书的经验,学习研究理论并参照一线教师的实践写成的。启智性教学这个课题值得研究,因为这样的研究可使教育回归本真,挣脱功利性应试教育的束缚,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抛出此砖,以引出真玉,即各学科启智性教学研究成果。)
标签:英语论文; 英语思维论文; 语法分析论文; 语法检查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学习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