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与我国的产业现代化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特点,指出了发展高新技术对我国产业现代化的积极作用,进而对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化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率先进行高新技术开发、拥有高新技术攻关能力、并已初步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家。50年代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阶段,60~70年代初步形成了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并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获得巨大成功,诸如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两弹一星”的成功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目标设定在提高综合国力上,采取了军民结合,以民用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针。在80年代后半期又先后制定了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火炬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
1 对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
1.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发生在投资领域
1.1.1 高新技术投资主体单一,渠边不畅,资金严重不足
首先表现在财政支持力度上,从1984年起,国家改变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方法,将经费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事业费,仍然实行拔款;另一部分划出三项费用,建立了科技发展基金,将过去的财政无偿拔款改为有偿使用制,以委托贷款形式发放贷款,虽使科技经费使用更趋合理,但全国的科技三项费用占当年的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有所下降,1980年为6.63%,1990年只有4.46%。
1.1.2 缺乏将预算外资金转化为科技开发基金的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国投资领域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分散化的新格局,但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导向不够完善,加以外部约束软化,导致预算外投资资金用向极不合理。据统计,全国约80%的预算外资金被用于加工工业,其余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真正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微乎其微。同时,缺乏使信贷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金融机制,银行目前的经营机制和信贷政策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需要,对高新技术从贷款的对象、范围、重点到组织机构以及利率、汇率、证券筹资等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而制约了信贷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流动和渗透。
1.1.3 投资客体偏离,资金分布失衡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高新技术向产业转化的过程看,中试资金严重不足,成果转化往往中途受阻。我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往往立足于长远科技发展的项目研究和高、精、尖基础科学项目的研究,财政科技支出只支持到中间试验的前一阶段,即技术开发阶段,而对中间试验及其以后的定型生产等阶段无力顾及,加上多数企业对高新科技的中试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试便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瓶颈”。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工业化大生产,需要投资的比例是1:10:100,而我国只能达到1:0.7:100。二是科技开发贷款对象单一, 使用错位。现行科技贷款主要面向的是生产企业,对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集体或个体性质的科研机构则很少发放,使得一些前景看好的科研项目难以实施或中途搁浅。三是科技资金多头管理,分散使用,效益低下。我国科技开发的决策权由财政、科委、计委、经委、各专业银行、各企业主管部门等分头掌握,科技资金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资金的分散不仅阻滞了一些先进、成熟、适用技术的产业化,而且也助长了技术开发中重复开发和盲目开发。
1.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推动产业进步方面80年 代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由封闭型增长向开放型增长转变。这种转变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包括人们的经营思想、劳动力技术素质、管理水平、企业组织制度、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变动、技术引进与技术扩散形式等。作为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新技术引进与开发,对我国产业进步、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2.1
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显著地提高了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980~1993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也是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年均出口额增长为13.7%,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增长率年均为18.3%,特别是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的加速,是反映国内产业竞争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经济刚开始对外开放时,遇到了产业总水平低的难题,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缩短这一差距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一步地走向开放,在开放中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不断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使其产业化,从而提高产业水平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引进推广高新技术的实践也证明了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作用。
1.2.2 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劳动就业
现代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技术进步,我国产业配置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便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从局部看,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更新会对劳动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全局看,二者并不矛盾,技术进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为扩大劳动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
1.2.3 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高新技术的应用迅速扩大了国内一些重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促进了制造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同时也促进了产业与贸易的有机结合,优化了进出口商品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
2 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决策分析
2.1 基本政策思路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高新技术及产业现代化发展都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同发达国家相还呈落后态势。根据经济学家普雷维什“中心——外围学说”,由于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垂直分工的劣势地位,这样的贸易条件限制了比较利益的实现,导致了外汇瓶颈。面对这种不利条件,如何实现我国的产业现代化,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呢?我们认为,出路在于实行将静态与动态的比较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的双重结构循环战略:①运用静态的比较利益决策模型,在既定的国际垂直分工型贸易结构下,利用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其出口,换取更多外汇;②运用动态的比较利益决策模型,按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引进技术,从而改变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演变,以谋取将来更大的比较利益,其结果促进了经济的跳跃发展。
这种双重结构战略的内在联系与功能在于:利用第一重战略所赚取的外汇来支持第二重战略,而通过第二重战略实现的产业结构优化,又为下一轮循环中的第一重战略奠定了一个更高的起点。这样,双重结构战略互为促进,良性循环。这一双重结构战略的实现有赖于高新技术与产业结构之间有机的联系效应,形成较高的互补关系,不仅极大地实现了比较利益,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发展。
2.2 基于基本政策思路的决策分析
由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投资大、周期长、阶段多、风险高,加上社会化的风险型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使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存在着各种问题,诸如科研生产脱节、转化率低、资金投入不足、相关人才缺乏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发展。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价值实现的社会过程,我国目前的成果利用率仅为20%左右,而美国在80%以上,日本更高。近十多年来,我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对净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在50%在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大约20个百分点。要使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得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
2.2.1 完善高新技术的市场激励机制
从当前面临的发展任务看,培养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运用和发挥高新技术对产为升级的带动作用也显得格外迫切。依靠科技进步,从产业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思路。忽视产业现代化从而导致产业升级困难,主要原因即在于缺乏发展高新科技的动力、科技意识不强。调整产业结构难以启动,或者停留于产品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尚不完善,依靠科技进步尚不到位。“科技兴省”、“科技兴农”等多数还未形成大气候,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技术市场幼稚。因此必须强化高新技术领域的市场机制,分散高新技术投资领域的风险,完善科研生产的协调机制和转化机制,做到科研、小试、中试、生产一体化。另外,必须增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利益诱导功能,充分考虑到高新技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提高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各主体的风险偏好,增强其内在动力,并形成合理的主体间联系方式,使项目决策、产业化发展最后到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及有关主体有机地协调起来,形成社会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网络。
2.2.2 确立科技先导型产业的主体地位,发展高新技术产品
要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带动整个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我国工业要在保持适当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工业。要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首先必须减少或控制粗加工、低档次、低技术含量的加工能力,增加和提高深加工、高档次、高技术层次的加工能力,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积极将高新技术成果(国内的和国外的)加以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二是选择优先或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保证这些产业部门适当超前发展,以求得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规划一定时期高新技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目标,确定带动整个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新技术主导产业,明确需要发展和缩小的产业部门;另一方面要依据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经济法规、价格政策、信贷政策等,来规范和诱导投资行为,分散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风险,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在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软件开发、核能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优势和竞争力,应以此为基础,以高新技术型的大型企业集团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先行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开拓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我国在国际高技术产品市场中的份额。
当前,发达国家的产业正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象计算机、光纤通讯、宇航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这些高新科技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已被各国看成能否在未来世界市场上取得主动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新技术的这种重要性已在当今世界各地触发了一场以高新技术为对象的产业调整与产业现代化浪潮,当今世界8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被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目前有些高新技术产品几乎不具备与国外同类产品抗衡能力,我们粗略分析,大体有计算机、录相机、复印机、汽车、摩托车、彩电及彩管、数控机床、广播电视设备、通讯设备、各种控制仪表等多种产品在技术层次上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加大这些领域的技术投入强度,不断形成新的技术支撑点,以不断提高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2.2.3 促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
关于我国产业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选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效益决定型,即以经济效益为首选目标,改变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恶化的状况;第二种观点是技术领先型,认为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基本诱因在于技术落后,主张以产业技术的先进性为目标。我们认为经济效益与技术领先是相互影响的,两者不可偏废。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将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选择几个技术上有一定先进性的产业,以国内市场为依托,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
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处于一个从数量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能否将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领域渗透,关系到我国经济形成新的发展极和高级化演进能力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群新格局能否尽快形成,关系到我国能否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得到一个新的增长空间。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传统产业加工技术和产品性能大为改观,并成为改造传统产业最有前途最有生命的源泉。以韩国为例,1980年以后,韩国注重对传统产业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纺织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中低档纺织品出口已被中高档的纺织品所取代其技术集约度高的纺织品出口比重占到总出口的50%以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是实现产业现代化,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使传统产业摆脱困境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政府干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能力。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成熟以及市场法制不健全,特别是目前还面临着高新技术领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一历史性的艰巨任务。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必须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现代化发展进行持续的、有选择的干预,包括利用宏观调控政策降低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程度,制定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开发科技人才资源,改善科技人才的管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体系,加强科技立法,将科技政策规范化、法定化、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鼓励将高新技术成果应用到传统产业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等。
收稿日期:1995—11—15
High & New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Modernizationin China
Yang Fenglin,Gao Shanxin,Chen Jin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 new technololgy development in China, we analyzes the positive effect about developing China's high & new technology,and tries to find ou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 & new technology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Keywords:High &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