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胡亮,曹艳,刘强,胡旭,刘远利,景晓卫[1](2021)在《对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和建议》文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阶段,研究和制定科学、客观、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我国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价值评价工作的现状,分析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从总体目标、总体框架和指标遴选等环节提出了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建议。
徐宝鑫[2](2021)在《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与影响因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鹏[3](2021)在《基于多功能农业理论下江西省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来,全国各省市地区纷纷加紧了乡村振兴工程的实施,江西省也因此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规划目标,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按照自身规划目标要求完成乡村振兴目标。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是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一年。江西省乡村振兴工作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到江西省能否顺利实现这一目标,而目前对于江西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和工作成效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文研究江西省乡村振兴综合绩效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农业多功能理论、乡村振兴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参考国家和江西省政府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江西省发展特点从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与闲暇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社会稳定功能”、“主体发展功能”五个方面功能构建了一套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的江西省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赋权,最后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西省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综合绩效评价分析,并选择江西省遂川县2019年数据做绩效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江西省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以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有待提高;而遂川县2019年乡村振兴实现度已经很高,但在高标农田建设、农业科技水平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三品一标”农产品数、农村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等12项指标上完成情况仍有欠缺。最后根据江西省及遂川县乡村振兴发展的不足之处,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参考多功能农业理论,从农业功能价值角度构建了指标体系对江西省及县域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指出了其中发展的不足之处,这对江西省发展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彤彤[4](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李静芳[5](2021)在《甘肃省农业应用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1997年以来,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工作陆续在全国试点开展,2016年科技部正式废止《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以后,各地根据当地特色建立了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甘肃省目前采用的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评价指标比重较大,且工业类、农业类、医学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一样,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因此,构建标准的、统一的甘肃省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迫在眉睫。本文针对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依据《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GB/T 22900-2009》和《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技术规范GB/T 32225-2015》,在国内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甘肃省农业应用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甘肃省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提供有效参考,进而促进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德尔菲法咨询专家意见,从24个评价要素中筛选了成熟度、创新度、先进度、技术风险、环境风险、推广应用范围、应用前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知识产权、团队结构、团队科研能力共13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对应的评价等级表,形成了甘肃省农业应用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2)构建的甘肃省农业应用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满足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评价原则,即评价机构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评价材料为公开的第三方材料,依据公开的规范和标准开展评价工作,在征求农业领域专家意见之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3)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与同领域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专业程度和评价结论的准确程度。(4)评价指标体是在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现有科技成果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的,评价结果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出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情况,具有可信度,便于科技成果的管理和应用。本文尝试开展了甘肃省农业应用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在后续的工作中将继续完善本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甘肃省科技成果评价事业。
叶颖霄[6](2020)在《Y省农业科学院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旨在要求政府(部门)、政策和项目开展三个层次的预算绩效管理,也是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预算绩效评价。其中,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重要内容,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实际上是赋予了单个部门更多的财政支出管理的决策权,使部门的支出活动形成一种结果导向、权责对等的管理模式,达到提高部门财政支出绩效的目的。虽然,在我国,预算绩效评价的推行不过十年左右,但通过不断的探索实施和完善,已经形成了分行业、分领域的较为统一的绩效评级指标体系,同时绩效评价过程也不断规范,有力提升了财政预算支出的绩效水平。但是,具体到各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实践中,因为存在绩效管理意识不强、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等因素影响,没有充分考虑本行业、本领域的支出特征以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使得各部门的支出绩效评价大打折扣,以致影响部门整体支出绩效水平,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由此,在充分考虑行业、领域支出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部门的实际支出特点而进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对于完善本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充分提高本部门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本文的研究基于农业科研机构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农业科研机构作为依靠国家财政支出建立的非盈利机构,在当前国家已经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背景下,也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农业科研机构的较为完整的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欠缺考虑具体地区农业科研机构支出特点的弊病,由此影响整体支出绩效水平。基于此,为了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农业科研机构资金使用及科研活动的整体绩效,解决和完善当前农业科研机构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选取Y省农业科学院(全文简称Y省农科院),在充分了解和实地调研Y省农科院职能基础上,系统分析当前的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发现当前Y省农科院存在尚未建立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情况,导致部门绩效自评结果不准确不科学,由此本文就如何完善Y省农科院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为:首先,对Y省农科院的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其次,以现有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为基础,结合Y省农科院部门职责、工作目标以及农业科研活动特性,按照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有机结合的原则,补充完善体现农业科技创新的个性指标,构建适用于Y省农科院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第三,用优化构建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以2018年的Y省农科院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绩效评价,对Y省农科院2018年整体支出的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最后,针对绩效评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通过本文构建优化的农业科研机构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并以Y省农科院的评价应用,系统的分析存在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研究,以期为其他省同类农业科研机构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等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刘羽嘉[7](2020)在《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新模式,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创新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研究可以反映其在创新发展中的成效和不足,但传统的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绩效导向,不利于园区健康协调发展。基于创新生态的视角,将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个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与要素的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其良好创新生态的建设,实现园区创新要素集聚的有序性和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引领发展的目的。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农业科技园区生态位产生的功能作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创新群体、创新资源、创新效率、创新活力和创新环境5个维度、共24个评价指标。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在权重计算中的合理占比,利用G1法、G2法、熵权法和最大离差值法进行最优组合赋权,基于灰关联TOPSIS模型对我国98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3—2018年的创新系统生态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算。结果表明,东部园区生态位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园区发展较为稳定,西部园区发展较为落后,东北部地区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发展趋势。(2)根据园区创新生态位评价结果,分析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时空演化特征:采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水平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上升的趋势且提升幅度明显增大;利用修正二阶段Theil熵系数模型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因素是影响园区创新发展的首要因素;使用Moran’s I指数探究园区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关联特征,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园区呈现H-H聚集和L-L聚集为主导、L-H聚集缺乏的空间格局,创新生态位发展水平较高的园区对较低的园区辐射带动能力较小,并没有实现园区协同创新发展。(3)为了发掘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采用K-Means聚类将我国的农业科技园区划分为创新引领型、创新示范型、创新稳健型、创新活力型、创新潜力型和创新探索型六种类型。利用限制性因子诊断模型明确影响我国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入驻企业总数、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当年授权发明专利数等方面,并给出促进园区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李学敏[8](2020)在《生态文明导向下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意蕴与实现方略》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落实绿色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农业加速绿色化转型。继2016~2018年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绿色发展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必须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将农业绿色发展推到事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高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界定农业绿色发展内涵,系统分析新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演变,定量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求现阶段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短板,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交叉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理论方法,聚焦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政策演变和发展水平测度,找短板,寻求农业绿色发展路径,既丰富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理论体系,也为实践中政府制定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首先,本文交叉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理论方法,界定了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研究认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绿色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结合了世界绿色经济有益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建设具体实践而凝练的包含“三个内容”和“三个层次”的综合体。其中,三个层次即理念、手段、目的三个层次,其理念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的拓展与创新,其目标是新时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化和延续,其方式是对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等农业模式的肯定与融合;三个内容即低碳性、经济性、安全性三个内容,指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兼顾农业发展的低碳生产、经济增收和安全供给,追求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元目标共赢。其次,系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化发展政策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聚焦点经历了从粮食增产到农产品质量提升再到绿色发展的转变过程,逐步实现了农业绿色发展经济性、安全性和低碳性三方面的支持政策体系化整合,为全面推进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法律保障和财政支持体系;在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引导下,农业绿色发展从整体理念到其低碳性、安全性、经济性三个方面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绿色发展逐步达成社会共识;农业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粮食安全与餐桌安全稳步提升;农业经济性目标从增产转向带动农民增收。最后,量化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基础上寻求短板并提出实现方略。本研究运用指数评价方法从低碳生产、经济增收、安全供给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着认识、制度、科技、政策、资金等五个层面的制约因素。据此,本研究提出包含五个层面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实现方略:(1)坚持党领导下的农业绿色发展理念;(2)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4)建设农业投入要素清洁化工程;(5)构建全社会参与机制。
王瑞[9](2020)在《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甘肃省斑块状的区域农业发展资源环境、多样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特色资源造就了其发展地域特色农业的先决条件,地域特色农业产业基础构成了甘肃农业与科技面向“一带一路”全球化开放合作的多样化背景和宽敞口径。“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与甘肃省的地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农业科技园区的多主体、多机制空间集聚创新服务为甘肃地域特色农业与科技主体参与“一带一路”异域环境下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可以移植的方便模式与空间集成经验。农业科技园区本身是一个多功能组合、多环节匹配的集成体系和集成机制,在创新引领、信息化集成的时代,市场竞争通常以品牌为核心枢纽,且品牌之间也是具有关联性的,对此,本文认为可以按照品牌建设和运营的思路,参照品牌的市场化集成方式对园区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升级创新,以“品牌体系”引领和指导农业科技园区多功能体系的创新建设。本研究基于品牌化的视角分析了甘肃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建设进展,对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的构建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对品牌体系建设绩效进行了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甘肃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呈现差异化发展特征。目前,甘肃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基本形成了“基地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技术品牌”“品种品牌”和“模式品牌”。但甘肃省八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发展各具特色,发展水平也参次不齐,其中,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发展成效最佳,品牌体系最为健全。2.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强化区域特色、注重品牌联盟、创新驱动四个原则,对品牌进行定位、规划,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宣传推广品牌体系,并进行相应的评估,以便及时依据市场动态和发展状况对品牌体系进行调整。3.从品牌构成(Brand Constitution)、品牌目标(Brand Target)、品牌定位(Brand Orientation)、品牌营销(Brand Marketing)和品牌支撑(Brand Support)五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可量化的评价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建设绩效的“CTOMS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品牌支撑>品牌营销>品牌定位>品牌目标>品牌构成,品牌支撑是影响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的建设绩效介于“一般”和“较好”之间,且各指标整体发展处于均衡状态。
吴闯[10](2020)在《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农业经济也应顺应时代要求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湖南农业历史悠久、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我国农业大省和农产品的重要产区之一,但目前湖南农业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实现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因此,推动湖南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已势在必行。首先,通过阅读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文献,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素、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方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与归纳;其次,阐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概念和相关的农业经济理论;然后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出发,结合现有的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测度研究成果,构建了包括农产品质量、农业经济效率、农业社会效益和农业绿色发展4个方面16项具体指标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利用2008-2017年的相关数据对湖南省2008-2017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利用2017年的有关数据与中部其他五省进行了横向对比;再者,在评价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内的VAR模型,利用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影响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经过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从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分析,得知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连续上升的趋势;从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中部其它五省的对比分析看,湖南省属于农业高质量发展领先类省份。但也有不足之处,湖南省农业经济效率和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相对落后,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2)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都会给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正向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包括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坚持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
二、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对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1 国外对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
1.2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价值评价体系现状 |
2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2.1 尚无可直接利用的统一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
2.2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价值的评价指标不完善 |
2.2.1 农业自身特点导致制定应用价值评价指标存在难度 |
2.2.2 通用指标体系中针对应用价值的评价指标难以把握 |
2.2.3 应用价值指标体系的针对性、专业性、科学性有待提高 |
3 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
3.1 以产业导向为构建指标体系的总体目标 |
3.2 以相关国家标准为基础构建总体框架 |
3.3 遵守基本原则细分指标体系 |
3.3.1 全面性原则 |
3.3.2 系统性原则 |
3.3.3 可操作性原则 |
3.4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遴选指标项 |
(3)基于多功能农业理论下江西省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关于多功能农业理论的理论综述 |
2.1 多功能农业理论产生的背景 |
2.2 多功能农业理论的基本内涵 |
2.3 多功能农业的研究概况 |
2.3.1 国内多功能农业理论研究现状 |
2.3.2 国外多功能农业理论研究现状 |
2.4 多功能农业理论的借鉴意义 |
第三章 关于乡村振兴的理论综述 |
3.1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背景 |
3.2 乡村振兴理论内涵 |
3.3 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的概念 |
3.3.1 指标体系 |
3.3.2 综合绩效评价 |
3.4 乡村振兴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国内研究现状 |
3.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章 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西省为例 |
4.1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4.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3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4 指标的解释 |
4.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认 |
4.5.1 层次分析法 |
4.5.2 熵权法 |
4.5.3 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的融合 |
第五章 江西省及县域地区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分析 |
5.1 研究区域的选择 |
5.2 数据搜集与数据预处理 |
5.2.1 数据搜集 |
5.2.2 数据预处理 |
5.3 江西省乡村振兴实现进程整体评估预测 |
5.4 遂川县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估—以2019 年为例 |
5.5 主要结论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6.1 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 |
6.2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
6.3 提升文化服务,打造乡风文明 |
6.4 推进乡村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
6.5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7 研究述评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章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农业的内涵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甘肃省农业应用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特点及评价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 |
1.5.1 甘肃省农业应用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5.2 甘肃省农业应用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验证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指标体系构建 |
2.1 构建原则 |
2.2 评价方法 |
2.3 评价要素分析 |
2.3.1 技术水平层面评价要素分析 |
2.3.2 应用效益层面评价要素分析 |
2.3.3 知识产权层面评价要素分析 |
2.3.4 研发团队层面评价要素分析 |
2.3.5 转化风险层面评价要素分析 |
2.4 评价指标筛选确定 |
2.5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5.1 技术成熟度评价 |
2.5.2 技术创新度评价 |
2.5.3 技术先进度评价 |
2.5.4 转化风险评价 |
2.5.5 应用效益评价 |
2.5.6 知识产权评价 |
2.5.7 研发团队评价 |
第三章 指标体系验证 |
3.1 评价流程 |
3.2 案例一:《A地区优质牧草生产技术研究》 |
3.2.1 评价师初评结果 |
3.2.2 综合评价结果 |
3.3 案例二:《B地区草地管理与牧养模式研究》 |
3.3.1 评价师初评结果 |
3.3.2 综合评价结果 |
3.4 案例三:《牧区C灌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3.4.1 评价师初评结果 |
3.4.2 综合评价结果 |
3.5 案例四:《紫花苜蓿E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
3.5.1 评价师初评结果 |
3.5.2 综合评价结果 |
3.6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对策建议 |
4.2.1 建立健全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制 |
4.2.2 加强甘肃省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人力资源管理 |
4.2.3 加强甘肃省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管 |
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Y省农业科学院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案 |
(二)技术路线 |
(三)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绩效评价 |
二、预算绩效评价与整体支出绩效评价 |
第二节 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结果导向管理 |
第二章 Y省农科院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第一节 Y省农科院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发展进程 |
一、推进整体支出绩效管理探索 |
二、整体支出绩效自评情况分析 |
三、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经验 |
第二节 Y省农科院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一、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
二、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流程不规范 |
三、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 |
第三章 梳理Y省农科院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路径 |
第一节 规范Y省农科院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流程 |
一、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前期准备 |
二、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 |
三、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 |
第二节 Y省农科院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的目标、依据及内容 |
一、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 |
二、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依据 |
三、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管理内容 |
第三节 构建Y省农科院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一、构建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二、整体支出绩效指标体系的选取依据 |
三、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四、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 |
第四章 Y省农科院2018年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第一节 Y省农科院2018年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基础 |
一、2018年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基础资料 |
二、Y省农科院2018年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方案 |
第二节 Y省农科院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分析 |
一、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
二、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分析 |
三、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结论 |
第五章 完善Y省农科院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的对策 |
第一节 合理确定整体支出绩效目标 |
一、规范编制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 |
二、充分考虑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的公益性 |
三、实现整体支出绩效目标与预算资金的对应关系 |
第二节 完善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一、充分考虑农业科研活动的复杂性 |
二、反映农业科研效益时滞性特征 |
三、体现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
第三节 规范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过程管理 |
一、提升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
二、注重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
第四节 加强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一、注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 |
二、强化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节 |
2 相关理论背景与研究进展 |
2.1 农业科技园区研究 |
2.2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 |
2.3 生态位理论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评价研究 |
3.1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
3.2.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2.2 灰关联TOPSIS方法 |
3.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评价实证研究 |
3.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评价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的时空演化研究 |
4.1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的时序演化特征 |
4.1.1 园区创新生态位的动态演进研究 |
4.1.2 园区创新生态位的区域演化研究 |
4.2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的空间演化特征 |
4.2.1 园区创新生态位的空间分异格局演化 |
4.2.2 园区创新生态位的空间关联格局演化 |
4.3 本章小结 |
5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的限制性因子与对策研究 |
5.1 园区创新生态位的聚类分析 |
5.2 园区创新生态位的限制性因子诊断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8)生态文明导向下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意蕴与实现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和说明 |
1.4 研究创新点 |
2 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意蕴: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2.1 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绿色发展思想 |
2.1.1 和谐思想:“自然—社会—人”有机整体论 |
2.1.2 效率思想: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绿色生产力 |
2.1.3 可持续思想:辩证唯物论中的自然力思想 |
2.2 理论继承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 |
2.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朴素绿色发展思想 |
2.2.2 改革开放初期可持续发展思想 |
2.2.3 21世纪前后可持续发展科学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
2.2.4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 |
2.3 内涵界定:农业绿色发展的“三层次”与“三内容” |
2.3.1 农业绿色发展包含理念、手段、目的三层次 |
2.3.2 农业绿色发展涵盖低碳性、经济性、安全性三方面 |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实践进展 |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演变 |
3.1.1 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孕育阶段:聚焦数量兴农(1949~2001年) |
3.1.2 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初建阶段:聚焦质量兴农(2002~2015年) |
3.1.3 绿色导向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化阶段:聚焦绿色兴农(2016年至今) |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进展 |
3.2.1 农业绿色发展形成社会共识 |
3.2.2 化学投入品倒U型增长已经生成 |
3.2.3 粮食安全与餐桌安全稳步提升 |
3.2.4 增产不增收困境有所缓解 |
4 基于实证评价的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 |
4.1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及结果分析 |
4.1.1 评价指标选取 |
4.1.2 指标数据、权重及指数计算模型 |
4.1.3 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结果分析 |
4.2 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 |
4.2.1 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困境 |
4.2.2 农业绿色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5 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实现方略 |
5.1 坚持党领导下的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
5.1.1 充分认识坚持党领导下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 |
5.1.2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形成绿色自觉 |
5.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5.2.1 建立稳定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体系 |
5.2.2 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深拓农业多功能性 |
5.3 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
5.3.1 健全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
5.3.2 构建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
5.4 建设农业投入要素清洁化工程 |
5.4.1 发展高效农业,推行农业低碳生产 |
5.4.2 构建“资源源头管控、产地环境监控、产业准入严控”体系 |
5.5 构建全社会参与机制 |
5.5.1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体系 |
5.5.2 构建利益风险共建共担共享的参与机制 |
6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9)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理论研究 |
2.2 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分析评价的研究 |
2.3 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化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 技术路线 |
5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5.1 可能的创新点 |
5.2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 相关概念 |
1.1 农业科技园区 |
1.2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农业产业科技集成创新 |
2.2 品牌化建设及营销 |
2.3 品牌组合理论 |
2.4 区域竞合理论 |
第三章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基础分析 |
1 农业科技园区构建品牌体系的必要性 |
2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基础分析 |
2.1 影响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的内因 |
2.2 影响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的外因 |
第四章 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进展及特征分析 |
1 甘肃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进展 |
1.1 以优势特异品种为引领的“品种品牌” |
1.2 以优势技术集成为核心的“技术品牌” |
1.3 以优势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品牌” |
1.4 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品牌” |
1.5 以优势农业区域为支撑的“基地品牌” |
1.6 以先进管理范式为主导的“模式品牌” |
2 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的差别化特征 |
第五章 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 |
1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原则 |
1.1 坚持市场为导向,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
1.2 强化区域特色,促进品牌经营主体配套协调发展 |
1.3 注重品牌联盟,综合提升市场竞争力 |
1.4 以创新驱动品牌体系,夯实品牌体系建设基础 |
2 基于系统认识的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的构建 |
2.1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的系统结构构建 |
2.2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的利益机理分析 |
2.3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建设的协同机理模型 |
3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的主要任务 |
3.1 品牌体系建设的品牌定位和战略规划 |
3.2 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 |
3.3 加强品牌联盟建设 |
3.4 建设完善的品牌宣传推广体系 |
3.5 建立完善的品牌评估体系 |
4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4.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5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建设绩效评价——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
5.1 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
5.2 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建设历程 |
5.3 天水国家农业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建设绩效评价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10)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与要素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概念 |
2.1.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2.1.2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 |
2.2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
2.2.2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农业现代化理论 |
第3章 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3.1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指标选取原则 |
3.1.2 指标体系构建 |
3.2 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选择 |
3.2.1 数据来源 |
3.2.2 评价方法介绍 |
3.2.3 评价方法选取 |
3.3 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分析和评价 |
3.3.1 一级指标指数变化特征分析和评价 |
3.3.2 综合指数发展趋势分析和评价 |
3.4 湖南在中部六省份中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 |
第4章 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实证模型介绍 |
4.2 实证变量选取 |
4.3 VAR模型的建立 |
4.3.1 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
4.3.2 滞后阶数的确定 |
4.3.3 模型的检验 |
4.3.4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推动农业经济效率提升 |
5.2.2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
5.2.3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
5.2.4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
5.2.5 坚持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 B 部分计算数据与检验结果 |
致谢 |
四、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和建议[J]. 胡亮,曹艳,刘强,胡旭,刘远利,景晓卫. 四川农业科技, 2021(10)
- [2]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与影响因子研究[D]. 徐宝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基于多功能农业理论下江西省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研究[D]. 徐鹏.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5]甘肃省农业应用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静芳. 兰州大学, 2021
- [6]Y省农业科学院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研究[D]. 叶颖霄.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7]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位综合评价研究[D]. 刘羽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8]生态文明导向下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意蕴与实现方略[D]. 李学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9]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研究[D]. 王瑞.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10]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吴闯.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