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论文_王彦润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 102400

摘要:本文选取了我院2018年一年时间内治疗的40例肝外胆结石患者,进行研究,对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技术在肝外胆结石患者治疗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找出这两种方式存在的优缺点,希望对肝外胆结石患者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关键词:肝外胆管结石;腹部CT;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MRCP);

肝外胆管结石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引起感染病症,所以在治疗肝外胆结石患者时,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治疗方式,减少感染等问题的出现,强化治疗效果。

1基本数据和方法

1.1基本数据

本文选取了我院2018年一年时间内收治的4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4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有24人,女性患者有16人,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属于中位年龄段。这些患者的患病时间最长的两年、最短的3个月左右。在治疗之前,本院对患者进行了详细检查,确保患者并未患有心肺等方面的疾病,并将处在妊娠期、哺乳期内的女性患者以及患有重大疾病和精神障碍的患者予以剔除。在临床实验治疗前,已经向患者宣传了相关的治疗措施,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通过对这40例患者的观察了解到,大多数患者都存在着腹痛、恶心、发热和呕吐的情况。在审核患者过程中,其基本纳入标准为:所有患者均做过病理诊断或消化内镜逆行胰胆管成像诊断。

1.2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腹部CT和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这两种诊断方式,其具体的诊断步骤为:在腹部CT诊断过程中,先告知患者在诊断前的6小时时间内禁止食用任何东西,并让患者以平卧式休息,在诊断前让患者引用800毫升的水。诊断过程中,先将仪器的螺距和层厚设置在5毫米左右,使用单位为1毫米,完成数据重组。在处理完成后,相应的数据图像会直接显示在相应仪器上。在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时,患者在诊断4小时之前不可使用任何食物和水,利用B-TFE序列对冠状位进行扫描,使用T2W-SPAIR-RT序列和MRCP-HR序列对横断面完成扫描,之后将诊断获取的数据资料上传到工作站中完成处理。同时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细致检查患者的,通过两个诊断结果的对比来确定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3指标判定

判定这40例含有外肝胆管结石患者的检出率,结合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准确分析,提升诊断结果判定的准确性。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这4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检查和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方法检验结果;使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方法验证检验结果。组间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

2结果

2.1临床病理结果、腹部CT诊断结果、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的对比结果分析

通过数据显示可以看出,与临床病理比较,腹部CT的诊断结果相对较低,且存在较大的组间对比差异,而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诊断结果基本与临床病理结果一致,无较大差异。所以前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无任何统计学意义P>0.05)。

2.2分析腹部CT诊断、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及临床病理结石直径<8mm的检出率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腹部CT诊断结石直径<8mm的检出率明显要低于临床病理结石直径<8mm的检出率,且组间数据的差异性较大;而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结石直径<8mm的检出率则与临床病理结石直径<8mm的检出率雷同,组间差异性基本不存在,所以前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无统一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人们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肝外胆管结石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在临床上,肝外胆管结石在初期并无任何明显症状,在中后期会患者会逐渐出现胆汁淤积、感染、胆管阻塞等问题,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患者对其缺乏重视,前期并未有过任何关注,等到出现症状时,才会来医院就诊,但这时已经属于疾病的中晚期了,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患者的疼痛感也在逐渐增加。此外,在治疗后,由于患者的疏忽,使得病情出现反复,影响了病情诊疗效果,为患者的健康构成较大威胁。

现阶段,临床对于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主要采用B超,由于结石类型的不同,B超诊断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很容易影响医院的确诊记录,导致诊断出现差异。还有医院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治疗上,采用了病理诊断或者行消化内镜逆行胰胆管成像诊断,不过这两种诊断方式对于患者有着较大的损伤,很容易诱发其他并发症的出现。且这些临床检测方式中,影像的呈现主要是以负影或者不规则柱状影像为主的,清晰度不足,很容易降低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采用CT检查和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诊断方式。

在CT检查过程中,胆管会呈现较为稠密的影像,如果存在胆管堵塞,则说明有结石的存在。在使用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时,其清晰度相对较高,可以对胆管内部结石的位置、体积、数量、梗阻程度以及梗阻部位等清晰的体现出来,从而帮助医护人员技术掌握患者的具体情况。不过其检查费用也相对较高。同时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技术的操作流程较为复杂,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选用,保证患者的身体状况。

随着我国影像学技术的日渐成熟,腹部CT和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方法在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检查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在采用腹部CT扫描过程中,计算机X射线体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扫描结果的准确性和清晰度。如结石扫描时会呈现高密度的阴影;在胆管扩充扫描时,其会呈现圆形高密度影,且胆管周围会围绕着水样密度影,能够帮助医护人员进一步了解患者结石的情况。不过该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低密度、泥沙样的结石诊断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很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

在使用该技术的过程中,X射线和造影剂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辐射损伤。而在使用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时,不需要使用任何造影剂,也不会存在较大辐射,且在影像处理上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其清晰度,改善诊断的整体效果。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核磁共振个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的判断上具有更多的优势,能够更好的加强诊断准确性,且不会对人体构成任何威胁,保证了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效果。虽然腹部CT技术也较为先进,但是同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相比,其还具有一定的劣势,不过两者之间都存在着研究价值,希望在后续的发展中,能够不断改进两者的诊断效果,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孟俊君.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8.

[2]王晓波.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7,23(1).

[3]邱妮妮.分析腹部CT、B超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5(28).

论文作者:王彦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  ;  ;  ;  ;  ;  ;  ;  

探讨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论文_王彦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